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世界以最大的善意,也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悲慘的世界》書評

給世界以最大的善意,也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悲慘的世界》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從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到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這十幾年間。作者通過塑造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人物形象,講述他們悲慘的命運和遭遇,同時又把小人物的命運與十九世紀初法國社會變革的進程相結合,繪製了一副規模龐大的社會政治圖景。

《悲慘的世界》發表於1862年,大清同治元年,兩年前,中華帝國的首都北京被英法聯軍攻破,“萬園之園”圓明園在被洗劫一空後付之一炬。也是在這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林肯總統為首的北方與南方的奴隸主鏖戰正酣。在歐洲,為一雪克里米亞戰爭慘敗的恥辱,俄國正在經歷著一次無奈的改革,而普魯士則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苦心經營下醞釀著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就在十幾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此時的資本主義世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一年所映射出的浮生百態恰恰就是整個十九世紀最佳的註腳。回首這一百年,她開始於拿破崙的赫赫武功,終結於中華帝國的“庚子國難”,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的偉大了力量令世人震驚,舊的秩序被顛覆和打破,各國的有志之士都在思考著改革與維新,東西方共同詮釋著革命與戰爭的時代主題。

雨果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有著切身的感傷。所以在《悲慘的世界》中,從人物形象朔造方面來看,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份和階級屬性,但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顯著的時代烙印,即使是雨果熱情謳歌和讚美的完美人格的代表迪涅城主教邊福汝,他依然通過設計主教與一位革命者直接對話的情節來揭示其時代的侷限性,突出了法國大革命背景下舊思想與新思想的激烈衝突,同時藉助人物,雨果也表達了他對暴力革命之意義的反思,這一情節的設置,激發了每一位讀者的思考,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雨果在《悲慘的世界》的扉頁上寫下了一句話:如果世上仍然有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存在,那麼本書就有存在的意義。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這本書的主題思想。但凡偉大的著作,從不同的切入點,都能另闢蹊徑,別有洞天。所以,我更願意把這句話看做是雨果對那個時代的控訴,所以他以巨人的筆觸,寫實的手法,全景的呈現了那個“悲慘的世界”。但是,儘管生活如此慘淡,命運如此坎坷,人生如此絕望,作者仍然不忘把最珍貴的禮物——人性的真善美送給每一位讀者,讓人在淚流滿面之時,依然熱愛生活,相信未來!

在《悲慘的世界》中到處都體現著作者對人性之善和愛的讚美,而這種讚美又建立在充分揭示人性之惡的基礎之上。書中的主人公們在面對不幸的遭遇時,堅守著善良,在做出艱難的抉擇時,秉持著良心,即使命途多舛,但每個人身上依舊閃爍著耀眼動人的光芒,給人以力量和希望。雨果說過,“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雖然跨越百年,世易時移,但放眼世界,不得不承認,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萬般無奈的人世間。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人人都能選擇儘可能的釋放光明,同時不刻意的製造黑暗,我想這也許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了。有人說,讀書最大的用處在於能讓人更好的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悲慘的世界》給了我深刻的啟迪。

我與《悲慘的世界》結緣很早,第一次閱讀還是在初中。當時雖然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但是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法國大革命的壯麗畫卷依然深深的感染了我,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第二次讀《悲慘的世界》是在大學時代,再次閱讀,給我了我更多的啟發,我看到了雨果對當時法國的社會制度、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思考。在確定把《悲慘的世界》作為本次薦書活動的推薦書目後,為了做好充足的準備,我第三次捧起這部文學經典。這一次我深深的折服於作者細膩的筆觸,方寸之間,境界全出。每一次閱讀,都讓我獲益良多,所以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帶給熱愛讀書的你,滿滿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