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終結新冠:氣溫?神藥?還是疫苗?

人類已經錯過了阻止病毒的最佳時機。

全球股市連環熔斷,數字貨幣崩盤甚至清零,到最後連最安全的黃金國債都追隨跌勢,這就是過去一週金融市場呈現的末日景象。

巴菲特都感嘆這種景象活到89歲也見不到幾次,堪比1987年和2008年。

某種程度上,過去這一週比08年更可怕,跌得實在太快了,史無前例地快。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全球市場幾乎處於流動性乾涸的邊緣。

這一切的導火索就是新冠病毒。

如果疫情持續,哪怕多一個月。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局面將只是開始,全球經濟衰退,企業違約破產,大規模失業潮都是可以預見的連鎖反應,甚至可以想象民粹主義氾濫,全球動盪的可怕結局。

在全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每一個人都躲不過去,哪怕是最先走出疫情的中國。

所以現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誰能終結新冠疫情?

新冠病毒為什麼棘手?

病毒的目標十分簡單,就是盡最大可能自我複製繁衍後代。一個聰明的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但不能有太高的致死率。

比如埃博拉雖然兇殘,致死率高達50%-90%,短短几天內就能讓人喪命,但這實際上不是明智的做法,感染者還來不及去更多地方傳染更多人就死去,病毒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宿主,這並不利於它廣泛傳播。相比之下,艾滋病毒就聰明得多,發病緩慢病程漫長,充分榨取宿主身上的營養。

從傳染性和致死率來看,新冠也是一種狡猾的病毒。

據中國和世衛組織發佈的聯合考察報告,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值是2-2.5,也就是一個病人平均可以傳染2-2.5個人。

在傳染病學中,R0值是指在沒有外界介入,且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人平均會感染的人數。如果R0<1,傳染病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R0>1傳染病就會傳播,且值越大傳播力越強。

傳染病之王麻疹的R0值高達12-18,相比之下,新冠病毒的傳播力似乎沒那麼強,但依然不可小覷。以美國流感為例,在2019-2020年流感季,預計有2200萬~3100萬人受感染,因流感死亡的患者人數在1.2萬~3萬人之間。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各種傳染病R0值,圖源:網絡)

這場流感的R0值僅為1.5,致死率不到0.1%,卻已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而傳播力更強,致死率更高的新冠病毒如果不加以制止放任肆虐,後果不堪設想。

不幸的是,可以說人類已經錯過了阻止病毒的最佳時機。

目前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蔓延,病例數超10萬。世衛組織已經將新冠肺炎列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

歐洲已經淪陷,美國或許也將步其後塵。見聞研究所此前測算,由於堅持“流感化”抗疫,美國此次有很大的風險出現醫療資源危機。

口罩、氣溫、藥物和疫苗,這或許是人類最後的希望。

口罩和隔離

口罩和隔離是最古老也最直接的防疫辦法,當一種疾病還沒有被真正瞭解,也沒有藥物或疫苗,那麼隔離是遏制其傳播的最有效方法。

在中國,人們通過戴口罩,以及強有力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基本控制住了國內疫情的蔓延。但這套方法很難在國外推廣開來,撇開體制和文化因素,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麼大的魄力和執行力,不惜經濟成本舉國抗疫。

然而無論口罩還是隔離都只能削弱病毒的傳播速度,而且隔離對經濟損傷太大,在目前這種病毒在全球連環爆發的局面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承受長期隔離的代價。

氣溫

要在全球範圍推行物理阻隔看來是不太現實,那麼隨著天氣轉暖,高溫能殺死病毒嗎?

17年前,SARS就是在夏天到來時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但對於SARS消失的原因,醫學和科學界至今沒有定論,氣溫殺死病毒只是其中一種推論。

冠狀病毒確實不耐高溫,它的外面有一層包膜,由蛋白質和脂肪構成,這層脂質不是特別耐熱,研究發現在56度以上的高溫,30分鐘就殺死冠狀病毒,相比之下,乙肝病毒可以在100攝氏度的沸水中存活10分鐘以上。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很多人對此抱有希望,也有一定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最近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發表的一篇論文“暗示”:到了夏天,新冠病毒會像流感一樣,呈季節性收縮。

該論文認為多數流行病都有季節性波動特點,新冠病毒也不例外。目前新冠病毒主要集中在北緯30-50度的區間,氣溫在5-11攝氏度,溼度在47-79%的“走廊”地帶傳播。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同時,臨近最初爆發源頭的日韓,病毒出現較大範圍的出現傳播,而距離差不多的東南亞和南亞並沒有出現類似程度的傳播。

據此,短短一共只有9頁的論文作出判斷:目前5-11攝氏度,溼度在47-79%的環境是令病毒非常舒適的“實驗室環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夏季到來)病毒自然會打退堂鼓。

這給了世界希望,到了夏季,氣溫回升,新冠會如其兄弟SARS一般消失於人間。

然而,不那麼樂觀的是,在南半球,澳大利亞目前已經發現150多個新冠病例,而那裡的冬天還沒開始,在新加坡等熱帶國家也發生了“人傳人”現象。

而最重要的是,即便夏天暫時阻止了病毒,到了今年冬天,我們是否又將與新冠重新交手?

即便可以,氣溫也只能拯救我們一時。

特效藥

特效藥對於人類抗擊病毒格外重要。但新冠作為一種全新的病毒,目前沒有現成的特效藥。對於感染病毒的人群,所有的治療更多是維持生存,從而讓免疫系統來消滅病毒。

用美國CDC的話來說,這個病毒目前無藥可治。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特效藥的探索,從抗瘧藥物磷酸氯喹、抗流感藥物阿比多爾、抗艾滋病藥物洛匹那韋,到呼聲最高的瑞德西韋。

瑞德西韋被寄予厚望,這款美國吉利德公司旗下的在研藥品原本是針對埃博拉病毒而研發,自從對美國一個新冠肺炎病例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後,就名聲大噪,連世衛組織也稱它是“唯一可能會有預期效力的藥物”。

但任何藥物在大規模臨床應用前,都必須經過臨床試驗。作為新研發的藥物,瑞德西韋少見地在中國直接跳過一二期臨床試驗,直接進入三期試驗,但最快也要4月底雙盲試驗才能告訴我們結果。

此外,據國都證券的研究:吉利德這個藥物要想扭轉疫情,有兩個難點。

1.由於臨床實驗隨著 突然加速,所以意味著公司在之前只處於臨床前期的研究,一般情況下, 在公司三期臨床實驗推進的過程中,初步結果積極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建立生產線。所以判斷此藥物產能有限。即無法為這麼多的確認病例供應;

2.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這類實驗是不可能納入重症患者的,所以此次實驗即使成功也並不意味著對重症有效;

也就是說試驗需要時間,成功了也只對部分人群,以及最大的難題,產能瓶頸不是這麼快可以補上的。

疫苗

實際上即便有特效藥,針對的也是已經確診的病人,遏制疾病蔓延,反擊病毒的最有效武器應該是疫苗。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攻克的傳染病毒天花就是被疫苗消滅的。

研製疫苗可以說是一項講究平衡的藝術,它既要引起免疫系統的保護性記憶,又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和新藥研製一樣,這也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一個疫苗從研發到最終上市,需要經歷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監管審批和批量生產,一般來說,整個流程下來需要8年甚至20多年。

但這一次我們不需要等那麼久。

今年1月,中國科研人員爭分奪秒迅速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分離病毒毒株等基礎性工作,世界各地多家企業和機構隨及啟動疫苗研究,目前已有20多種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正在研發。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望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

由於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與SARS有79.5%的相似度,科研人員可以借鑑當年SARS疫苗研究積累下的經驗,同時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最大限度縮短研發時間。

疫苗也分很多種,傳統比較常見的疫苗是滅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顧名思義,是一種“死疫苗”,是用物理、化學方法殺死病原微生物,使它們完全喪失致病能力,但仍保留相應抗原的免疫原性。

減毒活疫苗則是通過毒力變異或人工選擇法獲得的減毒或無毒株,它們本質上就是低毒性的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後引發一次輕型的人工自然感染過程,觸發免疫反應,使機體獲得長期或終生保護作用。

這兩種經典疫苗的製備過程都涉及到細菌和病毒的大量培養繁殖。比如甲流疫苗的生產就是從孵化雞蛋開始,經過挑選的雞蛋們被注入毒株,病毒在雞胚的營養環境裡大量繁殖,等這些雞蛋里長滿病毒後就可以進行收穫了。

雞蛋頂部會被切開,抽出含有病毒的液體,進行滅活純化後製成疫苗。整個蛋胚流感疫苗製作過程,約需6個月。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不過最近幾年,疫苗屆出現了一個新貴,也就是核酸疫苗,這種疫苗完全顛覆了傳統疫苗的生產方式。

核酸疫苗是將編碼某種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 )直接導入動物體細胞內, 然後通過宿主細胞的表達系統合成抗原蛋白,從而誘導宿主產生對該抗原蛋白的免疫應答,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聽起來比較抽象,可以理解成這些外源基因是攜帶有“製藥”信息的信使,它進入人體後,每個人的身體就變成了一個疫苗工廠,根據這些信使提供的信息來直接製造抗原,進而引起免疫反應。

這個比喻不一定非常準確,但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核酸疫苗的關鍵優勢在於,它跳過了傳統疫苗高耗能、高汙染、高風險的生產過程,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

目前在新冠疫苗競速賽中,跑在前列的Inovio和Moderna走的都是核酸疫苗的路線。

美國生物製藥公司Inovio在收到中國分享的病毒基因序列後,三個小時內就完成了疫苗設計。目前正在和北京艾棣維欣生物技術聯手研發針對新冠病毒的DNA疫苗,代號是INO-4800,預計將於4月開始第一階段的試驗。

美國製藥商 Moderna從識別新冠病毒到研發出可用於人體測試的疫苗僅用了42天, 該疫苗預計將在 4 月份啟動人體試驗,到 7、8 月份才能得出初步結果。

但獲得一款安全有效的初始疫苗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後續的量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大規模的生產設施,然而首批投身新冠疫苗研製的小型醫藥公司和科研機構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長期以來,疫苗生產一直依賴於少數幾家全球大型製藥公司。

據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美國的輝瑞、默沙東、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法國的賽諾菲,這四大醫藥巨頭在全球疫苗市場的份額合計超過一半。

但在這次疫情中,大公司們對研製新冠疫苗的積極性並不高,對此有不少人哀嘆,認為這些大公司坐擁資源和設施卻坐視不理的現狀令人沮喪。

直到最近,葛蘭素史克、賽諾菲才宣佈入局新冠疫苗研製,不過葛蘭素史克也只是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自己並不研發疫苗。

這些藥企巨頭自然有他們的商業考量,研製疫苗是一個資金密集、風險極高、回報卻不高的投入,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投資治療慢性疾病的日常用藥。

研製疫苗意味者藥企可能要中斷盈利項目,重新分配資源,投入數億美元研發資金。而整個研發過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有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到2015年的十年裡,在將近7500個藥物研發項目中,只有9.6%的極少數成功通過一二三期臨床試驗並且獲得批准上市。其中臨床二期淘汰率最高,有將近70%的藥物都沒能通過這一關。

谁能终结新冠:气温?神药?还是疫苗?

(圖片來源:BIO, Biomedtracker, Amplion)

但對於藥企來說,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最壞的是疫苗研發出來了,疫情卻已經被控制住了,人們不再恐慌,也不再需要疫苗,留下這些藥企獨自承擔巨大的沉沒成本。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時,眾多製藥公司投入到了疫苗研發中,但疫苗還在試驗階段,疫情就結束了。疫情最為緊迫時,政府給予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以及最重要的審批綠燈,也隨著病毒的消失變得不那麼給力了,留下藥企進退兩難。

不過在過去20年裡暴發的大規模流行病中,也只有埃博拉疫苗成功問世了。默沙東生產的埃博拉疫苗2015年首次在幾內亞使用,但當時這個疫苗還沒有拿到監管審批,只是在該國被允許“同情用藥”。所謂“同情用藥”是指在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情況下,對患者使用未被驗證和批准的新藥。

直到去年,默沙東的埃博拉疫苗才獲得美國監管部門批准,但默沙東也表示以後不會再嘗試研發針對其它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賽諾菲也悄然停止了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發工作,葛蘭素史克也表示過,雖然希望能夠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提供幫助,但無法繼續像過去一樣投入了。

2003年非典時,也有許多內外資企業積極加入了疫苗研發競賽,但疫情結束後,這些疫苗研發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們可以反思一個問題,如果十七年前SARS疫苗的研發沒有終止,我們在面對新冠病毒時,是不是可以更加從容些?

當然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醫藥公司,畢竟作為商業公司,他們首先是要為股東負責,把投資放在回報率最高的地方。

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應對全球流行病爆發的長效機制,包括加大對疫苗和醫藥研發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這也是比爾·蓋茨一直在呼籲的事情。他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證明了。我們不僅需要拯救生命,也要從整體上改善應對疫情爆發的方式。比如需要建立一個系統,用以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確保它們通過審批,並能在發現疫情後的幾個月裡生產並供給數十億劑量。

2017年, 蓋茨基金會和維康信託基金聯合創立了一家名為 “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 (CEPI)的機構。這家機構提供資金給獨立實驗室或研究機構,用來開展長期疫苗研發,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導致嚴重流行病的病毒。

目前 CEPI 資助了四個研發機構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就包括了我們前面提到的Inovio和Moderna。但隨著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CEPI預計還存在2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所以僅憑一家機構,或是僅僅一個國家來做這件事是不夠的,在面對病毒這種人類共同的威脅時,需要各國政府聯合起來,共同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突破技術、資金、和產能壁壘。

最後,回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問題,誰能終結新冠?

我們的答案是:口罩、氣溫替我們拖住病毒的腳步,神藥緩解恐慌,而等到疫苗問世,我們才能最終贏得勝利。

1 Clinical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 2006-2015 - BIO, Biomedtracker, Amplion 2016

2 Who Will Answer the Call in the Next Outbreak? Drug Makers Feel Burned by String of Vaccine Pleas, STAT

3 You’re Likely to Get the Coronavirus,The Atlantic

4 Here's Why It's Taking So Long to Develop a Vaccine For The New Coronavirus,Science Alert

5 A simple guide to the vaccines and drugs that could fight coronavirus, Vo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