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经济思想分析

《道德经》第八十章是这样写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治理疆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国,应当使百姓安土重迁,以一种原始的状态生活。

司马迁经济思想分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是不太可能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人口的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物质资料的丰富会增加商品的流动,使人们的生活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作为执政者,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充分释放人民的消费潜力。这也是司马迁《货殖列传》中阐述的思想。

一、顺应市场规律,以“看不见的手”指导经济行为

《货殖列传》中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相比于汉武帝时期的管制经济,司马迁深知管制经济坏处。为了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改革币制,盐铁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等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与民争利”。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对这看得很清楚,所以就在《货殖列传》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司马迁经济思想分析

二、认为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并肯定了人民追求利益的动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引用《周书》里的话“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肯定了农、工、商、虞的社会作用,并提出“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以此肯定人民追求利益的动机。

三、精神文明进步是以物质文明的丰富为前提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引用了这句话,想要说明只有当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才能好通人情,知礼节。司马迁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精神文明不是空洞洞的海市蜃楼,而是建立物质之上的。所以首先要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然后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古人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多读史,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能智慧通达,博学明智。

司马迁经济思想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