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纸上见证哈尼文化保护与传承

我州是民族大州,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灿若繁星。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哈尼族,口头上流传的民间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却无文字记载,直到一部名为《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民族文献出版。


新闻纸上见证哈尼文化保护与传承


  1987年11月28日,当时的《红河报》在第一版右下角刊载了这部丛书出版的消息,短短400来字的新闻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哈尼族迁徙的历程,而最令人振奋的是该书采用汉文和哈尼文同书出版,成了全国第一部发掘成书的哈尼族迁徙史诗。

  珍贵的研究史料和记录印刻在泛黄的新闻纸上,也深深印刻在元阳县民间文学工作者卢朝贵的心里。“我参与了整个翻译整理工作,用了整整4年,广泛走访哈尼族的老一辈文化传承者,记录、翻译,每一步都极为不易。”

  历史上,哈尼族没有文字,所有文化知识都靠口耳相传。千百年来,职司宗教祭仪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众多莫批和热情歌颂生活的歌手贡献了巨大的精力和才华,发明了一套祖传和旁传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方式,既保证了哈尼文化的薪火相传,也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把传统古歌打磨得古色古香,使之成为可与其他民族经典文化比肩的艺术。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口传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下转2版  上接1版 改革开放后,分散在各有关地区和单位的哈尼族文化专家、学者、爱好者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怀着对哈尼文化的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对哈尼族口传文化进行了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陆续整理翻译并出版了一大批哈尼族口传文化作品,其中包括:大型系列古歌《哈尼族古歌》《十二奴局》,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哈尼先祖过江来》《普嘎纳嘎》,古歌《天地人鬼》《阿培阿达埃》《木地米地》《都玛简收》,英雄史诗《迁徙悲歌》,神话史诗《罗繁之歌》,长篇殡葬祭词《斯批黑遮》《阿妈去世歌》,悲剧叙事诗《妥底玛依之歌》《不愿出嫁的姑娘》,长篇风俗歌《哈尼族风俗礼仪歌》《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族情歌》,大型民歌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等。

  从2008年起,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哈尼文化,由州人民政府牵头主编的《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正式启动。年轻的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哈尼学研究室主任普亚强有幸参与其中。“今年计划完成第40卷,已有5卷的初稿基本完成。”普亚强介绍,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民族文化工程,也是全世界哈尼族同胞盼望已久的大事。在过去12年间,已经整理抢救哈尼族口传文化并完成30余卷,全集的总目标是要完成100卷,但越往后越难,整理一卷有时需要两三年时间。

  一批批像卢朝贵、普亚强一样的民族文化工作者前仆后继,为哈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到目前为止,仅州图书馆馆藏的哈尼文化文献图书就多达200种,而除了图书,《哈尼族古歌》《诺玛阿美》等还被搬上舞台,走向世界,哈尼文化被广大群众所熟知。

  任岁月几经更替,时间也没有淹没历史,《红河日报》以记录者的视角,伴随哈尼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进程,每一个轴点都清晰可见:

  2014年11月,《哈尼古歌》在昆明演出;

  2015年7月10日,《哈尼古歌》惊艳亮相2015米兰世博会;

  2015年8月29日,首部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在红河大剧院大剧场拉开首场演出的帷幕;

  2019年11月,《哈尼古歌》再次在京登台演出,传唱千年哈尼文化!

  ……

  如今,大量表现现实生活的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童话、诊语、格言、笑话、祭词得到保护和传承,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原标题:新闻纸上见证哈尼文化保护与传承

审核:周健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