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序: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錦瑟》,作為無題詩界的扛把子,千年以來深受其愛好者的痴迷。題目取首句的前兩個字錦瑟,這是按照古詩的慣例取得,實際上是一首無題詩。

無題詩,是李商隱詩中一個很重要的類型,其詩被人們稱為晦澀難懂,也是因為這些無題詩的存在。

比如宋金時期,文壇宗師級人物元好問在他的《論詩三十首》中說: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年華。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首《錦瑟》也有“一首《錦瑟》解人難”的美名在外。

我過去也沒有細細想過,這首詩究竟寫得是什麼?今天,就以學習的心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想、所感。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1.錦瑟無端五十弦


瑟,通常為二十五絃,這裡說五十弦,可以視作二十五絃齊斷,一分為二。


這裡的“斷”,有很多象徵。如愛情裡的生離死別,仕途上的懷才不遇,政治上理想的幻滅,以及作者種種無法企及的夢想和無能為力的事情都可以視作一種斷開。


這種“斷”,隱含著生生的離別與深深的幻滅,這即是此詩的基調。也是理解該詩內容的綱領與引子。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2.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句很好理解,該詩寫於作者晚年,此句是說作者追憶似水年華。


作者在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做的種種轟轟烈烈的事情,無論結局如何,都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具體他追憶的事情有哪些呢?全在頜聯、頸聯,運用典故的形式,含蓄委婉地展現與表達。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3.莊生曉夢迷蝴蝶


這是《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個小故事,莊周夢蝶。莊周在夢中幻化為蝴蝶,在天地間遨遊,逍遙自在,不知何為莊周。忽然醒來,發覺自己仍是莊周。他分不清,是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周。


就像蘇軾說的: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這句總說人生空幻,過去的事情亦幻亦真。好像真實發生過,又好像從來沒有發生,如夢如幻。產生這樣空幻、真假難辨感覺的原因,是作者所追求的東西全部落空後的一種切身感受。


試想,作者追求的東西都有了切實的結局,且延續至今,那麼真實感是非常強的,不會有空幻,亦真亦假之感。


“莊生曉夢迷蝴蝶”是作者對以前人生的總評。那麼他到底那些追求幻滅了呢?請繼續看。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4.望帝春心託杜鵑


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他效法堯舜,禪位退隱,但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叫,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這句從大的方向上與作者的政治理想有關,也代表作者年輕時一顆讀書用世之心。


杜宇心中本來是要效法堯舜,使自己的國度一片昇平,誰料想竟中途夭折。而且是很慘烈、很決絕的夭折,身死國滅。從最美好的願望,到最悽慘的下場,這股恨意難平,化為杜鵑,在暮春時節啼叫,不惜啼出鮮血,也要把春喚回,也要把他那個四海昇平的國度喚回。


這樣的杜鵑深具悲情色彩,且有一股強烈的執著所在,無法平息。作者李商隱在政治上的遭遇,也幾乎如此。


唐,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移家洛陽,他的才華很快得到,文壇大佬白居易、令狐楚的青睞。在給位前輩的推舉下,李商隱在文壇轟動一時,但才華歸才華,想考中進士還是很難的。在那個時代,考中進士靠得是家族背景,而不是才華。


在幾次應試不中的情況下,開成二年(837年),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壓,李商隱得中進士。這年他24歲,算得上少年成名,因為在唐朝,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二十出頭中進士,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具體可參見以下兩位仁兄。


白居易: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這是白居易,27歲進士及第寫的。十七人中他年紀最小,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孟郊,46歲中進士寫的,欣喜之情,展露無遺。

古代人讀書,才華都是要貨與帝王家的。須是要做大官,成就一番功業。年輕的李商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當時在政壇與文壇叱吒風雲的令狐楚,極為欣賞李商隱的才華,不僅親授駢儷章奏之學,還聘其入幕為巡官,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令狐綯一起讀書、遊歷。


令狐楚是牛黨核心人物,看重李的才華,主要還是想以後輔佐自己的兒子,在政治上取得成績,但令狐楚能看到了李的才華,卻沒有看到李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才能欠佳。


奈何,李的感情天賦技能點甚高,高過政治天賦太多。這讓他,在今後的每一次選擇中被自己的深情所左右,在政治上毫無作為。


開成三年(838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遭人嫉妒所致),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了他。二人婚後生活甜蜜,算得上郎才女貌的佳話。


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李商隱的這樁婚事,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加上他重感情的性格,使之長期夾在牛李黨爭之間,兩面不討好,同時被排擠。


唐朝中後期,外部藩鎮割據,不聽朝廷指揮,相互兼併,且伺機拉攏各種朝廷上的勢力。朝廷之內,皇權日漸孱弱;宦官集團手握神策軍,作擁皇帝的擁立權;朝堂之上,一群文官拉幫結派。牛李黨爭,就是晚唐文官集團鬥爭的結果。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望帝春心託杜鵑”,也能看出作者對大唐國祚不長的擔憂,對祖國山河風雨飄搖的擔憂。也是作者自己一生政治理想幻滅的象徵。


年輕的李商隱,寫過很多詠史詩,針砭時弊。例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還寫過很多議論軍事的文章。


他也和杜牧一樣,有顆軍事家的心。奈何,他沒有杜牧的命。他小時喪父,為了生計,一邊抄書打工,一邊發奮讀書,完全是苦出來的,和官二代杜牧相差甚大。城南韋杜,去天五尺,這杜牧就是出自長安城南樊川的世家大族。要不是令狐楚的賞識,他很難中進士;要不是岳父王元茂的關係,他也很難為官。


年輕時過高的才名,以及才名帶來過高的政治理想,都成了這個出身寒門,極重感情,思想清醒,心思細膩李商隱的負擔。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李商隱往赴桂林任職。五月,李商隱同鄭亞來到距京城大約5000裡以外的南方。鄭亞的這次南遷,是牛黨清洗計劃的一部分。李商隱願意主動跟從一位被貶謫的官員,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黨。另一方面,也顯示對自己的升遷不再抱有任何信心。


李商隱初到桂林幕府,遠離了長安的黨派傾軋,隱約展現出輕鬆愉快的心情。仕途上看不到希望,李商隱轉而把心思投向安穩平淡的生活。全詩寫得明淨清新、纏綿細膩,同樣這也是他缺乏政治氣度的佐證。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5.滄海月明珠有淚


要說頷聯使用典故的故事內容來含蓄表達,那麼頸聯則是用典故的唯美畫面來含蓄表達。


我們可以展開想象:深夜,一位鮫人,面對空闊的大海,蒼茫的大海之上生出一輪碩大的明月。面對這樣悽美、清冷的畫面,鮫人流下了珍珠一樣的眼淚。傳說這鮫人只會在沒人的地方出現。


其他古詩中類似畫面的句子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明月,通常是“思人”的象徵。從情感上,這句又很像李白的《古朗月行》,有著深切且難以言說的悲哀。


獨自一人,望月哭泣,而思念的人,早已逝去,只能將這份深情寄於明月。這樣的畫面又是何等的孤悽。


作者中年喪妻,再無復娶。這首詩也被很多人解讀為悼亡詩。滄海月明珠有淚,代表作者在愛情婚姻上的幻滅。一種死離,擺在作者面前。這種死離,即是五十弦“斷”的一個方面,加上政治理想的斷;國家命運的斷。所以“無端五十弦”是重要的綱領內容,為理解全詩埋下伏筆。

附錄: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為有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這首詩也可視作一首無題詩。該詩寫於李德裕罷相以後,其妻王氏去世之前。這段時間李商隱個人和家庭的處境都十分艱難。

(需要注意的是,李雖然夾在牛李黨爭之間,但在與王氏結婚後,李能謀求個一官半職,幾乎都得益於李黨人士。從政治見解上,李商隱內心是站在李德裕這一派。但陰差陽錯,在李黨得勢的時候,李總是由於丁憂等其他原因,而未能趕上。)


從李商隱留下來的詩文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這位出身於富貴家庭的女性,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於李商隱多年在外遊歷,夫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聚少離多,李商隱對於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隱仕途上的坎坷、無所作為,無疑增強了這份歉疚的感情。


政治上的幻滅,使得他轉而追求婚姻生活的甜蜜。但多年仕宦漂泊,終究一事無成,這時他想到那位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妻子,想去用餘生去補償,可此時的妻子已然疾病纏身,時日無多了。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這猶如王安石在《千秋歲引·秋景》一詞中寫道: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他自己的另一首《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也表達了同樣的主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政治仕途與愛情婚姻,作者都沒能很好的把握,落得兩頭空。

碧城三首·其三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


年少時,李商隱在玉陽山學道,與宋華陽氏交好,有過段戀情。從他寫的碧城三首就能看出。


上山學道,也是當時失意的文人大夫,躲避黨爭傾軋的一種逃避方式。這時李商隱,大約16歲左右,在經歷多次考場失意,又苦無靠山,在仕途上沒有門路可尋,來此隱逸,消解他落寞、悽苦的心情。


宋華陽氏為女冠子,就是一種女道士。這種人是不能結婚的,就算有戀情,也是見不得人的,不能公開。這也導致他們的戀情,將無疾而終,無法有一個好的結局。


還有其他的情感方面的,不再贅述。總之,上述事件都足以說明,李商隱在感情生活上的幻滅。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6.藍田日暖玉生煙


這句很難想象其意思,我思索很久也不太能得其要領。呈現的畫面,是一種朦朧、美好、溫暖的畫面,和前面的人生如夢,政治夭折,感情幻滅,好像在情感有所差別。


後來我從“玉生煙”著手,發現很多詩文都有類似的寫法。

例如: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

万俟詠:望鳳闕、非煙非霧。

成語:紫氣東來等等。


無論是帝王之氣,還是富貴之氣,在遠處就能看見一種薄薄的霧氣,視為一種吉祥的徵兆。這與古人的天人觀有關。


但是呀,這樣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象,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草色遙看近卻無。遠看有,近看無。這是作者無法把握和親近的東西,這層氣隔開了作者與美好事物之間的距離。就像李白《長相思·其一》中的:美人如花隔雲端。

這裡的玉,可以是作者美好人格的象徵。可見作者並沒有實現,自己為自己所設定的理想人格。他只能在想象中看見,在夢境中實現,卻無法真正企及。

那他的理想人格是怎樣的?在文壇,獨樹一幟;在政治、軍事上,有一番作為,有自己的功業和成績;忠於國家,對大唐的頹勢有所挽回;在感情婚姻上,甜蜜美好,能補償對妻子的虧欠;不辜負令狐楚的知遇之恩與教導之情;不辜負岳父王茂元的器重;對母親盡孝,並且用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光宗耀祖、復興家族,這都是他的願望。

李商隱種種的幻滅,有性格原因,有成長環境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


種種不可抗的因素或者說作者難以改變的因素,讓他深為無力且這種傷痛極為深沉。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7.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比情”對應開頭的“華年”。思華年的內容,即是中間兩聯典故所闡述、所表現的內容。


如此情懷、感受,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罔了。


先看“惘”字的本義:1.失意;2.不知如何才好。意思就是作者在當時就已經有這種感受了,卻深感無能為力,非是今天才有的。說明作者對自己的認識極為清醒。


比如那首《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就代表作者對自身有著清醒的認識。也可以說很多無題詩,都可以用這句去引領解釋,即建立在作者高度清醒的認知之下。


對於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業無成,光陰虛度,碌碌無為而悔恨無窮。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到了,卻無可奈何,無限之惘然若失。

史上最難解讀的詩詞丨李商隱:一篇《錦瑟》解人難

08.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錦瑟》一詩,由瑟25弦無端斷成50弦為意象總領;接著訴說錦瑟年華里發生的各種事情、百般感受;然後運用四個典故,從不同方面去闡述這種難以言說的事件感受:人生如夢,政治幻滅,國家飄搖,美好感情生活夭折,理想人格破碎;最後以清醒的方式結尾,訴說作者對往事深沉的惘,即無能為力。


這其中有很多的難以言說。有曾經的美好,也有美好破滅的悽慘現實,即使深切痛楚始終纏繞著作者,但作者還是那種“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的態度,用清醒的執著去對待。


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一種高度的清醒認知,一種沉重的無能為力,還有一種執著的深情痛楚,此三者是構成《錦瑟》,乃至李所有無題詩的感情核心。


雖然曹雪芹說:李義山之悽迷,但讀李商隱之詩,總有一種清醒在背後提醒著你。這是作者極高的藝術智慧與情感智慧的代表。


大唐之詩,發展軌跡是從外到內,從自然的外部河山到詩人內心的山水。“詩家三李”作為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時期的代表,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翹楚、佼佼者!


在詩歌藝術上,李商隱有著極高的貢獻,並且為唐詩作了一個很有力、很有高度的收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