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楊澄甫式太極拳“鬆”和“內”的理解

楊澄甫將楊式太極拳的練法總結為十要,即:虛靈頂勁、 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動中求靜。 楊露禪的第四代孫楊振基宗師(楊澄甫次子)幼承庭訓,矢志太極,刻苦鑽研, 經過八十餘年學拳、練拳、傳拳生涯的精修苦練, 完整地繼承了楊家太極拳的精要,積澱了深厚的太極功夫,在 太極拳的練法上獨具特色,形成了身法中正、 結構嚴謹、動作簡潔、位置精確、架勢舒展、行拳順暢、虛實分明、輕靈自然的大家風範,後定名為楊澄甫式太極拳(九十一式)。

淺談對楊澄甫式太極拳“松”和“內”的理解

松:在我剛開始學習楊澄甫太極拳的時候,老師會就特別強調練拳必須首先做到放鬆。所謂放鬆,就是不緊張,自然而然,輕鬆自如。但是又不能刻意的去放鬆,既有刻意,又何談放鬆。放鬆是為了能讓身體回到那種徹底的自然狀態,從而達到全身靈活輕靈的目的。根據太極拳的練習原則,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說明了腰為主宰重要性,是樞紐,是核心,所以松腰又是核心的核心。這些為“松”的第一階段放鬆,掌握了這些後,就可以向“松”的第二階段松沉練習。我對“松”的兩個階段的理解是,放鬆是一種狀態,松沉則是一種功夫。

內:楊澄甫式太極拳是一項內家拳藝。人們常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以拳勇而名天下,然主於博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外家。顯然,太極和少林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拳藝。太極拳做為內家拳,其特點為靜、松、沉。以靜制動,以松化發,以沉穩根。這些在定步推手中尤為實用。根據本人學習推手一點小小的經驗,推手時,平穩心態,靜若泰山,以靜制動,實現後發制人。上身輕鬆靈活,百變百換,以腰為軸,腰轉迅速,才能讓對方力不上身。下盤沉穩如柱,防止被人“推出門外”。發人時以心摧氣,以氣摧身,意到、氣到、勁到。做到這些,已然不輸,太極拳不敗就是勝利。

本人是一個90後太極拳愛好者,此文章觀點只代表自己練拳的一些感悟,如有不對,請給位老師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