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的心里,每每一想起来,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我始终不知道我那个老乡的女儿回去的村子是个什么地方,十年了,她又是怎么个活法。——贾平凹

很多人熟知贾平凹,大概都是从《秦腔》、《废都》、《怀念狼》、《带灯》这些知名作品开始。相比较于这些“大部头”,《极花》显得“小巧单薄”。“小”是因为它本身只有15万字,属于长篇里面的“短”小说;“巧”是因为它的故事架构与宏观布局巧妙,写作方法推陈出新;而单薄,并不是指内容薄弱,相反,作者用犀利遒劲的笔力,展示了一个浑厚广阔的人性世界。真正的“单薄”是说《极花》的故事脉络简单明晰,人物之间没有太复杂的纠葛,全书人物形象只有几十个。

《极花》写于2015年,素材来源于贾平凹老乡家的真实故事。“极花”在小说中原是西北农村的一种植物,类似于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在冬天是小虫子,睡眠而死,到夏天变成草和花,村子里的人常用极花仿冒冬虫夏草去卖。“极花”也被贾平凹暗喻乡村女人的不幸命运。2017年1月,首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终评揭晓,《极花》荣登榜首。2018年4月,《极花》获得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贾平凹作品《极花》

01.《极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极花》采用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名叫胡蝶的乡下女孩进城被人贩子拐卖,解救后又回到被拐之家的故事。

初涉城市的胡蝶,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爱美,有梦想、勤快、单纯善良,偷偷喜欢着房东家的小哥哥,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不料,却在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中,被人拐卖,囚禁于一个封闭偏僻的小山村。她誓死不从,在身心遭受巨大伤害中,屡次逃跑。面对着更狠毒的“惩罚”,她凭着意志坚持“回城寻亲”的信念。终于,在生下儿子后,她寻找到打电话的机会。但是想不到,警察的解救并没有给她带来新生的希望,她在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中又踏上了回归被拐之家的路。

胡蝶的命运悲剧始于被拐卖,终于破罐子破摔。痛彻心扉的皮肉之苦和身体凌辱没有让她丧失生活希望,但是被解救回城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冷漠、凉薄,社会上各类无良媒体的报导,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出门被人围观的尴尬,意味深长的“同情”,使她感觉偌大天地,再无立身之所。

对“城市”深深失望,对人生彻底绝望。胡蝶的故事,如同重锤敲击,让人在惋惜疼痛中思辨现实,启人深思。胡蝶的故事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仁慈善良和深深忧虑。

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小说《极花》中插图

02. 贫困闭塞愚昧中,“善意”如同点点星火

胡蝶被卖到小山村后,在很多人眼中,还不算最悲惨的女人,因为买她的“丈夫”黑亮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人”,他身强力壮,头脑灵活,会开拖拉机,在村里经营着唯一的杂货店,家里天天吃细粮,不缺零花钱。而且黑亮不像其他的男人对女人非打即骂。大多数时候,他对胡蝶温情细心。到县城进货时,回来总要捎一袋又白又软的白面馍,嘱咐爹每顿热好给胡蝶吃。胡蝶不情愿,他不勉强,每晚骗过爹,悄悄睡在炕沿下的土地上。

但是,他对胡蝶的小心翼翼却遭到了全村很多人的嘲笑和奚落。他们用最刻薄的话骂他:懦弱、没种、不是男人,并且好心“帮他”。给他喝酒吃血葱,把胡蝶五花大绑按在长凳子上。黑亮在众人刺激和怂恿中,用暴力凌辱了胡蝶。

胡蝶万念俱灰,黑亮在愧疚中,对待胡蝶更加小心。胡蝶怀孕后,他给胡蝶炖鸡补身子。他把杂货店的钥匙和每天收入交给胡蝶,企盼着胡蝶和他过一辈子。

村子里有一些人,神秘庄重的老老爷,慈祥心软的麻子婶,热情泼辣的訾米,虽然他们都有留住胡蝶的“私心”,但是他们都曾给过她短暂温暖。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在胡蝶屡次出逃、和黑亮闹腾之后,充当着“大家长”角色,他们打着“好心”的幌子,暴力殴打胡蝶,美名其曰:“帮黑亮教育媳妇”。

在胡蝶心中,这个小山村所有人都代表同一种“恶”的力量,那就是对拐卖妇女的认可与盲从。星星点点的善意在这股恶之洪流中虽然微弱,但却体现了作者极大的“良苦用心”。在胡蝶好多次一心求死,精神陷入黑暗时,这些“小小的善意”,如同烛火,温热她凄苦冰凉的心,给予她“活下去”的力量。

这些星星点点的善,也安慰了读者们的心。让人对人性不至于太失望。

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03.贾平凹为什么要写《极花》?他在忧虑什么?

读完《极花》,很多人可能会发问:“作家不是应该书写恢宏、喜悦,疗愈的东西吗?为什么偏偏是这样一个悲哀的事件?”

对于此,其实贾平凹早就吐露过心声:10年前,一个老乡诉苦,他的女儿被人拐走,被威胁、强暴、殴打,妻子哭瞎眼睛,他为了寻找线索在砖瓦窑干一年苦力,连夜跑一百多里山路,在村口潜伏两天三夜,解救时和村里人打得头破血流,带回女儿,城里的舆论压力却又“赶”走了女儿。

尽管听完,他“那样激愤又那样悲哀,惊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这件事就像刀子一样往心里刻 ”。但是,他仍然不愿意把《极花》写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拐卖事件。他想探寻这个事件背后更深刻的原因。

经济大转型年代,大量农村人口迁徙进城,农村流失了大量劳动力、财富和育龄女性。这种不平衡必然导致进步文明与矛盾、冲突、荒唐、焦虑并存。那些深受这种矛盾冲击的农村男青年婚恋问题,女性命运问题;日渐萎缩的农村人口,情感精神生存现状,道德观念蓝图,人性善恶交锋轨迹,都是他想追索探寻的“盲区”

“如今,上几辈人写过的乡土,我几十年写过的乡土,发生巨大改变,习惯了精神栖息的田园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还企图寻找,但无法找到,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是中国人最后的梦呓。”

贾平凹焦虑农村农民命运问题,焦虑知识分子精神栖息问题,焦虑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悲悯情怀。

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贾平凹关注:农村男女婚恋、情感精神生存现状

04.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2017年10月,国家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期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全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政策扶持,各种就业优惠、免费技能培训普及,城乡协作,无论是《极花》中黑亮、胡蝶、立春、腊八等还是全国无数农村青年,困扰他们命运的社会问题都被一一解决。

“农村振兴计划”的开始,意味着中国千百年农村即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面貌,如同“高巴县圪梁村”一样的“穷山恶水、愚昧闭塞、交通不便”都将成为永久的历史,农村和城市的鸿沟将会逐渐缩小。年轻人无论在哪里,都有权利选择人生、都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按照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贾平凹《极花》:花季女孩命运悲剧中,藏着作家的仁慈与忧虑

年轻人无论在哪里,都有权利选择人生

我相信,贾平凹先生的忧虑将会逐渐消散,乡土作家们将会迎来全新的精神栖息家园。作为平凡人,在此历史进程中,我们也许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可以守护好心中的“善意”,在遇到“胡蝶”般被命运伤害、辜负过的苦命人时,给他们一点包容,一点温暖,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人活在世上,我们不能决定得到什么,但是可以决定给予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待弱者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素质修养,个人道德价值的彰显,也是一个社会先进文明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