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1》

蛤蟆,是模样长得不讨喜的动物。

所以它的俗名里,前缀要多加一个“癞”字。

春暮夏初时,任何有水洼的地方都能听到一片呱呱呱的声响。

按麻花看来,总觉得它们太过于聒噪。

再加上,蛤蟆的背上还有不少凸起的疙瘩。

光是看着还有点儿瘆人。

古往今来,癞蛤蟆与任何的美好意象,都挂不上钩。

不过,具体到武夷岩茶这,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喝岩茶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一泡岩茶究竟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它到底有没有蛤蟆背。”

“有蛤蟆背,说明岩茶的炭焙工艺出色,品质很高。”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

这样的观点,外面很多人都有听闻。

那到底,蛤蟆背是不是好岩茶的标志物呢?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2》

说了半天,可能有部分的新茶友还没看明白。

怎么这好端端的,武夷岩茶就和癞蛤蟆扯上关系了呢?

这先不急。

先来给列位看官们,解释一下蛤蟆背的概念。

蛤蟆背,指的是岩茶经过冲泡后,能观察叶片出现凸起的小气泡。

并且,叶片表面凸起的小泡点,分布不均匀。

有的小,有的大。

小的泡点,细如针眼。而大的泡点,则像小疙瘩。

有的分布零星,有的分布密集。

总而之,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叶片上。

看上去这与蛤蟆背部上的小疙瘩,有些相似。

故而,因此取了这么个形象通俗的名字。

当你在外面和别人喝岩茶时,往往在评价叶底时,常能听到对方蹦出这样的字眼。

“叶底油亮有光泽,蛤蟆背显。”

蛤蟆背,是武夷岩茶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

同时,亦是岩茶叶底的专业评价术语!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3》

岩茶,为什么会有蛤蟆背?

这需要从岩茶的焙火工艺提起。

蛤蟆背的产生,是发生在焙火阶段的自然现象。

焙火是岩茶加工的关键步骤。

同时,更是成就武夷岩茶独特风味的灵魂步骤。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焙火,能够固定和提升岩茶的品质。

通过高温的炭焙,能够去除茶叶内部的青气、青味、杂味、异味。

从而,固定岩茶的香气。

武夷岩茶当中的火功香,焦糖香、窖香、坚果香、烘焙香等。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另外,焙火还能够去除茶叶内部的多余水汽,让岩茶更耐保存。

在焙火的进程中,当达到一定温度状态时。

茶叶内部的水分,会争相排出叶片外。

我们知道,树叶内部的天然保留的水分,受热易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叶片内的水分子会聚集在一起。

当此时,达到临界状态后。

大量聚集在叶表内的水分,如箭在弦上,向外爆发。

又如雨后春笋,拼命萌动。

在这个水分排出的过程中,叶片纤维容易向上隆起。

于是,就形成了我们可以肉眼看到的叶片小凸点。

焙火过后,再进一步精制,岩茶的成品方能成形。

干燥的岩茶条索,叶片拧成了绳索状态。

经过沸水的多次冲泡后,原本紧结的条索逐渐舒展。

当我们观察叶底时,能在泡开的岩茶叶片上,不时发现蛤蟆背的痕迹。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4》

蛤蟆背的形成,对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都有要求。

不同加工过程,不同焙火程度的岩茶。

冒出来的蛤蟆背,大小与形式有所不同。

有的有蛤蟆背,而有的没有。

有的叶片凸起点零散,而有的分布密集。

还有的小气泡小,而有的气泡凸起略大。

举个例子。如果是使用慢炖火制作出来的岩茶。

由于焙火的温度相对低,而时间较长。

于是,叶片上的小泡点,分布起来不是很密集。

同时,小泡眼也不会太大,反而是细小如针眼。

当提高岩茶的焙火温度,叶片上的凸起点,数量会更多,更大。

随着焙火的进程,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条索逐渐收缩。

这部分凸起的泡点,就固定在叶片上。

直等到冲泡后,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才会再次凸显。

故而,我们在干茶条索上,一般不好观察到蛤蟆背。

只有在叶底内,蛤蟆背的表现才更加明显!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5》

根据蛤蟆背,能够判断岩茶的品质吗?

答案是不能。

蛤蟆背,只能反映岩茶的加工特点。

说一个大家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例子——炸油条。

当油锅里的温度不断上升后,油条内部的气泡会变大。

所以,用高油温炸出来的油条,咬下去口感更加松软。

但光凭口感松软与否,难以判断这根油条,用的面粉原料好坏?

更不能断定炸油条的面粉原料,产地为何处?

光凭一个片面的点,难以对整体品质做判断。

同理,从岩茶的蛤蟆背,不能看出山场原料。

只能看出岩茶的焙火工艺问题。

判断一款岩茶,有没有吃火?

焙火的温度是高,是低?

焙火受热的状态,是否均匀?

以及在炭焙的过程中,焙火时间是长是短?

翻焙是否及时?

……

以上提到的内容,有经验的焙火师傅能够从岩茶的叶底状态中,得出推断。

但要通过蛤蟆背看出岩茶的原料山场,就有些扯淡了。

从蛤蟆背的产生看。

它的来源与焙火有关,而和岩茶山场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蛤蟆背是正岩茶的标准,半岩、洲茶、外山茶焙不出蛤蟆背?

《6》

蛤蟆背的本质,是焙火造成的物理现象。

正岩茶才能焙出蛤蟆背的说法,只能当做笑话。

任何茶叶,不论正岩半岩,外山洲茶,但凡用武夷岩茶工艺处理。

都有出现蛤蟆背的概率。

判断一款岩茶的好坏,不能单看外形。

真正关系到岩茶核心品质的标准,在于香气、汤感、滋味!

好看与标致的外形,只能为岩茶锦上添花。

真正的好茶,要求内外兼修,才能展现实力的强大!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