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化打合一”的理論和實踐

吳文翰:“化打合一”就是走化和粘隨

太極拳“化打合一”的理論和實踐

太極拳從其戰術出發,講究“後發先至,先化後發”,其最高的境界是“化打結合、化打合一”。用現代的術語來說,這種戰術思想就是攻防結合。

這種戰術思想,在明朝俞大猷、戚繼光以及清朝左宗棠等人的軍事著作中都有體現。這種軍事思想,自然地就會在武術中有所反映,最後在太極拳中集中體現出來。太極拳是以防禦為主的拳術,講究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所以在戰術上就形成了一種“化打結合”的方法和技術。“化打結合”的實現,其技術原理基本就是“走化”和“粘隨”。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這裡講的就是走化和粘隨。太極拳就是這種走化、粘隨,虛實變化的拳術。

如何做到“走化”和“粘隨”呢?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對此講得很清楚。王宗嶽從六個方面談了如何走化、如何反擊對方,就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這是從左右,上下、進退六個方面來論述了引進落空、化打合一的技術原理。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是從大的原理方面論述了“化打合一”,對於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也就是如何訓練這種“化打合一”的能力,則是比較抽象的,比如,他講“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等等,都講述得比較抽象,學習者往往不得要領。後來,武禹襄、李亦畲等人的拳論就談得比較具體。比如武禹襄講“一接手,手先著力,隨即鬆開,不外起承轉合要一線貫穿”,其意思是交手時,手先著力,隨即要把自己的肩,肘,腰,胯鬆開,然後進行變化,這些變化不外是“起承轉合”,他還提出了“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摺疊”等具體的操作方法。以後,武禹襄還提出了“覆蓋對吞”四字秘訣,李亦畲則提出了“擎引鬆放”等發放秘訣,這些都是對太極拳化打合一、引進落空戰術的具體論述。


另外,武汝清寫過一篇《太極拳解論》,文章中,他把對方的來力分為勁頭,勁中、勁尾三個部分。當對方打來,我不等對方的勁力發出,迎頭打回去,這是打悶勁;如果對方的勁力出來了,我順勢走化,這是打來勁:如果對方的勁力舊力已老,新力未出,我趁勢打出,稱為打回勁。他提出了這三種打法,是對太極拳“化打結合”具體運用的經驗之談。對這一篇拳論,人們還不太重視,我在這裡特意提出來,以期引起大家重視研究。

還有,李亦畲老前輩留下了一些有關練習太極拳掤捋擠按、採例肘靠的歌訣,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些歌訣、拳論對我們研究太極拳化打合一、化打結合的戰術,從理論認識上,是能夠有所幫助的。

以上講述的是從理論上認識太極拳“化打結合”的原理。那麼,我們在實踐上如何練習呢?

首先,我們要把太極拳十三勢搞清楚,也就是把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的技術方法搞清楚。我們練習太極拳,不能只是理解陰陽、太極,五行、八卦等玄虛的東西。這些太極陰陽理論,練習太極拳的人應該知道,但是,如果不具體掌握太極拳十三勢的練法,也還是學不好太極拳的。這些太極拳的具體技術要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招一式地練習。只有正確地掌握了太極拳十三勢的技術要領,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才能為下一步掌握太極拳技擊中的化打結合、化打合一戰術打下基礎。我們練習太極拳,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實踐。在理論上認識太極拳化打結合的原理,還要通過實踐來練習到身上,也就是既要心知,更要身知。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僅僅靠實踐摸索,是很難成功的;如果沒有實踐,那就是空頭的理論。在練習中,除了老師指導外,更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練習,這樣才能由淺入深,不斷掌握太極拳技藝。在練習當中,要注意從實戰出發,這樣才能提高搏擊水平。


其次,要掌握太極拳具體的推手訓練方法,要從單推手,雙推手、四正手,到活步大捋推手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練習,逐步從招熟,到懂勁,最後達到神明的境界。這種教學訓練方法,各家太極拳雖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大體是一致的。武派太極拳有“順逆變空玄”五種訓練程序,我在以前的“名家講堂”欄目中有所論述,這裡就不多敘了。

第三,還要學習一些太極拳的輔助練功方法,比如太極球,太極大杆子等。太極球的練習方法現在比較少見,我在教學當中就引進了太極球。我的方法是把籃球裡面裝上沙子,做成太極球,自己一個人用這個太極球練習掤捋擠按、採例肘靠等技法:也可以把這個球吊起來,練習引化拿發、肩靠肘擊等技術。開始可以吊一個球練習,以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懸掛兩三個太極球練習,這樣就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實戰技術水平。這種太極球訓練,既可以輔助推手練習,也可以輔助散手練習。

總體來說,練習太極拳,要掌握化打合一、化打結合的技術,必須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對理論的認識。

其實,引化拿發、化打結合的搏擊技術,不僅僅是太極拳提倡,其他的武術拳種,比如八卦掌,也是講究的。我認為,這種技術理論是中國武術的精髓。

曾乃梁:“化打合一”是太極拳水性的表現

太極拳“化打合一”的理論和實踐

如何理解“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首先,化,有兩層意思,一是具有防守的意思,二是消解對方進攻的意思。所以,化,具有防守,消解對方進攻的雙重含義。“化即是打”,就是說防守之中具有進攻的成分,太極拳高手能夠做到在防守當中有進攻,邊化邊打,這就是“化即是打”的含義。反過來說,在進攻當中,太極拳也包含著巧妙的防守意識。這就是“打即是化”,也就是攻中有防。因此,“化即是打,打即是化”這句話,也可以表述為“守即是攻,攻即是守”。

太極拳是把武術搏擊中的攻與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辯證地統一起來。其他的武術拳種也有這種理念,整個中國武術在進攻與防守上都是講究攻守平衡的。但是,太極拳在這一點上做得更為突出,它是把進攻和防守合為一體。有的武術拳種,比如長拳,往往是格擋以後再進攻,這是不同於太極拳的地方。太極拳吸收了其他拳種的優點,形成了“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化打合一”的搏擊理念。太極拳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太極拳勁力走弧形,能夠邊防守邊進攻。這在太極拳的推手訓練中有著很好的體現。在推手當中,有以守為攻的現象。太極拳高手能夠在表面上處於被動狀態,而本質上處於主動狀態,因而反敗為勝。太極拳是通過螺旋纏繞改變對手力點的方向,使勁力沒有著落,從而造成我順人背的勢態,然後戰勝對方。

再有,化和打,是陰陽的關係,體現為陰陽辯證的統一。《太極拳論》講:“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也就是說,練習太極拳要很好地理解陰陽的辯證關係,這樣才能懂勁。這種陰陽的辯證關係,也包含了太極拳中的虛實,含展,剛柔、開合、進退、收放等對立統一的關係。太極拳有一個原則:“粘黏連隨,不丟不頂。”這其實是太極拳水性的表現。我們常講:“上善若水。”水很柔軟,但又是柔中寓剛。水的特性是極柔軟又極剛強。太極拳本質特點就是如此。這種水性,就表現了陰陽的辯證統一。

以上我講了對“化打合一”的兩個層次上的埋解。那麼,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如何做到“化打合一”呢?

第一,在練習拳架套路時,我們要明白動作的攻防含義。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人還處於活動肢體的層面,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太極拳的拳理和規律。這就給廣大太極拳練習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在活動肢體的基礎上,要深入研究,理解太極拳動作的攻防含義和攻防規律。比如,野馬分鬃如何運用?白鶴亮翅如何運用?單鞭如何運用?等等,都要搞清楚,特別要明白太極拳八法的運用,要明白什麼是掤捋擠按、採例肘靠,要把太極拳八法的動作搞清楚。

第二,要練習推手。推手的練習比較難,因為是必須兩個人一起練習,我們在鍛鍊中不容易找到這樣一個天天在一起的陪練。我認為,推廣太極拳的對練和推手,關鍵是要培訓教練。提高了教練的水平,然後再去普及推廣就容易多了。推手的練習有單推手、雙推手、四正手、大捋等形式,還有自由的揉手,通過推手練習,能夠體會太極拳“粘黏連隨、不丟不頂”的技術要求。這些都能提高太極拳柔化,聽勁的水平。在推手,對練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喂手、拆手。喂手就是教練給學員喂勁,讓他體會如何化解勁力。拆手,就是講解拳勢動作的技擊用法和變化。在所有的搏擊對抗項目中,比如散打、摔跤、拳擊等,都有喂手訓練。這是讓學員從對抗實踐中慢慢領會武術、太極拳動作的攻防含義。喂手和拆手訓練,在太極拳訓練中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通過這種喂手、拆手訓練,能不斷強化學員的身體觸覺反應能力,使學員逐漸提高太極拳走化、粘隨的技術水平。

推手訓練在太極拳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推手訓練,你是很難領會太極拳“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化打合一”的含義。太極拳在技擊上的特點是以圓破直、以隨求變、以柔克剛:見力化力、見力借力、借力打力。這種能力的訓練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本能是遇力即頂,遇力即抗。因此,我們在推手練習中,要特別強調不能硬頂、硬抗,要學會柔化來力,粘黏連隨。這樣,長期練習,使身體原來“遇力即頂”的本能去掉,逐漸形成順遂柔化的反應能力,然後才能逐漸鍛煉出“化打合一”的太極拳技擊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