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瘟疫曾經在歐洲非常猖獗,導致歐洲許多人死亡。人們在恐懼中稱它為“黑死病”。在中國古代,我們受到瘟疫的襲擊。這些場景和人類煉獄沒什麼不同。因為瘟疫,明朝的人民都在遭受瘟疫的折磨,當時的瘟疫基本上已經蔓延到全國,所以破壞性很大,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是瘟疫造成的。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當時,有超過1000萬人死於鼠疫,所以鼠疫使整個明代矇在鼓裡。所以即使李自成不入侵,北京也會崩潰。在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會引起一定程度的鼠疫。如果不及時制止,那時候就有上千萬人死傷。在眾多瘟疫中,有一種在歐洲被稱為黑死病,而在中國,則是鼠疫讓人害怕。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在歷代,明末的瘟疫是最可怕的。當時,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殺。鼠疫爆發的最可能原因是乾旱。天氣乾燥的時候,地裡的莊稼就會荒蕪,老鼠就會大量出來覓食。明朝崇禎年間,世界乾旱嚴重,很多地方連雨點都看不見,直接導致老鼠橫行。鼠疫的源頭在山西省,在那裡被鼠疫殺死的人是非常多的。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街上到處都能看到屍體和那些還活著但離死亡不遠的人。這種情景就像饑荒時期的飢餓,但它不同於饑荒,因為人們可以有足夠的食物,而且大多數受害者是窮人。因此,災區生活環境的健康狀況迅速下降。當受害者沒有食物時,他們自然會在田裡尋找食物。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有些人餓了,因為有許多吃老鼠,結果死於中毒。有些人不在乎老鼠是否噁心。它們可以用來充飢。所以攜帶某種病毒的老鼠引發了瘟疫。崇禎十四年,瘟疫向東蔓延至京城,隨著闖王李自成和清軍的蔓延,瘟疫蔓延到更多的地方。有一段時間,百姓深陷其中,明朝的軍隊變得鬆懈。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可以說,十之八九沒有人,根本沒有抵抗,所以明軍在與闖王和清軍的戰鬥中失敗了,這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李自成以闖王的名號攻入北京的時候,他看見的不是歌舞昇平、異常繁華的北京城,而是一座"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因為害怕這可怕的病毒感染給自己,百姓們都不敢出門,原本在四處玩耍的小孩子也絕跡了,街上只能看見棺材、死人、半死不活的人。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據史料記載,崇禎十三年,順德、河間、大明等地相繼爆發鼠疫,鼠疫十分兇猛。傳播後,人員傷亡嚴重。史書記載“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有的人有棺材,有的人沒有棺材。1643年8月至12月,據保守估計,北京的死亡人數已達到全市總數的五分之一。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對鼠疫發源地山西的描述是:大同居室之內,染病者十家裡有九家,受到感染的人都一個接一個死去了,數口之家,一個人得病,全家都要染上。崇禎七年,山西省太谷縣、建興縣相繼發生大面積鼠疫。老百姓徹夜逃亡,直接導致建興縣變成了一座空城。


明末時期鼠疫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明朝走向滅亡

筆者認為,這種魚龍混雜的逃亡隊伍導致了瘟疫在全國的流行。在史料中,山西大同有一個關於疫源地的總記載:“共有十戶老百姓,其中九戶都感染了這場瘟疫。如果一個人被感染,整個家庭也不能倖免。”當時,朝廷大概並不關心山西人民。因為除了瘟疫,中原還有很多戰爭。有許多農民起義。

與鼠疫相比,保存自己的江山更為重要。所以這種情況,一開始並沒有直接向皇宮彙報。為了避免瘟疫的發生,災民們不得不四處逃亡。最後,這些瘟疫被帶到許多地方。由於戰爭和瘟疫的同時發生,山西許多地方成為了空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