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都說閹黨禍國殃民,為什麼陪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呢?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明代詩人曹學佺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雖然這句話有些以偏概全,但並非全無道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城陷落,崇禎帝自縊在萬壽山,宦官王承恩一同殉死。

明朝享國兩百七十六年,底蘊深厚,也很多文臣武將在抵禦外敵時戰死沙場,比如孫傳庭、楊嗣昌、滿桂、趙率教,楊國柱、孫承宗等等,這些人都是忠貞為國之士。不過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際,大量官員直接舉手投降,而只有王承恩一人陪崇禎赴死,這是為何?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一、宦官的忠誠度較高

朱元璋在明初曾經設置了嚴格制度,約束宦官專權,在朱元璋看來,宦官只是侍從和奴僕,他們沒有掌權的必要,只要服侍好皇族便可。而隨著時間流逝,皇帝們越來越懶,文官權力越來越大,於是朱瞻基開始教宦官讀書,隨即王振成為第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

朱祁鎮從小就在王振的教導和服侍下長大,深宮之中等級森嚴,朱祁鎮沒有什麼朋友,他只能見到一大群正嚴令色的大臣,對比這些大臣,宦官就成為朱祁鎮最好的夥伴。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宦官也一樣,朝夕相處下,王振逐步獲得了朱祁鎮的寵信,慢慢開始掌控大權。

事實上,朱祁鎮即位的時候年僅九歲,根本無法處理政務,而王振就成了他最好的幫手。宦官身體殘缺,沒有子嗣,也不可能成家立業,所以皇宮就是他們的家,這就像是無根之水,宦官只有依靠皇權才能有所作為。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朱祁鎮和王振就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存在,王振幫助朱祁鎮控制朝臣,處理政務,也幫助朱祁鎮樹立皇帝尊嚴和威信。而朱祁鎮則賦予王振相應的權力,讓王振得以位極人臣。換言之,沒有朱祁鎮,王振根本無法掌權。

王振慫恿朱祁鎮親征,導致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自己還被瓦剌俘獲。直到一年之後,朱祁鎮回到大明,也絲毫沒有怨恨過王振。

史料記載:

“英宗復辟,顧念振不置。用太監劉恆言,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

朱祁鎮復辟後,仍對王振念念不忘,厚葬並祭祀王振,還修立寺廟。可見王振和朱祁鎮的感情,可能超過的主僕關係,成為親人。由此判斷,宦官和皇帝關係有多麼親近,而由於宦官權力來自皇權,所以宦官哪怕權傾朝野、壞事做盡,卻幾乎威脅不到皇權,反而只要皇帝發話,宦權或在頃刻間土崩瓦解,比如劉瑾和魏忠賢。

大臣之中也有很多誓死報國的仁人志士,但要論起親疏遠近,想來宦官和皇帝更為親近。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二、朱元璋的“家天下”統治

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文天祥、陸秀夫等人相繼殉國,而陪同趙宋帝國一同赴死的就有十萬軍民百姓。這源自趙匡胤開創的“君臣共治”的政治體制,宋朝對官員極為寬容,幾乎從不殺文官,只要不是罪大惡極之輩,最多也就是個貶職流放,這讓很多宋朝官員心甘情願為國效力。

反觀朱元璋明顯不同,朱元璋平民出身,經歷無數艱苦困苦、血腥廝殺才爬上皇帝的寶座,他的權力慾極強,並把整個天下看成了他老朱的私人財產。既然是私人財產,那便是想殺就殺,想留就留。

什麼胡惟庸案、藍玉案,都是牽連數萬人被殺,對此朱元璋毫不介意,這樣操作的過程中,也把士大夫全部得罪了。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殺伐之氣,在靖難成功後,對建文舊臣大肆殺戮,方孝孺、鐵鉉、卓敬、陳迪等人相繼被殺,無數忠孝之士人頭落地。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史料記載:

“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故步、闡之門皆盡,機、雲之種無遺。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北宋的官員相當幸福,就算頂撞皇帝也不會有殺身之禍。而在明朝則不同,只要皇帝一句話,官員可以被即刻處死。到了明末,山河變色、大廈將傾,既然這是老朱家的江山,那麼士大夫們也不會太在意它的死活。

公元1645年,清軍攻破南京城,以錢謙益為代表的百官,在大雨中匍匐在地,向多鐸請降,錢謙益還落得個“怕水涼”、“頭皮癢”的標籤。崇禎死後,明末的官員們醜態百出,這可能便是朱元璋過度“家天下”的後果。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三、崇禎皇帝的猜忌心過重

崇禎上位後很艱難,他既沒有幫手,也沒有賢臣,主要靠他自己,萬曆可以依靠張居正、申時行,但崇禎什麼都沒有。崇禎接受的是一個爛到不能再爛的攤子,還有一個一手遮天的魏忠賢,所以崇禎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成廢掉魏忠賢,受先天環境影響,加之朝局的不穩定,造成了崇禎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禎廢掉閹黨,所以他對宦官極其不信任,其次,崇禎對手下大臣、將領同樣不信任,做事情經常是猜忌多疑、首鼠兩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的基本準則,而崇禎用人正好相反。

孫元化是明末極少的西洋火炮專家,袁崇煥的兩次大捷都得益於紅衣大炮的威力。崇禎四年,孔有德突然在北直隸吳橋發動兵變,孫元化自殺未果,被叛軍俘虜。囹圄之中,孫元化一直在勸說孔有德等叛軍回頭,孔有德有歸順之意,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孫元化說服叛軍,讓他回到明廷陳述原委,等到孫元化回去後卻成了眾矢之的。原來後金從孔有德叛變後,習得了火炮的使用,這讓朝廷懷疑孫元化叛變,最終孫元化在獄中受盡酷刑,在西市被斬首。

因崇禎猜忌被殺的將領有很多,比如袁崇煥、盧象升、鄭崇儉、孫傳庭等等,忠臣義士之死換來的是離心離德,朝廷大臣和明軍士兵都因此變得患得患失,於理崇禎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崇禎勤政節儉,一心要挽救大明危局,但他用人不當、猜忌多疑,很多人因此被殺,很多決策因此失誤,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明亡便不可避免。

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演的那樣,海瑞最後的《治安疏》:

“厲行一君獨治,置內閣,視同僕人,設百官,視同仇寇,說打就打,要殺便殺,授權柄於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明朝滅亡,為何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都跑哪去了?

或許,明朝的士大夫們,在方孝孺等人被誅之後,就再也挺不直腰桿了。只是不知道這些士大夫被滿清統治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舒服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