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法-恆寧法師

念息數隨止,非風非喘氣。

數息法-恆寧法師

數息法是非常方便和容易得力的修行法門。這個方法是依靠呼吸的本能。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動物的呼吸是由大腦的腦幹部分指揮的,呼吸是動物的原始本能,不需用意識去控制,而如說話、舉手投足等都是要意識去控制的。

  數息法的息是指吸氣和呼氣的一個循環叫做一息,心念依息來安住。所以安定身心的定學,是非常重視數息法的。修數息法,一共有六門,分別是數,隨,止,觀,還,淨。前三者屬於止,後三者屬於止後起觀。

  止的部分:第一就是數息,以呼吸為心念的依靠,吸氣時,心念向下達丹田,丹田在肚臍下面的小腹部分。呼氣的時候,意念到鼻間。數息是數呼氣還是吸氣呢?都可以。當數呼氣的時候就不要數吸氣,全部數呼氣;數吸氣的時候也不要數呼氣。如此一息一息的默默地數下去,數到十為止,再從一數起,這樣十息一循環。和唸佛的十念法是一樣的道理,使心念能夠集中於呼吸不散失。

  但是初學的人往往數不到幾息心就跑掉了,打個岔就不知道數到第幾息了,這時候可以再從一開始數,做到一息一息地,慢慢慢慢地,就能到不需要強調它,也能數得很清楚的境界,並且能夠自然而然達到從一到十的反覆循環。

  慢慢的由數息消除了妄想雜念,就可以進行第二步:隨息,就是心定下來之後,意念不再離開呼吸,這時就不必再數數了,因為呼吸的時候還要數數,心裡總是多了一個雜念。只要心隨呼吸,自然心息相依。

  一般凡夫的呼吸時,氣到心窩為止,就下不去了。但是當你打坐數息的時候,整個體內都有氣上下循環,氣從鼻腔一直到丹田,然後再從丹田到鼻腔出去,這裡整個氣息是上下通達的。道家練氣功也要意沉丹田,其實也是呼吸法,只不過佛門的呼吸法是為了得定,而引發般若智慧,不是為了身心的感受,不是為了練出氣功來。

  慢慢的修行心息相依時,連計數的散亂也舍掉了,接下來就進行第三步:止,就是心與息如影隨形、融為一體。忽然覺得心和息都不起造作了,感覺不到呼吸,也感覺不到心念,身心泯然入定,這時身心就滅卻了一切的妄動,進入了禪定的狀態了,這個就是修止成就了。

  數息法開始之前有一些預備動作。可以選擇個安靜的地方打坐,打坐可以是雙盤、單盤或者散盤。初學的人用後高前低的墊子,腿會舒服一些。如果實在不能盤腿的,可以掛腿坐,掛腿就是如同皇帝上朝時的那正襟危坐的姿勢。

  打坐的時候,眼睛閉上或看鼻尖,舌頂上顎,用鼻子吸氣,再用嘴巴呼出來,如此反覆五次,把體內的廢氣排出。排出之後就用鼻子呼吸。這時就開始進入數息的狀態,以十息為一個循環。

  數息初學者,還要避免傷氣。有的人為了達成氣長,就壓抑呼吸,有意地一口氣吸老半天,呼一口氣,又呼個老半天,這樣就傷氣。呼吸要均勻細長,不要一聲長一聲短,佛法的數息法本意是在攝心入定,所以不要在呼吸上面過分執著,要隨順,要自然。就如偈頌所說“非風非喘氣”。修習時間長了之後,呼吸自然很輕微。如果功夫更加高,是感覺不到呼吸的。

  時間長了之後,小腹就結實。精氣神也足,有的人會覺得身體發熱,或者感覺氣不光到達丹田,乃至於這個氣可以運行到腳趾;或者感覺臍下的氣息繼續往下走,再由會陰穴,慢慢的沿著脊椎往上升;或者氣在體內過去的時候,感覺見到光色;或者聽到氣在體內流動的聲音……這都是氣息通達,屬於身體的自然反應,不要大驚小怪。如果很喜歡這種氣感,就有可能落入氣功或丹道這些外道的修行,就背離了佛法修行智慧解脫的目標,而舍大向小了。

  所以修習數息法不要執著風相、喘相、氣相,要做到微密勻長,古人形容為“悠悠揚揚,若存若亡”,這才符合數息法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