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

敢说这类话题的,不是初生牛犊,就是名人大师;不是祖上诈尸,就是祖坟冒青烟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借谁的胆子敢在此发作一番,只是看到头条有许多这类话题,不觉手心痒痒,不为别的,只是重在参与。

孔子与儒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句话可以更好的说明他的一生了,“志于学”是说他一生立志做学问;“十有五”、“三十”等等是说层次、阶段;“知天命”、”耳顺“等等是说境界、所得;"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学问已经完备了。

孔子与儒家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网上太多了,一搜一大堆,我不想多说,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大多数人争议的“孔子周游列国失败能说明孔子的思想落后吗?”、“儒学与诸子百家谁厉害?"、”是儒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抛弃儒学吗?”这三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能说明孔子的思想落后吗?

《韩非子》中有一段原话是这样说的;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译文: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围进来,询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之后,再看你就像渺小的跳蚤虱子一样了。我现在就把他引见给君主。”子圉怕孔子被君主看重,因而告诉太宰说:“君主见过孔子后,也会把你看作如同跳蚤虱子一般了。”于是太宰不再向宋君引见孔子。

可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上面的谋士不敢推荐他,推荐他之时就是自己下位之时,只能将他弃在一旁,不受同行待见,孔子也只能干瞪着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见到君主了,也与他交谈了治国之道,君主心里喜悦嘴上还是不赞同。孔子可是30岁左右就在教学,门生广布,周游列国也是带着学生一起的。君主若是给予孔子一个不小的官位,孔子立即就会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这股势力可以威胁君主,是君主不愿意看到的。后来孔子也发觉到了君主的意思,转而骂学生,让自己的学生脱离这个“儒家党派”的干系以一种个体的存在辅佐君王从而达到自己的治国思想。在《论语》中挨了孔子的骂的学生都是犀利的人物,一般人孔子都不想费这个劲。研究孔子的学生,就从挨了骂的学生身上开始研究。总之孔子不是输在思想上,是人性与政治。

孔子与儒家

干瞪眼的孔子

儒学与诸子百家厉害?

诸子百家没有谁不承认孔子是圣人的。就算是庄子也称孔子为道家之圣(《庄子》原文有说)。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诸子百家都从孔子修订的书中提取了养分。后来文化要统一了,有谁来扛这个大旗呢?是法家吗?是墨家吗?恐怕也只有儒家有这份能力,只有儒家能让各家信服,能让君王愉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选择。

这里要申明一下,儒学重道,诸子百家重术,道与术同时重要。

孔子与儒家

儒,“人”“需”也。

是儒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抛弃儒学吗?

儒学从未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是恶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什么是恶人?王阳明有云:"恶人之心,失其本体。“本体就是中庸之道。说儒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还不如说是一群不知儒学为何物的腐儒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官与民仇视、儒学与诸子百家形同陌路、知行分离、上下失位的局面。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儒学是贯穿中华文化的一根绳子,没有绳子,那么绳子上的珠子也会支离破碎,不是一个整体。不知儒,亦不知古,不知古亦不知今。没有儒学,我们怎么理得清我们的文化呢?

今天就到这儿。

孔子与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