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一場關乎明朝生死的戰鬥,讓于謙成為民族英雄

北京保衛戰:一場關乎明朝生死的戰鬥,讓于謙成為民族英雄

北京保衛戰:一場關乎明朝生死的戰鬥,讓于謙成為民族英雄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于謙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今浙江杭州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程莊鎮於莊村)。太祖於伯漢,先居山西,後遷至蘇州;高祖於夔,仕元為官;曾祖於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遂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裡;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祖父於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於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于謙少年時期,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非常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著黑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朱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明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後平反數百起冤獄。于謙上書奏報,江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宣宗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于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書。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于謙上書說:“現在河南、山西都積蓄了數百萬斤糧食。請在每年三月份時,令府州縣報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戶,然後,按分額支給他們糧食,先給豆類和高粱,其次給小米和麥子,最後給稻穀,等秋收後償還。因年老有病以及貧困而不能償還的,則給予免除。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當升遷的,如果預備糧不足,不能離任。還要命令風憲官員經常監察。”皇上下令施行。

河南黃河沿岸,經常被洪水衝開缺口。于謙令加厚建築堤壩,每個鄉里都要設亭,亭設亭長,責令其督率修繕堤壩。又命令百姓種樹挖井,結果當地榆柳夾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撫山西的官員常走不到,于謙請另設御史來治理。又把鎮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全部收為官家屯田,以資助邊防開支。于謙的恩威遠為流行,太行山的盜賊,為此不敢露面。

正統初年,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時,都很重視於謙所奏請之事,早上的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到“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他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攬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

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來,于謙入朝,推薦了參政王來、孫原貞。

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說他因為長期未得晉升,心生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準備判處死刑,關在獄中已三個月了。後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聯名上書。

王振編了個理由給自己下臺,稱從前也有個名叫于謙的人和他有恩怨,說是把那個“于謙”和被關起來的于謙搞錯了,這才把于謙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後囚山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於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陝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餘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

于謙前後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郕王朱祁鈺剛剛攝政朝議時,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廷臣紛紛響應。朱祁鈺無法做決定,於是,下令擇時改議,廷臣則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在朝廷上猛擊馬順,眾臣紛紛跟隨,馬順當即斃命,一時血濺朝堂,而士卒亦聲洶欲誅。郕王朱祁鈺看後大懼,欲起身離去,于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眾人聽後方止,此時,于謙的袍袖已裂開。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是倚仗您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啊!”在那時,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于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朱祁鈺即帝位,是為明代宗。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要挾持扣留太上皇,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用為將帥。至於軍隊裡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明代宗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這時,也先挾持著太上皇(明英宗)攻破紫荊關,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麼向敵人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馬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於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範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並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明代宗高興,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於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明代宗不准許,也先更加沮喪。

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在空屋裡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範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禦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

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衝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箭射死。

寇兵趕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竑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撤退。就這樣相持了五天,也先邀談不成,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王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於是擁著英宗由良鄉向西去。

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於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麼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明代宗不準。

于謙由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並請求用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