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銀行櫃員小美內心:我的天呀,這麼簡單還要問。智障嗎,按個密碼都不會。真2啊,和你說了三遍需要帶的材料還能帶錯。天啊!豬頭客戶怎麼老是這麼賤呢,天天針對俺呀,我想砍死他。

銀行櫃員小美:您好,尊貴的客人,歡迎再次光臨。

這一天天地壓抑自己,堆上假笑,臉皮都要罷工了呀!

當初高考填志願,殘酷被鎮壓,“英語”硬生生改成“金融”,4年後“如願”成了一名銀行櫃員。

一天天面對智障,工作單調乏味,比上不足,比下也沒餘,每天“上班”=“上墳”。

夜深人靜時,小美常常抬頭望向天空,努力尋找2012年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天,真的好黑呀,啥也看不到。

俺這是咋地了?

畫外音:你這是職業倦怠呀!


01

什麼是“不想上班”?


隨著復產復工的推進,工作和生活秩序逐漸得到恢復,很多人開始跟小美一樣,又進入到不想上班的狀態。

其實啊,你並不孤單。

2018,蓋洛普(Gallup)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的員工總是或經常感到精疲力盡,另有44%的人說他們“有時”感到精疲力盡。

據統計,全國至少有1億人,常年處於職業倦怠的狀態,簡單說就是,1億人不想上班啦。

不想上班不要緊,倦怠了也不要緊。咱們來捋一捋,什麼是職業倦怠以及如何克服職業倦怠,照樣還是職場好青年嘛。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 用來指人面對過度工作時,產生的身體情緒的極度疲勞。這是第一次,正式確立了職業倦怠的“江湖地位”。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將倦怠/過勞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名單中,並將其描述為了:未能被成功處理的、來自工作場所的長期壓力

明白了嗎?

倦怠,是一種病。

不想上班,或者說職業倦怠,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是人類疾病的一種,並不是道德低下、責任心差等道德層面的評判依據。


02

如何“確診”職業倦怠?


Ok, 只要是病,咱就想法治。但是如何確診呢?或者說,怎麼判斷是不是患上了職業倦怠的病呢?

其實,是有成熟的方法的。

根據心理學家的測量研究,將職業倦怠的特徵定義為三個方面:

①情感枯竭:對工作失去興趣與熱情,覺得極度疲倦。

②去人格化:與工作對象刻意保持距離,並採取忽視冷漠的態度,低同理心。

③個人成就感降低:對於工作的成就體驗降低,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

我知道,心理學家定義的3個特徵,你可能沒有看明白。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沒關係,我給你翻譯一下:

①情感枯竭:你老了,臉也黃了,胸也下垂了,老子提不起興趣。

②去人格化:你離老子遠點,今天的作業不想交,這個月的都不想交。

③個人成就感降低:今天效果不好,我不行了。

這下你肯定明白了吧?

倦怠就是:老子沒興趣,老子不想幹,老子不行了。

你琢磨琢磨,你天天嚷著"不想上班",是不是這麼個情況?


03

為什麼好好的就倦怠了呢?


每一個職場人,剛入職場都是朝氣蓬勃,幹勁十足的。但是,為什麼很多人經過歲月的洗禮,或多或少地出現職業倦怠,進而不想上班的症狀呢?

其實,這裡面是有一些內在原因的。


1、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的“衝突感”

臺灣作家張德芬,在她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寫過的一句話:“心的外面沒有別人,有的只是你自己”。

職業倦怠是一種心理類型的疾病,本質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心出現了失衡,最常見的就是,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之間產生了衝突感。

Cherniss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 倦怠是由於工作者覺得他們的付出與獲得失衡所致。

職場上,你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的平衡至關重要。

當然了,這裡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都是你自己感知的。也就是說:付出多少,獲得多少,你心中都有一杆秤,秤是平衡的,你幹得就起勁。如果秤不平了,你就會產生“衝突感”,進而產生倦怠。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2017年,趙金金等對同事晉升對知識型員工職業倦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知識型員工與晉升同事的

表層相似性權利差距對其職業倦怠產生正向影響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我給你翻譯成人話:

你跟你同事基本條件差不多,資歷相似,努力程度相近的情況下,如果你同事晉升了而你沒有,你很有可能會產生職業倦怠,就是“老子不想上班了”!

你同事晉升的越快,也就是跟你們的權利差距越大,你“老子不想上班了”的可能性越大。

歸根到底還是:你內心的“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產生了強烈的“衝突感”。


2、外顯自我與內顯自我的“衝突感”

心理學上發現,我們發現別人的問題,比發現自己的問題要容易得多。給別人說道理的時候,總能說得頭頭是道,反觀自己,可能自己過得一團糟。也就說,我們更能客觀看待別人,而自己卻是當局者迷,這就是“所羅門悖論”。

我們在職場上,無時無刻都在扮演著外顯自我,我們與人協作、共同完成工作,我們在展示頭頭是道、善於講道理,具備優質工作能力的一面。

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內顯自我,並沒有得到改變,我們可能時刻在懷疑自己,陷於職場焦慮。不論多麼優秀的職場人,內顯自我都時不時地會扯外顯自我的後腿。

這種衝突感,隨著職場競爭的加劇,會越來越強。時間久了,如果得不到好的排解,就會發展成為職業倦怠。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3、現實追求與理想信念的“衝突感”

還記得職業倦怠的3個特徵嗎?

沒錯,就是:老子沒興趣,老子不想幹,老子不行了。

倦怠不僅僅發生在讓人不感興趣的工作上,很多人一旦把興趣愛好變成工作,一樣會陷於倦怠之中。所以說,“沒興趣”只是倦怠的一種表現特徵,不是原因。

所以呀,很多人把倦怠,歸因到“沒興趣”,其實是搞錯了因果關係。你不是沒興趣,才倦怠,你是倦怠了,才沒有興趣。

魯迅說,倦怠這口大鍋,可不能讓“興趣”背。

好吧,我承認,魯迅沒有說過這種話,這是我說的。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當然,“不想幹、不行了”,也只是表現特徵,前文已經詳細講過了,不再贅述。

咱們往回拉一拉,為什麼興趣愛好,一旦成了工作,也會倦怠呢?

根本原因是,現實追求與理想信念之間產生了衝突。

存在主義的觀點認為, 工作倦怠的根源在於人們相信,他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重要的, 甚至具有“ 英雄般的意義”。

隨著你工作年限的增長,你會發現,你很難在工作中發現意義,你往往會把工作當做養家餬口的工具,這樣就會產生職業倦怠。

其實,無論是自我付出與實際獲得的“衝突感”、外顯自我與內顯自我的“衝突感”,還是現實追求與理想信念的“衝突感”,都是“自我”與“外界”的衝突感,所以,衝突感,是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

你無法克服職業倦怠,本質上是因為,你無法克服自我與外界的衝突感。


04

怎麼克服職業倦怠?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克服倦怠,熱情地投身到工作中去呢?

1、給予自己正向激勵

先問你一個問題:什麼事情讓你一直做,你還不會倦怠呢?

沒錯,刷手機!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特別迷戀刷抖音,勵志雞湯、搞笑段子、白花花的大長腿,迎面撲來,無窮無盡,我一直樂此不彼,頗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後宮選妃子的感覺。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為啥刷抖音、刷手機,就不會倦怠?

因為,這種行為會有及時的正向反饋。短視頻可以在幾秒之內,就讓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帶給你快樂。

但是現實的工作中,正向反饋並不是實時存在的。絕大多數時候,反饋都會有延遲。你的努力和付出,並不能得到及時的正向反饋。長期下來,你就會產生倦怠,這其實就是,前文咱們講到的付出與得到的“衝突感”。

所以,要克服職業倦怠,給予自己正向激勵,就是非常有用的措施。這裡,咱們可以借鑑“垃圾桶理論”。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垃圾桶理論”說的是,荷蘭某市之前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

方法一:亂扔垃圾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

方法二:增加街道巡邏人員人數。實施後,成效亦不顯著。

方法三:請人設計了一個電動感應垃圾桶。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還每兩週換一次。電動垃圾桶推廣後大受歡迎。市民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裡,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如果你把工作比作“垃圾桶”,那麼及時的正向激勵,就是錄音機播放的故事和笑話。

比如說:你可以為自己準備一些零食。在一段時間內高效工作,你就獎勵自己一顆糖。如果一天精神飽滿,你就獎勵自己多買一件衣服。如果一週你都能夠神采奕奕,那就再獎勵自己一次周邊旅行。


2、學會運用條件驅動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你肯定聽說過吧,那麼這個故事帶給你什麼啟示呢?

嗯,我不知道你的啟示是什麼,但是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肯定是成不了柳下惠的。

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中間還隔著刻意練習!

如果一件事情違反人類的本能,我們還想做成這件事情,光知道應該怎麼做是不行的,我們還需要刻意練習。現有的證據並不能表明,柳下惠曾經練習過,所以,他有可能只是存在生理問題。

嗯,我只是說,有可能。

職場上,靠毅力打敗倦怠,並不靠譜。那麼,我們可以靠什麼呢?靠條件驅動。

什麼是條件驅動?

條件驅動,就是把你要做的工作,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條件,然後你程序化地去完成這些小條件,進而完成整個工作。

一個原則很重要:這些小條件,要足夠小,小到你幾乎不可能失敗。

具體操作上,你可以把這項工作進行分解,畫成流程圖。然後,你只需要啟動這個流程即可。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比如說,你需要做一個彙報PPT,向老闆彙報一個項目的進展情況。那麼,你可以將這項工作,分解成以下的小條件組合。

新建PPT或找到一個PPT模板→列出彙報提綱→找到項目資料和數據→開始做第1頁PPT→開始做第2頁PPT→補充項目資料和數據→開始做第3頁PPT......

具體的小條件拆分,根據你的習慣和工作實際進行就行,我這裡只是舉個例子。

對了,條件驅動正向激勵可以結合在一起來用,完成了每一個小條件,你就給自己發放一個小的正向激勵,形成良性循環。


3、主動為工作賦予意義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喬布斯

我知道,你可能沒有改變世界這麼大的雄心壯志,但是,你依然可以主動,為你的工作賦予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人的終極追求。

2015年,巴里·施瓦茨(Schwartz)通過採訪,發現了三個工作滿意度極高的職業,結果或許會讓你大吃一驚:這三個職業分別是醫院管理員、地毯製作者和髮型師。

1億人不想上班?你不是懶,你是倦怠,3方法治癒你的職場“懶癌”

這些職業看似相差甚遠,但都存在一個共性:以此為職業的人們認為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他們在幫助別人,或者讓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工作的意義,其實都是人為賦予的。

往小了說,你的工作是你和家人基本開銷的來源。幹好工作,就是守護這個源頭,這可以成為你主動賦予的意義。

往大了說,你的工作為他人、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可以讓世界更美好,這也可以成為你主動賦予的意義。

工作也好,人生也罷,有了意義,就有了追求,就有了動力。

倦怠?不存在的。

你不需要成為踏著七彩祥雲的英雄,你一樣可以成為充滿幸福感的自己。


-END-


ok,今天就先聊到這裡吧。

有任何疑問或者你想繼續深入瞭解的內容,可以留言評論告訴我

邀請你花1秒鐘關注我:)

以後看大學生、副業賺錢、職場新人成長乾貨就更方便了

作者:申壹,職場萌大叔,兼職老司機。混過TOP10證券公司總部、國企、500強人力資源。LinkedIn (領英) 專欄作者,多家職場平臺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