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書籍名稱:《傳統的發明》

易讀指數:☆☆☆

思想指數:☆☆☆

博聞指數:☆☆☆☆

一、這本書好讀嗎

這是一本關於英國傳統禮儀和文化演變的歷史社會學著作,閱讀過程中需要一點英國地理和歷史的基礎知識。翻譯上,中規中矩。不過,不必有畏難情緒,我會在後面提煉它的精華,懶得看書,希望獲得思想啟發的朋友有福了。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蘇格蘭標誌格子呢褶裙和風笛

二、這本書說了什麼

人類常常表現出對傳統的執迷,併為傳統披上一層神聖外衣。可你想過嗎,這些傳統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們的形成,真的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神聖嗎。

書裡面第一章就給了部分所謂的英國蘇格蘭民族傳統一記耳光。現在,蘇格蘭的褶裙成為蘇格蘭人的一個標誌,並被蘇格蘭人視為他們民族的古老傳統服裝,風笛則被視為傳統樂器。這些標誌在現代成為蘇格蘭最亮眼的民族符號,鮮明地把他們和英格蘭分隔開。

但據本書的說法,這些標誌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而是近代18世紀的產物,褶裙的發明人甚至是一個英格蘭人。而且,起初,這些褶裙也只存在於蘇格蘭高地,後來才擴展的低地。之前,低地蘇格蘭人把高地服飾看作野蠻和落後的象徵。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前,很多蘇格蘭人走上街頭,為爭取蘇格蘭獨立,穿上格子呢褶裙上街遊行。蘇格蘭和英格蘭的鬥爭歷史比他們的格子呢褶裙歷史更久遠。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英國區劃

英國大致分四塊,北有蘇格蘭,南有英格蘭,西有威爾士,還有愛爾蘭島上北邊的一片——北愛爾蘭。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的祖先主要是凱爾特人,而英格蘭人主要是日耳曼人支脈盎格魯撒克遜人種,這幾塊地方的風俗、語言都不相同,在早年更是不同的國家,戰爭是家常便飯。1284年,英格蘭國王征服威爾士。早在13世紀,英格蘭國王就想征服蘇格蘭,但蘇格蘭一直頑強抵抗,在1604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因為血緣關係,同時成為英格蘭的國王,自此兩國才開始共主歷史,18世紀,兩國正式合併成一個國家,稱大不列顛王國。

這些分分合合的歷史對威爾士和蘇格蘭的民族傳統認同產生了很大影響。很多傳統是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民族主義的抬頭,被不斷人為的發明和重構的。蘇格蘭高地人早年是愛爾蘭移民,服裝類似愛爾蘭,穿愛爾蘭長衫、披風,貧困居民則只穿一件披風,腰間繫一條束帶,在大腿部疊出褶裙的樣子,撅起屁股的時候,就露出了羞羞的地方,但這其實還是披風,而不是後來的蘇格蘭褶裙。上層人士則穿向更文明的低地民族借鑑來的緊身褲。

褶裙,是在蘇格蘭和英格蘭統一後產生的。18世紀,英格蘭人羅林森到蘇格蘭開鍊鐵廠,發現工人們的束腰披風在工作中十分不便,於是他將束腰披風改造,裙子和披風分開,單獨製造了褶裙。之後,這種服飾在工人中傳播開。同一時期,詹姆士二世在光榮革命中落敗出逃,其黨羽一直謀求復辟,最終殘黨勾結蘇格蘭高地人,發動叛亂。1746年,叛亂被鎮壓後,英國對蘇格蘭文化進行了壓制和改造,禁止蘇格蘭人穿當地人的高地服裝。褶裙被大眾拋棄,當地人也認為褶裙並不文明,也沒什麼可自豪的。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愛爾蘭披風

不過,禁令不影響軍隊,高地軍團中軍人喜歡褶裙的簡便,所以拋棄了傳統的束腰披風,大量穿起褶裙來。對蘇格蘭文化的壓制激起了蘇格蘭的民族自尊心,蘇格蘭人不斷活動,禁令在1782年解除。禁令不僅沒有使蘇格蘭更好的融入英國,反而引起文化自覺的反彈,禁令後的蘇格蘭需要一些新的標誌來滿足日益高漲的民族覺醒熱情。一些上層人士和軍隊軍官將褶裙曲解為傳統服飾,褶裙,這個本來已經被很多蘇格蘭下層階級拋棄的東西,又重新回暖,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搖身一變而成為蘇格蘭“自古以來”的傳統服裝。

民族主義情緒的崛起伴隨著蘇格蘭的文化浪漫主義進程一起加速了這個“傳統”神話的建構過程。浪漫主義喜好復古,認為現代人過於漠視原始的、鄉村的、傳統的生活,文化在尋找“傳統”,獨特的褶裙迎合了這種嗜好。格子呢廠商在褶裙中也看到了商機,他們為不同的氏族酋長定做特別紋路和顏色的格子呢做褶裙,建構了氏族與格子呢的獨特聯繫,後來一對騙子兄弟艾倫兄弟則通過謊言宣稱氏族格子呢褶裙在古代就有特殊圖案。於是,在18世紀中期正要走向消亡的氏族文化也重新復辟了。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王室穿蘇格蘭裙

蘇格蘭格子呢褶裙傳統建構過程向我們清晰展現了一些“發明傳統”的套路。傳統可能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神聖,褶裙最早僅僅是英格蘭資本家為了工人方便設計的,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歷史悠久,褶裙成為傳統不過是在它誕生一百年內被吹出來的。民族主義、文化復興、特殊的政治和經濟目的,不斷地為人們構造出新的傳統,滿足人們對儀式感的需要。

威爾士的“傳統發明”與蘇格蘭的類似。威爾士早早便被納入英格蘭統治之下,文化早已英格蘭化,民族中的有識之士為了激發民族感情,重構了一些“傳統”。

第四章講述了王室禮儀的“發明傳統”過程。溫莎王室那些奢華的禮儀,盛大的王室活動在現代社會里顯得非常獨特,讓人誤以為它們是自古以來便如此,卻不知道它們也是一種“發明傳統”。

女王坐著馬車,在維多利亞的時代,根本起不到驚豔的效果,因為那時的英國到處都是馬車,也不乏豪華馬車,貴族也並不熱衷於這種炫耀,只是汽車普及之後,馬車才給人獨特感,併成為王室典禮中引入注目的部分。而且維多利亞之前的國王,權力比今天的君主更大,而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人對王權非常敏感,王權的炫耀會提醒人們王權的強大,而引起反感,所以國王們並不熱衷奢華的典禮,待王權懸置成為一種慣例後,國王以不行使權力贏得了民眾喜愛後,才逐漸被認可做民族象徵。又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強大,民族自信心高漲,人民期待耀眼的國家儀式,王室禮儀才逐漸變得盛大起來。媒體的發明,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發明傳統”的熱潮也侵入了英國的殖民地,殖民者在印度和非洲建立起不同的儀式傳統來輔助殖民統治,讓殖民地人民心甘情願接受等級制管理。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女王的馬車

在所有這些案例中,傳統都是被人為構造的。而不是文化自然積澱的。有些傳統是無中生有,有些傳統採用古老的元素,但卻重組成一種新內涵的“傳統”。傳統是如何被建構的發明的,本書通過實例展現了一個個傳統的發源、擴張與被賦予神聖性的過程,有的過程相當滑稽,這些案例能夠為人們重新思考“傳統”提供啟發,在我看來,它們能夠減少一些人們對傳統的沉迷。

三、發明傳統與身份認同

本書中所說的傳統是社會中具有一些不變性或者能夠給人不變幻覺的儀式或者象徵。人們總是需要儀式,民族主義需要儀式,文化運動需要儀式,殖民統治需要儀式,現代國家產生了,國家也需要一些儀式。

英國的那些案例並不僅僅存在於英國。傳統的發明不是某些特殊地區的專利,而是人類的普遍行為。為了迎合某種社會情緒,或者實現某些政治經濟目的,儀式被創造出來,並被不斷重複,給人“自古以來”的幻覺,又過了多年以後,因年代久遠,他們就真的被確立為某個民族、某種身份的象徵,具有一定神聖性。發明傳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無中生有,部分聰明人看準人們的心理,把自己編造出的傳統神話向大眾推銷,一種是舊瓶裝新酒,某些早已被拋棄在歷史塵埃中的東西,會在恰當的時機被重新發掘出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演繹出新的內涵。

人對儀式的愛好根本上是身份認同的執著。蘇格蘭浪漫主義運動和民族主義潮流下,當地人要尋求對“蘇格蘭人”這一身份的認同,威爾士人面對日益衰落的民族文化,需要加強對“威爾士人”這一身份的認同,對英國王室盛大禮儀的歡呼則代表著民眾對日不落帝國臣民這一值得驕傲的身份的認同感在強化,印度和非洲殖民地禮儀儀式的建立則是殖民者自身特殊地位的象徵化表達,“五一勞動節”成為傳統形成伴隨著工人階級作為新社會身份的崛起,現代國家的統治者則需要建構不同的儀式來強化國家公民身份,形成國家神話,來對抗地域的民族的認同,這樣對國家統一管理有利。

人的身份認同有的基於血脈,有的基於文化,有的基於地域,有的基於職業。不論基於什麼,最後都會被這種互相吸引轉變為對同種儀式、同種傳統的崇拜,同一身份,要求構造同一象徵。而同種傳統又反過來不斷強化了身份認同,人面對傳統更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情感,感到自己和集體的親近。這種非理性的情感和儀式混合服用,會讓人致幻,讓人產生“自古以來”的感覺,產生某些神聖感受,讓身份認同強化到理性認可的範圍外。傳統是如何被建構的,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並沒有人關心,建構的過程被遺忘,人們只是需要一點團結起來嗨的春藥。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英國國王加冕為印度皇帝

為了說明這種致幻性,我編造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一般會認為某省的人有一些共同傳統,比如把某種食物當作傳統食物,即便某些人從來不吃這些東西。當他們到外省的時候,他們把這種傳統當作相互聯繫的紐帶,共同傳統滋養了鄉愁情感。這個共同體甚至會一致對外,欺負起別的省的人,或者聽到某省的不好言論時,變得同仇敵愾。

但其實這種紐帶並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某省的邊界並不是一直如此,一省之北的人和一省之南的人,其實生活習慣根本不一樣,所謂共同傳統很大一部分人們一廂情願的建構起來的,他們在文化、心理和歷史上並不存在共同認同的基礎。

蘇格蘭現在宛如一個整體,但事實上他們在歷史上有不同的文化,只不過後來被歸置到一種幻覺的發明的“共同傳統”中去。

傳統有時會脫離身份認同,單純變成一種守舊崇拜,任何質疑它的人都會被認為大逆不道。但事實上,儀式在建構之初的場景往往非常滑稽,古人也經常瞎扯,而很多“舊”也並不“舊”。

書評:蘇格蘭傳統符號的偽造過程,所謂的傳統,竟是新近發明的

蘇格蘭要求獨立遊行

漢代禮儀的制定,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劉邦的手下經常喝酒鬧事,有時甚至當著劉邦的面撒潑。為了處理這種沒大沒小的局面,劉邦和儒士開始編造禮儀,而這些禮儀很大一部分就是無中生有,因為古禮早被飽經戰亂的人忘光了。歐陽修在《歸田錄》裡寫了一條關於宋代婚禮禮儀的事,說當時一些被大家遵守的禮儀其實都是不入流的胡編亂造。這些說明在發明傳統這件事上,我們和英國人一樣熱衷。近代中國對貔貅招財的統一認識則源於香港風水師的詐騙活動,並沒有古代文化為這種認識辯護。

讀了這本書,瞭解了傳統的批量製造,有助於幫助人們消減一些對那些激動人心的傳統、儀式、象徵的沉迷和捍衛。相比於這些,人和人的聯繫應該更多的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文化思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