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紧接上篇,赵元任先生的博学令人称奇,他的妻子杨步伟当然也巾帼不让须眉。

她,打过总统屁股,当过校长,办过医院,写过畅销食谱,做过全职太太。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南京,皖南望族,杨步伟的祖父就是鼎鼎大名的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先生。

她22岁时就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博士毕业。是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

杨步伟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她敢于反抗俗世成见,顶住压力辞退婚约,追求婚姻自由;有原则,有担当,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归来后,她在北京开设医院,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年轻有为的学者赵元任,也由此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为了照顾赵元任先生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医学事业,成为了一个贤内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步伟以特立独行开辟出一条新路,成为新女性的楷模;在事业的巅峰时刻,她又急流勇退,甘愿隐身幕后,给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人生答案,这个答案正如她在自传《一个女人的自传》开篇说的:“最要紧的,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至于“步伟”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她的好友林贯虹为她起的,林贯虹非常看好她,对她说:“你这个人将来一定伟大的,叫‘步伟’吧。后来不久,林贯虹因猩红热去世了,为了纪念林贯虹,她便将原本的“韵卿”改名为“步伟”。一个对友情都如此诊视的人,对爱情往往也很专一。(与她相同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笔名实际上也是为了纪念朋友而取的,巴金在自己101年的生涯中,只爱了他的妻子萧珊一个人,妻子死后,他还把妻子的骨灰盒放在自己的寝室整整33年)。

这样一位奇女子是如何与赵元任先生相识的呢?

这不得不从一场包办婚姻说起:

1920年,赵元任受清华邀请回国任教物理、数学及心理(他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学习的数学及物理,此次回国原本只打算停留一年,除任教外顺带解除幼年“订婚”(包办婚姻,他多次与家中提出解除婚约,却未得以落实)一事。

却不曾想就在这次回国期间,他不仅解除了“旧式”的婚约,还与杨步伟完成了“新式”的婚事。起初,杨步伟以为赵元任中意于好友李贯中,曾一度撮合二人,直至后来才发觉他的真实意愿却是自己,在此期间二人的交流愈来愈多,他得知她也曾有过“旧式婚约”,并为她对抗包办婚姻的勇气与过程(她写信给对方:“日后难得翁姑之意,反贻父母之羞。既有懊悔于将来,不如挽回于现在”,这记录在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中)感到钦佩,这让他更为急迫的解除了困扰多年的“旧式婚约”。

一九二零年九月,赵元任与杨步伟相识。赵元任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有次因在外面开会时间久了,他回不了所居住的校园,就去表哥家蹭上一晚,刚好杨步伟和她的同事李贯中也在,此时的杨步伟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没病的赵元任开始天天往森仁产科医院跑,不久,他便在公园向杨步伟表白,两人牵手成功。有一次,赵元任来找杨步伟,不小心踢翻了院内一盆黄菊花,借表达歉意,他每年都送给杨步伟一盆菊花。

一九二一年春季,相爱。

一九二一年六月,结婚。

杨步伟三十二岁,赵元任二十九岁,从相识到相爱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走了一年不到,就是这么任性。

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1921年6月1日,杨步伟与赵元任结婚了。婚姻本来就是大事,就连二婚的徐志摩和同样二婚的陆小曼结婚时都大操大办。然而,他们二人的婚姻却是异常的简单。

两人先是到定情的公园拍了几张合照,然后向亲友发了个通知,还在通知里声明概不收礼。随后,两人仅请了两个老友胡适和朱徵吃了个饭。一向对别人的婚事感兴趣的胡适对此忍不住发表了观点,他告诉赵元任:“至少用最低限度的办法,找两个证人签字,贴四毛钱印花,才算合法。”赵元任也接受了胡适的意见,让这两个人做了证婚人。

1921年8月20日,赵元任夫妇处理完国内事务(亲友答谢、工作交接以及出国相关准备)后,由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就在这个时期间,一边得着新婚的快乐,一边来两个人慢慢的谅解彼此一切性情,所以有的人在这个时期内,从两个人不懂对方的,渐渐的一切都可以懂了。”这个时期指的是婚后的蜜月期,这是杨步伟写在《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对蜜月的看法,婚后不久她陪赵元任前往美国进修语言学,二人的蜜月就是在那段时期。婚后,杨步伟全心支持丈夫的事业,专心做一名家庭主妇。


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赵元任原本打算回到美国后前往哈佛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与霍金沟通,任教期间可以旁听语言学课程),但到达美国后,赵元任却想推迟一年再去任教,因经费充足(北大予以的教授进修津贴、教育部补贴的川资以及商务印书馆录国语留声片的薪酬),想专心学习一年。

杨步伟得知他的想法后,内心有些担忧,失去任教的薪酬,把生计全系于国内的补贴之上并不妥当,她担心因局势问题补贴会出现“变故”,但出于对丈夫的支持并无反对。不久竟真被杨步伟说中,国内对教授留学进修的补贴暂缓,二人很快陷入经济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她曾到菜市场捡过商家丢弃的剩菜、熬夜做过手工(手拎袋)、卖掉从国内携带而来的物品以此维持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正怀有身孕又不精通外语的女子面对这些时的困境。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中描写了当时赵元任的心理状态:

“觉得他一时的错误累我着急过这种日子。”

对于杨步伟而言,并没有觉得被他连累,作为夫妻本应如此,为了支持他的“读书计划”,她无怨无悔,正如梭罗说的:

“爱情必须既是一盏灯,也是一团火”,这一盏灯可以指引方向,这一团火又可以为彼此取暖,而这一盏灯与一团火都是在爱情中予以对方的奉献,而奉献何尝不是一种“支持”。

她无怨无悔,她虽是大小姐但不肯开口向家里要钱。她就自己熬夜做手提包卖,也常跟房东太太去捡蔬菜批发商店倒在路边的菜和水果,还典当和出售自己的皮货。做这些事,她也没觉得有多委屈,在回忆录中说了大白话“不管是哪一国, 嫁了一个教授, 都是吃不饱饿不死的。”婚后,赵元任继续在清华任教一段时间后,带着杨步伟去了美国,在这里,他们的家完全成了清华留美学生的“接待站”,每次走过来做客的,杨步伟都亲自下厨,靠着精湛的厨艺积累,她竟然还编了一本《中国食谱》。不仅如此,她还出版了《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国妇女历代变化史》等作品。


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1938年,杨步伟随丈夫赵元任定居美国,她放弃了热爱的医生本行,成为低调的家庭主妇。她写了《中国食谱》,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菜与饮食文化,由女儿赵如兰译成英文,赵元任作注(据说杨步伟英语不怎么样,语法错得一塌糊涂却说得特别流利,因为她敢说)。

她从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写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兼介绍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报道,广受欢迎,再版二十多次。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欧美持续畅销数十年。因此,杨步伟又写了《怎样点中餐》,由女儿赵来思译成英文,赵元任作注。在这部书里,杨步伟介绍了如何在美国吃地道的中国菜肴,她坚持认为“筷子比刀叉灵活,筷子应该统治世界”。

赵元任原本打算回到美国后前往哈佛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与霍金沟通,任教期间可以旁听语言学课程),但到达美国后,赵元任却想推迟一年再去任教,因经费充足(北大予以的教授进修津贴、教育部补贴的川资以及商务印书馆录国语留声片的薪酬),想专心学习一年。

杨步伟得知他的想法后,内心有些担忧,失去任教的薪酬,把生计全系于国内的补贴之上并不妥当,她担心因局势问题补贴会出现“变故”,但出于对丈夫的支持并无反对。

韦斯科特说:“爱与被爱就像前身后背都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这种温暖就是一方予以另一方“支持”所带来的,也是爱最好的体现,在过程中看似是一方的付出,然而收获的却是两个人的温暖,婚姻的幸福。

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百年前的学神(2)——乱世仙侣杨步伟与赵元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