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我警告你,不寫作業就別想看電視。”

“你怎麼又發脾氣?面壁思過去。”

“媽媽打你是為你好,記住下次別再犯錯了。”

這些話你對孩子說過吧,體罰、威脅、隔離,這些懲罰方式你對孩子用過吧?

研究表明,懲罰造成的不良行為會更多。這並不是說,壞孩子會得到更多懲罰,而是因為獲得更多懲罰的孩子會表現出更多的不良行為,懲罰只會讓孩子吸取錯誤教訓。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01 什麼是懲罰?

懲罰是以身體或心理傷害為目的的行動,為的是讓被懲罰的人吸取教訓。想讓懲罰產生預期效果,就必須讓被懲罰的人感受到痛苦。

懲罰的方式很多,比如威脅孩子不許看電視,不給零花錢,把孩子關小黑屋面壁思過,大聲吼叫恐嚇孩子,甚至動手體罰孩子。

沒懲罰過孩子的家長可以說鳳毛麟角,懲罰孩子的外在原因很簡單,孩子犯錯,才會招來懲罰。只是為什麼家長會不約而同選擇用懲罰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呢?

02 為什麼用懲罰管教孩子?

孩子錯了就要被懲罰?懲罰孩子的深層次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孩子錯了。

  • 懲罰讓孩子害怕,見效快

從效果上看,懲罰孩子見效很快,因為懲罰會讓孩子害怕,讓孩子恐懼。為了躲開害怕的事情,孩子就會馬上修正自己的行為,避免接受懲罰。

但見效快,不等於作用持久。而且讓孩子害怕和恐懼的管教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沒什麼好處。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 孩子做錯了,我得做點什麼

孩子做錯事,會讓家長陷入不安和焦慮:我得做點什麼來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做什麼呢?

父母對孩子就像巨人對小矮人,父母可以用任何方法對付孩子,孩子基本上沒有還手能力。所以父母會選擇懲罰這種最不費力氣不費腦子的方式。

孩子做的不對,我懲罰了他,我已經做了我該做的事情,孩子還是改不了,是他冥頑不靈,與我無關。

  • 認為懲罰是最好的管教方式

如果不強迫孩子就範,他們會越來越不聽話,會挑戰父母的權威。而且父母小時候,也曾經被他們的父母懲罰,這些懲罰會讓人印象深刻。

於是,在有些父母眼裡,懲罰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對以往的懲罰他們無能為力,現在他們自己成為了掌控者,有點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快感。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你是出於哪個原因選擇懲罰孩子呢?

03 懲罰孩子副作用多

懲罰孩子雖然見效快,卻會產生很多的副作用。

  • 懲罰讓孩子相信,他是壞孩子

做好事不會被懲罰,被懲罰是因為犯了錯。懲罰會讓孩子相信他是個壞孩子,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他有不好的情緒,他讓父母憤怒了。

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壞孩子時,他就會做出更多符合壞孩子身份的事情。懲罰還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讓他故意做壞事。

  • 懲罰阻止孩子承擔責任

孩子摔壞了花瓶,被懲罰面壁思過,他會把摔壞花瓶和麵壁思過畫上等號。這樣的懲罰實際上是在阻止孩子承擔責任。

因為在孩子眼裡面壁思過就是在承擔責任了,而實際的責任,比如摔壞花瓶的損失,打掃花瓶的碎片,就都由懲罰他的人承擔了。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 懲罰讓孩子把精力放在逃避懲罰上

孩子犯了錯被懲罰,會讓他不由自主地把關注力放在如何逃脫懲罰上,而不是改正錯誤行為上。

還拿摔花瓶為例,不管孩子是有心還是無意,為了不被懲罰,他可能會編造出各種可笑的藉口,弟弟妹妹摔碎的,小花貓摔碎的,風把它颳倒的等等。

《無條件育兒》的作者阿爾菲·科恩說,懲罰阻礙了孩子的精神成長,要讓孩子認識到行為對他自己的影響,而不是讓他對他人的影響承擔責任。

被懲罰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兩面派,在父母面前乖乖的,離開父母就會叛逆到親媽都認不出來。原因很簡單,在父母面前的乖,並不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好,只不過是為了逃避懲罰。

換個角度看,哪怕父母是因為愛懲罰孩子,但懲罰讓孩子痛苦是必然的,孩子沒辦法把痛苦和愛聯繫起來。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懲罰對孩子有這麼多壞處,有沒有能代替懲罰的方式呢?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一書中,作者勞拉·馬卡姆博士提出用“關愛式引導”來替代懲罰,能達到比懲罰更好的效果。

04 替代懲罰的方式:關愛式引導

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幫他們培養自律意識,讓他們不管父母是否在場,都能自律,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很顯然這一點懲罰做不到,但關愛式引導可以。關愛式引導能讓孩子體會到愛,而不是痛苦。

  • 關愛式引導可以增強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沒有“懲罰”這個矛盾的東西在,孩子會以開放的心態看待我們倡導的規則和習慣,沒有叛逆,沒有故意做對的心理,孩子更可能擁有這些規則和習慣。

  • 關愛式引導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因為不用擔心會受懲罰,孩子會把精力放在學習等成長任務上。父母的關愛和引導,能幫孩子調整情緒,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這些都 會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情緒是可以被接受,即使行為不被認可,他們也不是被全盤否定的。

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發揮關愛式引導的作用呢?我們要學會利用共情給孩子設定限制,讓孩子自覺修正錯誤行為。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05 操作指南:共情設定限制

利用共情設置限制,家長的工作量會比懲罰大,因為需要用心跟孩子溝通,體察孩子的情緒,可以說共情設置限制是育兒參與度最高的方式。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確保孩子安全健康,是快樂教育理念在生活中的應用。

  •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聯結

能促使孩子從根本上改變的,是他自己想改變,他想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只有在他和父母關係融洽,建立了有效聯結,成為共同體的時候。

所以,用共情設定限制的前提條件,是跟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知道你支持他,促使他主動希望讓你高興。

與孩子建立良好聯結,父母要捨得投入。這個投入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和精力。陪孩子玩,陪他讀書做遊戲,關係融洽了,你說的話,孩子才會放在心上。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 設定界限的小技巧

跟孩子溝通時表情要鎮定、和善。比如,“你這樣做好像很有趣,但你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我知道你還沒玩夠不太想去洗澡,但現在太晚了,今天就玩到這兒吧。”

通過提供選擇,消除孩子被強迫的感覺。比如,“你是現在去洗澡,還是5分鐘後去洗?”讓孩子2選1,能讓他產生自由選擇的錯覺,更愉快地執行父母的期望。

如果孩子對限制大哭大鬧,我們要控制好情緒,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我們只需要傾聽,繼續引導孩子執行我們的限制。

  • 對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做出反應

沒有天生頑劣無法管教的孩子,當孩子對我們的限制無動於衷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懲罰孩子,而是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正大吵大鬧的孩子拒絕我們提出的“安靜”要求,孩子為什麼會大吵大鬧?是他枯燥無聊想博得更多關注,還是想借此實現別的目的?如果是因為無聊,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吵鬧會影響到別人,媽媽可以陪你玩別的。

如果一切無濟於事,嘗試擁抱孩子,上躥下跳的孩子可能會突然安靜,乖乖和你擁抱在一起。

孩子不聽話,只能靠懲罰?溫和的“關愛式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對孩子的行為不當,懲罰像一劑猛藥,見效快,但副作用大,會對孩子長遠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關愛式引導可以避免懲罰的副作用,能讓孩子修正自身行為,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和習慣,成為真正自律的人。

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在育兒方面更是如此。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我們的育兒方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