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拿“爆品”突襲中國,誰的末日?


特斯拉的老用戶們又酸了,準車主們又笑了。

4 月 10 日,中國製造的特斯拉 Model 3 又上線了兩個「爆款」版本。國產 Model 3 長續航後輪驅動版正式開啟預訂,續航 668 公里,補貼後售價 339050 元起。同時,Model 3 高性能全輪驅動版也將國產,售價人民幣 419800 元起。

特斯拉拿“爆品”突襲中國,誰的末日?

特斯拉在微博上公佈中國製造的新版本 Model 3 | 微博截圖

比起之前的國產的 Model 3 標準續航升級版,這個新的長續航後驅版只貴了 4 萬左右的價格,但卻多了超過 200 公里的續航,以及一些內飾配置與高配版相同,性價比再次升級。而之前買了進口 Performance 高性能全輪驅動版的用戶更是沒想到它會國產,價格大幅下探。

這兩個「爆款」配置的國產化,背後其實是特斯拉對於中國超級工廠的原有策略的大調整。

2019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工廠剛剛宣佈動工建設時,馬斯克還在呼籲「Model 3 的高配款價格明年會跟今年一樣,我希望人們不要觀望,或者說等著降價。」甚至還明確,中國上海超級工廠將只生產低配版 Model 3,用以供應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市場。

但疫情的到來,對供應鏈和特斯拉的全球策略產生了很大影響。剛剛建成不到一年,特斯拉就迅速提升了中國工廠的作用,以 Model 3 全系車型國產化,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在面對疫情這個長久戰的時期,將中國工廠的產能提升到滿負荷,以降低成本帶來更多的產品力。

但特斯拉國產化的提升以及價格的不斷下探,很多網友不禁為國內剛剛成長起來的新造車而擔憂。

攪動的「鯰魚」

特斯拉其實一直是中國新造車們的「盟友」。

特斯拉依靠更廣泛的知名度和新造車們一起,推動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以及「智能」電動汽車的認知理解。「特斯拉更像一條鯰魚,它倒逼國內的企業認真做 C 端的用戶,認真做產品。」李想前兩天在對話雪球方三文的時候說,「對於認真的從業者而言,短期看是有壓力,但長期看絕對是好事。」

特斯拉拿“爆品”突襲中國,誰的末日?

馬斯克發佈推文:「祝賀特斯拉團隊製造了我們第 100 萬輛汽車!」| Twitter

以國內蔚來的明星爆款產品 ES6 來說,很多人認為它會受到 Model 3 這次國產化的影響。但它和 Model 3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款產品。產品層面上,一個是偏緊湊型的轎車,一個是中型 SUV,從空間和豪華感上面就很容易把兩車區分開。

甚至還有人說,特斯拉為蔚來的銷量做了不少貢獻。「特斯拉和馬斯克的知名度擴大了關注電動車的人,很多人開始對特斯拉感興趣了,但是他發現 Model 3 比較小,我想買輛 SUV,於是很多人就去買了蔚來 ES6 了。」一位汽車行業從業者說。

而從產品力來看,蔚來即將上市的 100 千瓦時電池包也幫助 ES6 車型 NEDC 續航全系超過 600 公里。這也在數據上不斷縮小與特斯拉的續航差距。

同時,蔚來依靠獨特的「用戶企業」定位,以及換電和電池靈活租賃政策,包括「可充可換可升級」這種全新的獨有的電池升級策略,都與特斯拉保持了很強的差異化體驗。

特斯拉拿“爆品”突襲中國,誰的末日?

蔚來 ES6 在換電站中進行換電 | 蔚來官網

可以說是差異顯著的兩款產品,但不妨礙的是,他們一起在強化電動汽車的加速性能、NVH、用車成本上的品類優勢。

特斯拉這次公佈「補貼後」價格也是打擊對手的一個小手段。而蔚來的「電池服務化」和「按需升級」策略也可以看做是在「價格體系」上衝擊對手的法寶。

只是這個「對手」並不是特斯拉與蔚來,而是傳統的燃油汽車。

「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電池成本降低帶來的一個邊界,那就是燃油車節省一兩年的油費就能完全 cover 純電動汽車整個電池的成本。」李斌在去年接受極客公園採訪的時候說,「到明年,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我相信電動汽車對比傳統汽油車,基本在價格優勢上就已經能夠形成很強的驅動力。」

「一身冷汗」的 BBA?

這一次真正「一身冷汗」的車企其實是 BBA(寶馬、奔馳、奧迪)。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特斯拉 3 月中國汽車銷量為 10160 輛。而對比 2019 年的數據,2019 年 3 月奔馳 C 級 14015 輛、寶馬 3 系 15820 輛、奧迪 A4L 14351 輛。

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頭部力量,它已經在開始動搖同級別燃油汽車的市場份額了,而這一次是在這個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裡發生的。Model 3 全系車型國產化的實現,對於電動汽車市場來說一定會加速為 2020 年的中國市場帶來不同的格局。

特斯拉拿“爆品”突襲中國,誰的末日?

在美國市場也同樣已經展現出 Model 3 這款爆品的實力 | Clean Technica

對於 BBA 來說,它們的電動產品也都剛剛亮相,這更是對電動汽車市場的一種推動。對於這個百年汽車產業來說,2019 年它的「地基」首次開始了動搖,電動化產品逐一落地。對於這個不尋常的 2020 年來說,也許是時候用「銷量」來替電動和智能做一次實在的背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