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企政策既要“救急”又要“惠本”

新華日報

南京“穩企十條”惠及企業約12萬家,直接受益72億元;蘇州發放穩崗返還先行兌現資金近7億元……近日,從省級層面到各設區市,一系列力度大、措施實、含金量高的惠企政策接連出臺,為企業復工復產送來“真金白銀”。

這一系列惠企政策效果顯著。截至3月底,我省各設區市已全面復工,規模以上企業復工數量超過4.5萬家,平均復工率達99.7%。但也要看到,99.7%的企業復工率並不等於99.7%的達產率,同時,我省企業數量眾多,0.3%的缺口計算下來也不是小數。企業面臨的難題,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既有現實問題,也有長遠問題;既有顯性問題,也有隱性問題。如何將惠企政策惠到實處、惠到要害、惠到根本,還得因企制宜、靶向施策。

要最大化發揮政策驅動效應,就需要加強對不同問題和相應對策的研究。比如,對於疫情期間人員、物流不暢等影響企業生產運營和產能恢復的問題,可在特殊時期採取創新方式,助企業渡過難關。全球疫情蔓延態勢對我省較為依賴出口的外貿企業造成明顯衝擊,同時也增加了產業鏈的不穩定性,對於此類問題,就要在“減擔子”的基礎上考慮“增內需”。很多體量小、抵禦流動性風險弱的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最大痛點就是資金“梗阻”,但實際上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長期以來的短板,疫情只不過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對於這類問題,就要側重於常態化長效化的制度性安排。

扶助企業復工、促進經濟回暖,看數字更要看實效。包括惠企政策、引才政策等在內的一系列制度舉措能否落地、成效如何,是檢驗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治理能力的又一場“大考”。在這個過程中,決策和執行部門應不拘泥於形式、不侷限於眼前,該“輸血”的“輸血”,要“通路”的“通路”,能“架橋”的“架橋”。既要“救急”,解決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特殊困難,讓政策效力順利傳達到每個企業的“神經末梢”,提升企業獲得感;又要“惠本”,發揮政策的協同和槓桿功能,加大政策落實和要素保障力度,兼顧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整體性需求,為企業和行業的提質增效提供製度化支撐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有效有力的外部政策供給,是幫助企業恢復元氣、增強信心的重要“催化劑”。從深層來說,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起關鍵主導作用的仍是其內生動力和活力。常態化防控形勢給一些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和增長點,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生態,讓人深刻領略到數字化的強大發展潛力。這也啟示更多企業,當以政策為契機,依靠技術賦能,加快轉型升級速度和力度,走出一條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發展道路。如此,穩企惠企、全力以“復”的政策預期才能更加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