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暴跌,房價下行,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這些對比特幣是危是機?

時至今日,數字貨幣僅僅是金融投資標的中一個極小的分支。雖然歷史短,體量小,卻也無時無刻不受到全球資金面、政策面、投資情緒等大環境的影響。

可以說,在當今的金融投資市場,任何一個領域都無法獨善其身,都需要緊盯大趨勢,數字貨幣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對於全球金融環境的持續關注,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今天,小姐姐和大家聊聊關於房價、股市、貨幣政策等話題,來看看它們與數字貨幣的發展方向會有多大影響。

美股大跌預示著什麼?

持續了10年的美股大牛市,最近突然“斷頭鍘”式連續下跌,不得不令全球投資者對目前的投資環境心生惶恐。

有人曾戲稱,世界上有兩個最堅固的資產泡沫:美國股市和中G樓市。如今第一大泡沫已經明顯地出現不祥之兆。

美股暴跌,房價下行,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這些對比特幣是危是機?

作為一個成熟且老牌的資本市場,美國股市漲跌的原因主要還是受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也正因此,美股可以被視作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大家能夠通過美國股市映射出美國經濟以及世界金融大環境的興衰。

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去年的負債已經高達21萬億美元,接近全球國家總債務的三分之一,而且佔GDP比重高達105%,遠超過60%的國際警戒線水平。因此,美聯儲將繼續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此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警告通脹存在失控性暴漲的可能性。知名華爾街金融大鱷羅傑斯也指出:“從2008年以來就沒有發生過非常嚴重的金融市場WJ,這就需要引起我們警惕了,這是不同尋常的,因為美國每4-8年就會出現一次金融問題。”

一個月內,美股接連數次下跌,其風險已經開始顯露,預示著長達10年的美股牛市很可能已經接近尾聲。而這背後,則是對美國甚至全球經濟在2008年以來的這一輪經濟週期接近尾聲並開始步入衰退階段的擔憂。

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挑起的貿易爭端,必然會影響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惡化了市場預期。

總的來說,未來幾年並不樂觀,投資者需要為經濟增長放緩作好準備。

對於現在的狀況,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各大投資機構是怎麼說的:

摩根士丹利分析稱,美股自入秋後就展開了板塊輪動式下跌,這一趨勢在10月初蔓延至科技股、成長股和消費股等熱門板塊,導致近期連續下跌的慘狀。更多的下跌還在後面,“聖誕節行情”是否存在值得懷疑。

高盛分析顯示,10月份出現的美股拋售潮意味著職業投資人和美國企業正處於去槓桿過程中,從歷史上看,目前的去槓桿與2007年崩盤的情況非常相似,之後就爆發了2008的次貸WJ。在商業週期的末期,信貸利差和波動率都處於歷史低位。投資者情緒變化或者借款成本明顯增加使得專業投資者不再願意增加投資組合槓桿。

橋水基金警告,隨著美國利率水平上升和減稅政策帶來的刺激效應逐步消退,美國經濟可能正處於從“火熱轉向平庸”的拐點,未來美聯儲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更大壓力。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抑制經濟增長泡沫的同時,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壓力,美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可能已見頂”。由於當前利率水平較低和財政赤字大幅擴張,美國缺乏充足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彈藥”來應對下一輪經濟下行週期。

樓市走向穩定

之所以要關注我們自己樓市的變化,是因為房地產在投資領域的佔比實在過於強悍,將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中國投資者的資金流向,樓市一旦出現上漲預期,其他投資領域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資金失血。

在我們這樣高速發展的國家,房子除了提供一般的消費價值外,還有個巨大的紅利:參與城市化進程。

過去的20年人與人財富分化,主要的原因可能只是有沒有買房和買了多少房的差別。

“賣掉北上廣深的房子,就能買下整個美國”。可見,樓市存在的資產泡沫,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的一大隱憂。如果不加控制,樓市會像一個怪獸吞噬掉幾乎所有的銀行信貸,讓整體貨幣政策無法有效被配置到其它領域中。

即使在各地高壓管控的2017年,銀行貸款中的70%以上依然流向了房貸。可見,即使是低迷期的樓市也在深度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向。

在過去的一年之內,全國各地樓市大大小小的調控多達400次。

為何要如此恐慌式地進行密集調控呢?

因為一個殘酷的現實:儘管樓市曾經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推力,但伴隨而來的資產泡沫積聚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的重要隱患。

其實不只是我們,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西方國家,也都經歷過房價階段性暴漲的階段,這也並非是一個災難性的問題,房價快速增長的階段終將會過去,我們也一樣。

因此,依託房地產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要在某個歷史階段做出調整,減少房地產投資屬性,同時保證房地產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終要經歷的過程,就看採用何種方式以及花費多長週期來完成調整過程。

我雖然對近期的樓市不看好,但也不認為其會有過大的跌幅,我認為樓市在未來幾年將會是以穩為主的狀態(儘管某些城市會有下跌,但很難會是全國整體性的大幅下跌)。

這些年來,我們的廣義貨幣(M2)增發遠遠超過國際水平,而大量的增發貨幣被沉澱到了樓市中。一直以來,由於強有力的管制措施再加上樓市增值的預期,這些資金才沒有從樓市中流出。但如果房價出現明顯下跌,資金從樓市外流會非常明顯,必然將給金融市場的穩定帶來非常大的隱患。

另外,從宏觀上來講,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曾經非常大,甚至可以說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我們現階段的重點是轉型為科技大國,我們要成為發達國家,必須培育有絕對競爭力的行業。房地產儘管可以迅速拉動短期經濟,但無法有效提高國家的產業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房地產行業屬資金密集型行業,非常容易形成大量貨幣流入,其它行業會資金失血,對整個經濟形成貨幣資源錯誤配置的局面。

如果繼續大力發展房地產,不僅有悖於減少槓桿,防患金融風險的大基調,也不利於其它領域的發展,所以政府也在不斷強調將繼續堅決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

最近有一些極端的消極言論出現:比如房價將出現暴跌,房地產行業面臨崩潰等等。

對於這樣的言論,小姐姐覺得實在有些危言聳聽了。

我們的樓市當前的確存在較大泡沫,但資產價格泡沫也是目前全球普遍現象,並非中國特有。資產價格泡沫產生的深層原因是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很多國家在發行貨幣時失去黃金這個錨定物,伴隨美元的貨幣超發成為常態,最終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以及週期襲來的經濟WJ。這些過剩的流動性很大比例進入了樓市,就必然會推高房價。

作為我們經濟產業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如果房價出現大幅下跌,將給一系列產業以及廣大民眾所帶來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將遠大於房價過快上漲所帶來的影響。

很顯然,房價大跌,既不是調控樓市希望看到的結果,也不符合房地產行業、金融機構和部分民眾的期待,也不是經濟發展應有的健康狀況,甚至可能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不太可能成為決策者主動的選擇。

現在我們只需要能把房價穩住,用時間換空間,經過幾年時間後,樓市中的泡沫就會大幅減少,我們經濟將更加健康。

相信我們的決策層既然可以阻止房價快速上漲,也一定有能力不讓房價劇烈的下跌。

全球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9月27日凌晨,美聯儲宣佈加息25個基點至2-2.25%區間,創下2008年次貸WJ以來的最高值。

這是2015年12月以來美聯儲連續第8次加息,也是2018年內的第3次加息。

美聯儲這樣頻繁的加息對全球經濟影響有多大呢?

非常大!

美元是世界性的貨幣,國際貿易中主要商品基本都是用美元來結算的,佔比超過全球貿易量的70%。

通俗地說,美聯儲加息會讓美元變得價值更高。如果其他國家不跟隨美元加息,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就會很容易流向美國。

美聯儲加息的核心目的,主要是抑制美國的通貨膨脹,避免經濟過熱造成的負面隱患。無論是加息還是降息,對於經濟而言,其實都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加息的正面影響是降低了整體經濟的債務水平和風險等級。但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少,由於減少了貨幣的流動性,會降低經濟活力、減緩經濟增長。

比如最近美股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央行進入加息週期之後,帶動美債收益率上行,從而壓制美股。

因此,特朗普把股市下跌的鍋甩給了美聯儲,指責是美聯儲加息給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

美股暴跌,房價下行,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這些對比特幣是危是機?

所以總體說來,美國加息會引發全球經濟進入通貨緊縮週期,經濟活力將下降,包括我們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美聯儲的每次加息減息都是根據當時的經濟數據,做出的平衡和選擇。當前,美聯儲做出加息決策的外部環境是很複雜的:一邊是美國挑起全球貿易爭端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一邊是國內越來越高的債務風險。整體來看,美聯儲的選擇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其根本的著眼點還是美國自身的經濟週期,儘可能在確保不要引發金融市場不穩定的前提下,減少對經濟的影響。

回顧美國的經濟政策,從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美聯儲為了提振國內經濟,先後實行了3個階段的量化寬鬆(QE)策略,這也對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快速復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並引發其他各國效仿。

直至2015年12月美聯儲才開始了新一輪的加息週期,大家普遍預計在美國經濟數據基本健康的情況下,加息很可能仍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美國的加息,對全球的其他經濟體更是影響頗深。

2014年以前,得益於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少新興市場國家通過投資和外部借債來發展國內經濟,但是自2015年12月美國開始連續加息後,不少國家的債務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今年美元升值+美債收益率上升增加的資金外流的壓力,導致越來越多國家的貨幣、股市瀕臨崩盤。

縱觀歷史,每一輪的美元持續加息,都會是一次對全球市場的洗劫,會有一大波國家的經濟體系慘遭崩盤。伴隨著美聯儲的不斷加息,更多的資金迴流美國,致使越來越多高負債、高赤字、高泡沫的三高經濟體必須面對本國貨幣貶值和股市下挫的狀況。

阿根提、委內瑞拉、土耳其等國就相繼出現了貨幣崩盤,未來的狀況很可能越來越糟,以致不少專家紛紛預測新一輪的全球經濟WJ已經越來越近。

歷史上,美聯儲已經完成過5次加息,每一次都會引發一些或大或小的經濟動盪,其中也包括亞洲金融WJ和美國次貸WJ。

我們來回顧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美聯儲加息,也就是第五次加息,時間是從2004年6月-2006年7月。這次加息之後不久就引發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2008年美國次貸WJ。

2003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強勁復甦,也拉動了通貨膨脹的抬頭。因此,2004年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連續17次分別加息25個基點,直至達到2006年6月的5.25%。由於此前的大幅降息激發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連續的加息造成貨幣緊張,並引發了包括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在內的部分商業銀行破產,爆發了美國次貸WJ,進而引發全球性的金融WJ。

美股暴跌,房價下行,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這些對比特幣是危是機?

當時次貸WJ的影響非同小可,迅速蔓延成為世界性的經濟WJ。我們自己為了對抗那次WJ,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大手一揮甩下了四萬億,算是力挽狂瀾平安渡過WJ,但造成的後遺症直至今日仍然影響巨大,比如這10年來我們坐了火箭的房價...

至於我們自身的狀況,話題敏感不便多談。但至少我們應該清楚,這麼年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以房地產為代表積累的資產泡沫確實不少。特朗普這個狡詐的商人也正是看準了這個全球經濟都很艱難的時間點,向我們發起金融貿易絞殺戰的,擺明要在最艱難的時候剪我們的羊毛,並給我們未來的強國之路設置更多的障礙,鞏固美國自己的金融霸權。

不僅是我們自己,全球經濟都在週期性地遇到巨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全球性WJ發生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大,全球經濟的回落幾乎已經成為一個階段的必然,未來全球整體性的貨幣緊縮將會加劇(錢荒),我們每個行業、每個人所面對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多。

結 語

今天的話題主要是小姐姐對宏觀層面的一點個人看法,熊市裡幣價波瀾不驚,成交量大幅萎縮,我們不妨換換視角來站在更高層面看看世界,對我們今天所處的整體金融環境多些瞭解和關注。這對數字貨幣投資行為不一定有多直接的參考價值,但對思考邏輯的養成一定是非常有幫助的,畢竟,我們都需要對未來的大趨勢有更準確更全面的判斷。

比如今天的話題裡,有幾個很有意思的點:

比特幣牛市與我們樓市的關係,大家可以思考下。2011、2013、2017三輪牛市都發生在樓市的低潮期,這到底是一種規律亦或僅僅是偶然呢?

全球經濟面臨巨大挑戰,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面臨法幣貶值甚至崩盤,這些對於數字貨幣會不會迎來機遇?

在2008的次貸WJ爆發後,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開啟了一個新紀元。接下來的這輪全球性的貨幣緊縮和經濟回落,對於數字貨幣到底是危還是機呢?

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中展開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