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概要:

關於心理學,有一些問題,被問過無數遍,這次終於動筆完整寫出來了:

從這篇開始,更新一個系列《認識真正的心理學》,共三篇文章,這是第一篇;第二篇《心理學真身長什麼樣》,第三篇《普通人學習心理學的詳細建議》。歡迎關注。

本文7777字,閱讀時間約20分鐘。

​十秒鐘版本:絕非標題黨。1、星座等玄學是偽科學,其流行是因為人性;2、斯坦福監獄試驗、棉花糖試驗-延遲滿足能力等許多心理學常見結論,都是錯的,因為心理學科普有特殊的困難邏輯;3、弗洛伊德更像是一個思想家、文學家,而不僅是心理學家。

-

先上一張照片。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海蒂·拉瑪(Hedy Lamarr),1944年)

照片裡的女人名叫海蒂·拉瑪,曾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二戰期間,積極巡迴義演,為美國募捐2500萬美元。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再說一個技術,CDMA,你只需要知道,今天的WI-FI,藍牙,Wlan,都以此技術為基礎,是高通公司的起家技術。

沒錯,可能有人已經知道或者猜到,這個重要的技術的發明人,就是照片裡那個女演員。被後人稱為wifi之母。

可是人們記住的,只有她的美貌。戰爭期間,她的發明本是為了解決魚雷的通信問題,但當她拿著圖紙在美國軍方講解的時候,所有人的眼裡都只有她的臉蛋。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為什麼講海蒂·拉瑪的故事,因為心理學的境遇,和這個女子很像。

廣為流傳的不是心理學,而是簡單、有趣和驚奇。

偽心理學:人性讓它流行,什麼都攔不住

1、星座有道理嗎?

今天打開一個公眾號排行榜,選擇情感類或者心理類,排名第一的,大都是星座分析。如此霸道的流行,自然有流行的道理。我們先討論,星座學說本身有沒有道理?

“白羊和獅子更合;雙魚座愛幻想,處女座多強迫症,巨蟹座有愛心...”星座粉絲表示,這些和星座書上說的非常吻合,生活就是證據。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威尼斯的占星鍾,Astrological clock at Venice ©Zachariel)

“白羊和獅子更合”,也就是說,婚戀問題上,白羊座和獅子座的配對情況,至少和隨機概率不同吧,否則算什麼更搭呢?“雙魚座愛幻想,處女座多強迫症”,那麼,在性格測試的統計中,應該能發現他們此特質的評分要比其他星座高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2001年英國和威爾士人口普查的數據,對1000萬對夫妻的生日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一個相當平淡無奇的結論:並未在1000萬對夫妻的星座之間發現任何特殊的傾向性,甚至極其微小的相關性都未發現。他們結合的可能性和婚姻的長久性均與星座無關。

一項從1958年開始的,針對2000多名出生時間彼此只差幾分鐘的人做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這些人彼此間在100多種不同的特徵,包括職業,焦慮水平,婚姻狀況,侵略性,社交能力,智商水平以及藝術,體育,數學和閱讀能力

等特質皆不相似,而根據占星術的理論,這些人在這些方面應該彼此會非常相似。

另外,對於700多名占卜師的研究顯示,儘管這些占卜師對自己的預測相當有自信,但他們的預測結果並不優於隨機猜測所得到的結果。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弗雷德裡克·德·威特在1670年繪製的星座圖)

所有的研究中,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支持星座理論中的描述或者聲稱的效果。

其實,科學家們比愛好者們更希望可以得到有用的結論,這是他們職業生涯的主要希望。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願意認真去檢驗這些理論。

但是科學家和愛好者的區別就是,不會因為希望,而更相信假設。

2、那為什麼很多人會感覺到準呢?這個問題,科學家也找到了答案。

1978年,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教授(現代人格科學理論的主要貢獻者)和占星師傑夫・梅奧聯手做了一個性格調查。他們從星座學院中選了兩千多個人進行了調查,要求這些人提供自己的出生日期並且完成艾森克人格問卷。結果是:這些人的性格特徵與檢驗主流星座學說性格描述完全一致。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漢斯·艾森克,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現代人格科學理論的主要貢獻者,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心理學家)

在占星學界的一片歡呼聲中,艾森克懷疑星座知識對受試者產生了影響,做了下一輪實驗:

實驗對象是 1000 名幾乎不可能聽說過性格與星座之間關係的孩子。這一次實驗的結果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孩子們的性格與星座毫無關係。

對此,占星學界給出的解釋是:這些孩子還沒有成熟,還沒有發展出他們星座賦予的性格。

針對此艾森克做了第三輪實驗,這一次他選擇了對於占星學瞭解程度深淺不一的人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發現:如果調查對象很清楚星座對性格有何影響,他們的問卷結果和占星學傳說的就非常吻合。相反,如果對占星學沒有太多瞭解,他們的問卷結果跟占星學傳說的就不那麼一致了。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統計研究似乎也能得出星座和性格、愛情有關的原因。

這很好的驗證了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如果我們全然的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那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

而且,可怕的是,由於世界各地對於星座的解釋不同,所以當地的星座愛好者,表現出來的性格特質也不同:誰能壟斷一個群體內星座的說法,就能按這個說法去塑造這群人的性格、行為傾向。

3、流行不需要正確。

1595年,24歲的天文學家開普勒(就是中學物理書上開普勒三定律的那個開普勒),寫了第一本占星書,精準的預言了一件大事——土耳其攻打奧地利,一炮而紅。後來不斷有貴族,甚至匈牙利國王、羅馬皇帝也找到他,命他占卜。還有一件神奇的事:開普勒曾給匈牙利貴族瓦倫斯坦因算了往後26年的命運,就拒絕再往後推算,而這位公爵就在第27年遇刺身亡。

但是,開普勒自己,是完全不信占星術的。他在日記中寫道:“占星學女兒掙不來錢,天文學母親就要捱餓。”,拒絕算命的理由寫道:“如果現在他還相信命運是由星辰決定的,那此人還沒有把上帝為他點燃的理性之光發揮出來。”。為了經濟來源,也只能利用人們對確定性的渴望,做一些蒙人的事情。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郵票,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

本文無意改變星座流行的事實。因為“星座知識本身是否正確”,和“星座為什麼能流行起來”完全是兩個問題。

星座的流行,至少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人性對確定性的需求:

人類討厭不確定的未來,星座則提供的確定性信息,讓相信的人直接消除焦慮,自古如此;

二、巴納姆效應:人們通常會認為一段概括而模糊的人格描述非常適合自己。這種現象也得到了廣泛的驗證;

三、確認偏誤: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於自己觀點的細節,忽略不利的信息。說的準的記得牢,說的不準的就忘掉。

4、共享原理的玄學們,都是偽科學

與星座相同的,還有很多更有趣的流行內容,但都共享同一個原理。

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星座、玄學等理論,要麼是精心設計特殊前提和小心措辭以避免被證偽,要麼已被證偽;它們發現的現象,要麼根本不存在,要麼是可以通過科學解釋清楚的。

還有這樣的觀點:玄學不是科學,科學也不是玄學,他們屬於不同領域,互相不能證明。這句話本身的邏輯就能看出,是玄學支持者說的。為什麼?因為只有玄學才會將自己視為一個門派,與外界事物存在某種界限,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科學也是一個門派。

但很可惜,科學並不是什麼門派,它是對事實和邏輯的理性討論,不管事實是否符合已有理論。它的存在的動力就是自我更新,理論歡迎被修正,能被推翻,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而如果是偽科學,面對失敗,他們會選擇兩條路:要麼用以前的知識重新解釋,要麼是重新解釋以前的知識。總之,我怎麼都對,如果沒對上,等我回去想一想,重新給你解釋。

這兩種對待自身的態度,才是兩者的根本差別。

錯舊知識:“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個原因是,你聽的很多道理,是錯的

現在開始,帶大家去破除5層錯誤認知。試試看,你自己能闖過幾層:

你聽過以下說法嗎?

LV1:

人類大腦的潛力很大,大部分人都開發了不到10%;

讓孩子聽莫扎特可以提高智商。

這兩個說法都是錯的。

每個人都用到了全腦;後者驗證無效。

LV2:

當你運用思維、文字、邏輯,你運用的是左腦;情緒、畫面、空間感,用的是右腦;

男生的數學天賦比女生好。

這些是對是錯?

第一條,確實大腦存在分工,但我們進行任何活動,幾乎都是運用整個大腦。早期的一些大腦半球切除手術表明,大腦的功能甚至可以實現轉移。

第二條,男女在數學學習上,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一項研究顯示,一場數學考試中,讓女生不填寫性別,比填寫性別,成績會更好,前者與男生幾無差異。研究表明,是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影響了女生的自我認識,從而影響數學成績。

LV3:

<1>旁觀者效應:1964 年,美國的一起兇殺案中,年輕女性 Kitty Genovese 在 38 人袖手旁觀的情況下被兇手在公共場合殺害。因此,該效應認為,在危難情況下,周圍的旁觀者越多,有人站出來救助的幾率就越小。因為責任感被分攤了。

<2>路西法效應: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 年,美國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招募了一批斯坦福的在校大學生當志願者,隨機分配擔當囚犯和看守,研究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督者的行為和心理。學生們自然而然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擔當看守的學生逐漸展示出虐待的傾向,部分作為囚犯的學生則是表現出心理創傷和精神崩潰。因被認為反社會,實驗被提前終止了。證明體制化環境激發人性之惡。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斯坦福監獄實驗》電影劇照)

這兩個故事流傳相當廣泛,不斷衍生。但真相如何?

<1>經調查證實,38人,是《紐約時報》記者為誇大杜撰出來的數字,並未有統計,兇殺案發生在偏僻的角落。此外,當時共有兩人報警,但當時沒得到合理處置,警方選擇了沉默。而隨後研究人員分析了多個國家,200多個真實場景中的意外事件,90%的事件都有旁觀者出手幫助。旁觀者人數越多,越有可能得到幫助。

<2>2018 年,Ben Blum 對該實驗提出了質疑。他援引了一份 Zimbardo 此前未公開的記錄,指其曾建議指導擔當看守的學生去變得更粗暴,而非此前所說的“無干預”。而在實驗開始 36 小時後就“經歷”精神崩潰的“囚犯”學生事後表示,他其實是演的,因為他想快點離開實驗,回家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他認為“實驗要求他這樣表演”。此外,實驗還存在無法重複實現和 Zimbardo 涉嫌刻意選擇在未經同行審查的刊物刊登結果,以逃避審核等問題。該試驗並不可信。

LV4:

延遲滿足能力:棉花糖試驗。上世紀 70 年代,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找來一群小朋友,他們面前放著一顆棉花糖或其它小甜點,告訴小朋友,如果他們能夠忍到 15 分鐘後再吃,就能多獲得一份。當時研究指出,忍耐時間較長的小朋友通常會在未來有更好的學習成績、自制力等,也普遍比延遲滿足能力更差的孩子成功。證明延遲滿足能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棉花糖試驗中急不可耐的孩子)

這個說法,穩坐成功學的前幾把交椅,相信你一定聽過。

2018 年,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Tyler Watts 對 1000 名孩子進行重新研究,提前11年記錄他們在4歲時延遲滿足能力情況。他們 15 歲時,當年的延遲滿足能力和成就水平之間關聯已經很弱。如果把家庭背景和智力因素再篩查歸類,就會發現關聯直接消失。也就是說,家庭背景和智力因素相同情況下,延遲滿足能力,和成就水平無關。

還有很多研究能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綜合分析認為,刻意訓練延遲滿足、挫折教育,除了傷害,不會帶來任何幫助。那些在研究中表現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父母對他們滿足較好,言出必行,孩子願意信任人,他們更相信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那些難以忍耐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生活中挫折更多,家庭貧困,父母缺乏耐心,於是,及時行樂,是他們在匱乏感下最合理的選擇。

如果你感覺到,延遲滿足確實給你帶來了幫助,那也沒錯。但搞反了因果,所有其他的條件是原因,延遲滿足的行為,是它們在你身上帶來的結果。不要再逼自己延遲滿足了,去改變原因,而不是結果。

LV5: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比如吃喝;再向上是安全需求、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最高層是自我實現。並且先滿足了下層才會需求上層。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你可能嚇一跳,這都是錯的?我也嚇一跳,因為它曾經也是我的底層認知。

但心理學家已經證明,這個模型是錯的,人的各種心理需求沒有次序,它們同時存在,互相影響。

2005到2010年間,心理學家調查了123個國家的10萬多人,發現,即使是缺衣少食的窮人,對生活不滿,但他們可以非常快樂,因為在人際關係、歸屬感上,可能比富人還要滿足。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三位經濟學家,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他們深入貧困一線進行調研,發現,很多窮人省吃儉用,寧可捱餓,只是為了村裡請客的時候擺一次闊,或者買一臺DVD。總之,即使下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也會追求、滿足上層的需求。

所以,今天的心理學家修正了馬斯洛的理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為三種:自主、勝任和歸屬,而這三種需求之間是平等的。

讀到這裡,可能你會覺得,心理學研究也太不靠譜了,我還能相信誰?我在文章《什麼知識才更可信?》(點擊閱讀)中詳細論述過這個問題:所有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的知識,都不能保證絕對的正確,都有一個可信度的評估;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更多的是一種“解釋性框架”,而不是一個確定的結論。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同時有多個解釋性框架。但是,科學共同體的最新研究結論,雖不保證絕對正確,卻是最可靠的。

熟知非真知。

有個問題問的很好: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問題很有趣,有很多解釋,比如聽了沒做到。但從這個視角來看,原因就很可怕了——你聽的許多道理,是錯的啊!

世俗智慧裡也有真知灼見,但如果你讀了這篇文章,還想過好這一生,就沒有必要再一頭扎進草地裡去找遺落的麥穗了,直接去糧食店——最新的科學結論中找吧。

此外,心理學知識的科普,比其他學科的科普工作要困難很多倍。這是為什麼?

其他學科的知識,往往是新的內容更有吸引力。比如治療癌症的新療法,發現了新的物理定律等,人們喜歡新的東西。但心理學,理解門檻低,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於是,往往是熟知的、簡單的、驚奇的理論,更利於理解和傳播。這就是心理學這個學科在民間的宿命。

達勒姆大學教育學教授 Robert Coe 認為,這類實驗已經滲入大眾意識中:“它(棉花糖實驗)永遠都不會死,就算已經被證偽,這才是最大問題。未來十多二十年的育兒書還是會引用這些理論。”。

但我希望,你知道的,可以是最新版本。

弗洛伊德,偶像級別的思想家

1、精神分析是內功,諮詢中很有用。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弗洛伊德)

弗老爺子一直是我的偶像。但卻不完全是因為心理學。

精神分析是很多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甚至是必要的“內功”。我也贊同。

講一個簡單的精神分析案例。

曾有一個女孩來訪者,自述自己男朋友有多好,自己有多愛他,但相處總有很多矛盾,問怎麼辦。一般人可能會說,這個正常,誰沒有點兒矛盾啊,感情應該相互理解付出之類。但她講到男朋友對她好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句話,她說閨蜜很羨慕。

我感覺有些彆扭,但說不出來哪裡彆扭。我打斷她,問了一個問題:當初你們倆在一起之前,你有別的競爭者嗎?女孩沉默了一會兒,突然就崩潰了,開始哭,說,我就想證明我是最好看最優秀的那個女孩。

哭了一陣,又沉默一陣,她自己說,其實我沒那麼喜歡他。

我立馬就理解了——她看起來是想尋求感情變好的辦法,其實是一直不喜歡男朋友,所以總是潛意識抗拒感情發展,但意識裡又總想競爭攀比,所以才痛苦。

她的那種炫耀的情緒,是一種無意識表達。整個諮詢期間,我大都在聽,加上引導式的問了幾個問題,她恍然大悟。

這些,暫時叫它們“技術”吧。

多個研究統計表明,精神分析療法在治療心理問題、精神疾病預後方面,有較好效果。

但其理論本身不屬於科學能研究的範疇,它表述的道理無法量化,也難以證實證偽。

2、精神分析是有問題的

我們今天的精神分析,雖有理論發展,但用的大部分概念,還是弗洛伊德發明的那些:意識、潛意識,壓抑、防禦等。最厲害的是,精神分析直到今天,還是在解決當初他老人家想解決的問題。

提出問題,往往比找到答案,更難。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冰山模型經常被用來比喻意識和潛意識,儘管不太準確。)

美國心理學會(APA)會員進行過統計,認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數沒有佔到會員總數的10%。在另一個主要的心理學組織美國心理協會(APS)中,這一比例不超過5%。

我無法不承認,它確實好用。但不能科學化,至少有兩個缺陷:

一、依靠經驗直覺思辨的錯誤太多;

二、理論難以進步。

為什麼會這樣,其中一個原因是,精神分析,是一個人用自己的知識、感受去理解另一個人。但我們有不同的思維模式,文化背景,成長經歷。這些都是有色眼鏡。優秀的精神分析師,眼鏡多一些,但總有色差。實際上,精神分析犯的錯誤是相當多的,而且精神分析本身就會干擾、暗示來訪者的記憶、感受。

心理諮詢的行業道德規範中,要求對案例信息保密。這條規定當然是必要的,但客觀上,也讓精神分析甚至整個心理諮詢行業,山頭廣立,門派繁多,誰也說服不了誰。弗老爺子去世80年了,站在他肩膀上的有榮格、新精神分析學派等,百家爭鳴,一派繁榮景象。我們要允許這種繁榮,這是社會科學的基本規律。

但基礎共識越少,一個學科或領域才越成熟。

自然科學一般只有一個答案;經濟學理論經過200多年的爭論,核心理論上也互相認同;在手機行業初期,各種滑蓋、翻蓋、單板、觸屏的設計各有主張,但現在,已經很難見到觸屏以外的其他手機樣子了。這些並不是因為個性被抹殺,而是找到了那個最優解。知識並沒有停止,在這個堅實的共識基礎上,大家踩實了腳下土地,就可以繼續前行。

3、精神分析是優秀的哲學思想

普通人將優質的精神分析的內容當作思辨文學讀,是很好的。因為好的文學本身就是對人性的洞察。在這方面,弗洛伊德具有思想啟蒙般的意義。

人本能的尋求確定性,本能的好奇,又本能的熱愛自己的思考。

我想,這也是弗老爺子的理論吸引人學習的人性基礎吧。

多個心理學家們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生理學醫學學獎,這至少說明,心理學在不斷的科學化。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為情感和認知生活拓展了一條新道路”)

弗老爺子則獲得過羅曼羅蘭提薦諾貝爾文學獎。也許,這才隱喻了這個偉人,工作的真正屬性。

寫在最後:心理學的未來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女子,海蒂·拉瑪,過的並不幸福,她對變頻技術的貢獻如何也經常被質疑。她經歷過7段婚姻,晚年落魄,一生沒有因為這項技術獲得一分錢。

但是,86歲的時候,她收到了美國專利局專門打來的電話,承認她的專利。

2014年,去世14年後,她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與愛迪生齊名;2015年11月9日,Google搜索首頁用1分16秒的動畫視頻,紀念海蒂·拉瑪101歲誕辰。

你對心理學的理解,可能全是錯的——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一)

(《美國發明與科學遺產》雜誌)

美貌不是罪魁禍首,但我希望,心理學可以走出這樣的詛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