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节选)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著作。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针对道学先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诘问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他的结论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在上面这段话中,李贽认为,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孔子之是非只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是非判定,“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定本”,即固定不变的原则。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被奉为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故李贽的思想引起了统治阶层的极大震动,污其“狂诞背戾”,焚毁其书。晚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诬下狱,自刎死。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