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叫“中医”二字?怎么不称呼“左医、右医、上医、下医”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祖先们用草根树皮疗伤治病,发现了很多能治病的草药,同时随着先贤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医生为区别中西方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此时的中医名称只是为和西医做个对比。至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用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中医”二字。目前,中国医学又称为“传统医学”“国医”等。


为什么会叫“中医”二字?怎么不称呼“左医、右医、上医、下医”

神龙尝百草


什么是中医呢?通常人们理解“中医”之“中”是指中国,中医也就是指中国传统医学,这是其第一层含义,也是最通俗的理解;第二层含义是中等的医生或“中等的疗效”,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古者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孙思邈《千金要方》:“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第三层含义是“中和”“调和”“平和”“平衡”。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而不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丛生。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即身体若无阴阳偏盛偏衰,-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不生。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深层含意。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致中和。意思是说,表现为寒证的就要用热药来治,表现为热证的就要用寒药来治,表现为实证的就要用泻药来治,表现为虚证的就要用用补药来治,以期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至中和”。

中医在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民间和医学界,中医还有很多代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