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程鳳台和商細蕊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乞丐。為了獲得賞金,老乞丐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給商細蕊唱了幾段,唯一一段讓商細蕊覺得還算新鮮的段子,是這樣的:“走過南是闖過北,京城是出了個樣式雷。造的桌子會邁腿,修的房子是不積灰。樣式雷是樣式雷,雕樑畫柱簷角飛。不用釘子不用錘,全都使用木頭堆。”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末了,老乞丐還信誓旦旦地說:“這絕對不是我瞎編的,是真的有這樣一號人物,就住在這條街南頭呀。”拿了錢,老乞丐就跑了。

老乞丐看著不靠譜,可是提供的信息卻非常有用。

這不,程鳳台想要在山洞裡修建一個建築,花重金請來的外國建築師連連擺手說辦不了,於是程鳳台想起了這個“樣式雷”。

“樣式雷”真的名不虛傳,看到圖紙後,輕輕鬆鬆地說:“山洞,我可以修,不就是頂別塌了嘛。保您六十年,夠不夠?”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程鳳台見遇到了高手,也不客氣地提高了標準:“我想在這個留仙洞裡安一個保險栓,不管什麼時候,我想讓它塌它就得塌。”

“樣式雷”想了想答應了,不過,他也有要求:“我想找個機會翻修太和殿。”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電視劇中的情節有些也許是虛構的,可是“樣式雷”家族在中國歷史上卻真真切切的存在著。

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開始,歷經雷金玉、雷聲徵、雷家璽、雷景修、雷思起、雷延昌、雷獻彩等八代傳人,經歷260多年的歲月。

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勝古蹟:故宮、頤和園、中南海、圓明園、清東陵、清西陵、香山、承德避暑山莊等背後,都藏著樣式雷家族幾代人的心血,鐫刻著樣式雷家族往昔的輝煌。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正所謂: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樣式雷家族的前世今生。

一.“樣式雷”家族的興衰

歷史記載樣式雷家族八代傳人,一直作為“樣子匠”供職皇家建築設計專門機構“樣式房”,並且擔當“掌案”統領皇家設計事務長達200多年。用通俗的話來理解,就是雷家的幾代人都是國家設計院的院長。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1.“樣式雷”家族八大掌案

鼻祖:雷發達——重修紫禁城

1683年,朝廷重修三大殿,工部營造所面向全國尋覓巧匠。雷發達當時已年過古稀,聽說這事兒後,便攜同兒子雷金玉從南京來到北京,自己則以木匠的身份應聘進營造所,很快他就憑藉高超的手藝脫穎而出了。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發達

據記載雷發達不僅參加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重修設計,而且在紫禁城重修設計中,保留了中軸線上大殿建築的嚴格對稱,突出“居中為尊”這一主旨,兩側建築自由發揮,統一又不失多樣美感。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晚年的雷發達,還寫下《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程營造錄》兩本書,成為我國古代建築設計的“指導典範”。

二代:雷金玉——暢春園重修

二代“樣式雷”雷金玉就更加出名了,可以說他才是真正讓雷家真正名滿天下的人。

雷金玉原本是在國子監讀書的,成績挺好的,可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棄文從工”,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要以為他是靠老爹上位的,他可是真的有真術。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關於雷金玉的發跡,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話說當年,康熙皇帝要重修太和殿(後有歷史學家說應該是重修暢春園時),到落成之日,康熙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參觀這個“上樑”的典禮。

過去有句老話:“房之上樑如人之加冠。”

“上樑”是什麼?舊時的大殿中間有一根大梁,這個大梁是最後才上上去的,而且這個儀式非常的講究。就在這節骨眼,出事了。不知道是工匠的手藝不夠巧妙,還是當初設計環節出了問題,這個大梁上不去了。

當時工部的所有員工嚇得一頭冷汗,如果儀式完成不了,吉時一過,皇上龍顏大怒,弄不好還會滿門抄斬。

就在大夥兒都提心吊膽時,有一個人主動請纓,他就是雷金玉。只見他手持一個大斧頭,三下兩下就爬上大梁,就聽到上面劈劈啪啪一陣亂響,一會兒功夫,大梁上好了。

康熙皇帝看了,龍顏大悅,當時就封了雷金玉七品官職。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氏祖先圖像

有了官職在身,就有了大展拳腳的資本了。

宋代以來,古代的建築一直沿用這“斗拱”技藝,雷金玉承造金絲楠木的項目後不斷的琢磨研究,大膽對這技藝改造,最後決定以卯口寬度為基本尺寸,制定了製造標準的“鬥口”的新模式。人們發現這樣一改動,不僅優化了設計與施工,而且工程的銜接也更加地科學、合理。

也就是從那時起,清代重要建築所用柱子的粗細、高低、梁枋的大小都是以“鬥口”為基本單位來計算。直到現在,這項木工技藝依然無人撼動。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金玉也是深得康熙雍正兩父子的心,康熙就曾在在《暢春園記》中也專門提起過雷金玉技藝非凡,他一直非常掛念。而雍正對雷金玉更是有情有義,在雷金玉70大壽,雍正還讓四阿哥弘曆親筆題匾贈予。當他病逝後,雍正還賜了黃金100兩,歸葬原籍。可以說,享此禮遇的匠人,世無二者。

三代:雷聲澂——頤和園上的福山壽海

雷金玉去世時候,雷聲澂還小,並沒有從父親那裡繼承一些建築設計的工藝,所以一直以來都並沒有太大都建樹,可以提一提的,估計就是頤和園上的福山壽海了。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一定要在頤和園體現出福壽為母親祝壽時,相傳當時三代“樣式雷”雷聲澂在頤和園徘徊了很久,當時來了一群人就在瞎聊,其中一個老頭忽然拿出一個壽桃放在了桌子上,雷聲澂看到,忽然就有了靈感,於是就有了福山壽海。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如今從高空俯瞰,可以款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而萬壽山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振翅欲飛,佈局暗含“福壽”之意 。

四代:雷家三傑(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避暑山莊、乾隆花園,圓明園的擴建;

雷聲澂的三個兒子,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都是一代巨匠,被稱為雷家三傑,其中又以雷家璽最為出色。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清 雷家璽 萬年吉地總地盤樣

時代造英雄,三兄弟生活在乾隆盛世,這是清代皇家建築最興盛的時代,萬壽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莊……都是他們的手筆,頤和園更是震古爍今,成為雷家鼎峰之作。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而嘉慶“昌陵”也是樣式雷第一個陵寢傑作。由雷家璽設計,地點位於清西陵太平峪。這裡葬著4個皇帝,9個皇后和27個嬪妃。

五代:雷景修——保存樣式雷圖紙和燙樣

雷景修擔任樣式房掌櫃經歷了一些波折,當他上任時,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清政府,於是他把心思放在置辦家業和保存家族建築的圖紙和燙樣。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景修把祖上傳下來和自己工作中留下來的設計圖樣和燙樣模型專門收集起來,用三間房子存在家裡流傳至今。外賊入侵,他以命保全,使得這些資料成為中國建築史上被稱作“樣式雷圖檔”的國寶。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到了第六、第七、第八代“樣式雷”家族時,那已經是清朝末年,時局動盪、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他們雖也有一些建樹,可是和前人比起來,還是比較遜色弟。他們受皇命重修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積極投入到重建工作中,想借此完成恢復祖先鉅製的夙願,重新光耀雷氏一族,然後事實總是不如人意。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樣式雷隨著清皇朝的滅亡,就此銷聲匿跡。

2.“樣式雷”的家族危機

“樣式雷”這也一個興盛的大家族其實也遇到過幾次危機,樣式房掌案之位也兩次落於他人之手。

第一次,就是在二代“樣式雷”雷金玉去世之後,就留著六夫人張氏和三歲的雷聲澂留守北京,其他的人都回老家南京了。張氏懷抱幼子在工部泣訴,據理力爭,為雷聲澂爭得成年後重掌樣式房的資格。

第二次,就在第四代傳人雷家璽去世後,他認為自己的子嗣太年輕了,經驗不足,便把樣式房掌案之位交給他人。十幾年後,雷景修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將掌案之位重新奪回到雷家之手。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景修

第三次,隨著大清王朝的沒落,樣式房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樣式雷”家族大八代傳人雷獻彩曾先後兩娶,皆“無出”。更令人無奈的是雷獻彩死後,亂世來臨。雷家迅速衰敗,迫於生計,他們開始變賣樣式雷圖檔,部分圖檔因此流落海外。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雷氏家族的前兩次危機,都因為族人的努力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隨著清王朝推出歷史舞臺,雷家失去了官職和200年間最大的僱主。或許這些只是讓雷家失去了東山在起的機會,那麼後代子孫變賣圖紙和燙樣,則粉碎了他們傳承的希望。

二.“樣式雷”的絕活

1.精緻的燙樣

要領略樣式雷建築的精巧之處和獨具匠心的設計營造之處,不得不提的一個名詞就是“燙樣”。所謂燙樣,其實就是立體的設計模型,它是中國古建築設計中特有的產物。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燙樣用硬紙板、秸稈、木頭等最簡單的材料製作而成,模型製成後,需要用小烙鐵將細節部分燙平,所以取名為“燙樣”,是“樣式雷”家族的獨門手藝。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樣式雷的建築燙樣造型精美,風格別樹一幟,其臺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無論長短高矮均按按1/100或1/200 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專門供給皇帝呈覽,皇帝滿意了,才可以修建。有時候還會放在工地,方便工人施工。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在燙樣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具體標註比例和所需材料。更厲害的是,它是“活”的,構件可以自由靈魂拆卸的。通常把大殿的房頂掀開,就可以看到裡面的結構和設計,就連裡面的傢俬,也一應俱全。

像慈禧太后地宮的燙樣,一層一層,要足足拿掉10多層後才可以看到樣式的最底層。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2.先進的地形表達方法

“樣式雷”家族還有一樣絕活,就是用一張紙,描繪出精確的三維立體地形來。這裡使用了一種方法,叫平格法。平,是指各個測量點與基準水平面的高低;格,是指計裡畫方,這是中國古代地圖為準確縮小比例而繪製的一種控制格網。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樣式雷”家族在實地勘測後,就會在格子裡標註。按照這些精準的記錄,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很容易復原當時的地形,可是當時“樣式雷”家族就是根據這樣平面的圖紙,進行精細化的設計。最後製成燙樣,在彷彿推敲,直到工程竣工。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發現了嗎,這個古代的方法,其實就是現代的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兩者的核心原理基本一致。

3.巧妙的設計理念

“過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中國古代建築設計要因地制宜,要與環境對話、要和建築對話。就是設計師會關注在瀏覽過程中,看到一個完美的構圖。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最妙的是,在“樣式雷”建築中,還有個“塔隨人走”的景觀效果。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這是在當時設計時,他們以塔為圓形,把頤和園東堤設計成了圓弧形,所以在東堤上行走時,人和塔東距離始終就會保持不變。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三.中國古建築的尊嚴

1.中國營造學社

當初隨著雷家的衰敗,這些燙樣當初也被雷氏後人拿出去賣來。現在國家還保存有的燙樣,是明國時期一個叫朱啟錢的人收回來的,當時收回來後,都保存在國家圖書館。在五十年代處,又把全部的燙樣拿到來故宮去展覽。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中國人的建築天賦全然顯現在手上,那些絕世技藝歷來是口口相傳,落在紙面上的極為稀少,導致在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古建築基本沒有地位,所以朱啟錢決定,要引領中國古古建築研究的革命,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

他邀請梁思成和林徽因等的加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走遍了中國22個身,對中國大地上的2000多個古建築進行科學調研,實現了中國人自己寫中國建築史的夙願,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也很有學術價值。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2.讓中國古建築走向世界

可是真正讓“樣式雷燙樣”走向世界的人,不得不提到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其亨以及他的團隊。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在當時,不要說世界建築歷史上,就連中國的建築歷史上,關於“樣式雷”的文獻寥寥無幾,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又該從何談起呢?當時世界範圍就認為中國對建築學毫無貢獻,認為中國的建築就在最底端,只是旁枝。而王教授認為樣式雷家族,則是證明了我們古代建築歷史最有力的證據。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80年代初至今,王其亨研究整理上萬件樣式雷圖檔,將燙樣變成可讀的文獻資料,帶領團隊完成近百次測繪,指導繪製了一萬餘張測繪圖紙。

王其亨教授說:“我這幾十年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失掉的話語權找回來,把不瞭解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找回來,把中國人的古建築的尊嚴找回來,重建我們自己的建築學,才能夠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啊!”

終於在2007年,通過王其亨團隊的努力,更讓“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一家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

古人的偉大,當代人的堅持。終於讓“樣式雷”建築走上來世界的舞臺,也是終於有力地維護中國古代建築的尊嚴。

四.結束語

看完“樣式雷”家族的故事,我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感覺,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已經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了。

史海拾貝,文明窺角。一貝一角,已足夠讓人思緒萬千。

儘管如今這個家族已經各散東西,無法再延續當年的輝煌了,但他們的文化與建築理念依然是一份巨大的文化遺產。

正如王其亨教授所說:“樣式雷應該成為國寶,它是中國文化中塑造整個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

如果你有機會去參觀遊覽這些建築時,請不要忘了“樣式雷”這一個偉大的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