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涨价来了?海底捞、西贝们的下半场

涨价这波操作,是自救,还是求死?

疫情之下,餐饮企业遭受重创,海底捞、西贝们无一幸免。本以为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将会不期而至,但报复性涨价却先来驾到!

这几天,海底捞、西贝涨价的信息,引发多地吃货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吐槽。比如:“这么多人失业的大环境下,涨价是你的权利,少去是个人的自由。”“海底捞明显贵了,2个人吃了360元,之前差不多的菜品才花300出头!”“毛肚都快80元一份了,贵!”“西贝上周六准备吃的,结果想吃的都没有了,菜价涨的可不止一点。”

看来吃货们对涨价抱怨颇深,话说,海底捞、西贝们为什么要选择悄悄涨价策略?是迫于疫情还是另有隐情?此番操作会不会得不偿失,流失更多的消费者?后疫情时代,餐饮企业的下半场是向左还是向右?

海底捞涨价了,还不止一点,而且菜量也变少了!

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的菜单显示:“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

看来,涨价涨的确实过分了!事实上,西贝莜面村也几乎同时涨价了,而且涨幅比海底捞更狠!西贝外卖单显示,土豆条炖牛肉涨到80元,酸菜封缸肉也是80+元!

海底捞、西贝们为何冒着得罪消费者的风险,进行涨价呢?

关于涨价一事,海底捞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

“疫情关系,海底捞各地门店复业后,餐桌数量、接待客户量方面有所限制,同时,员工也无法满员工作,这些因素造成运营成本和食材成本上升。同时,海底捞表示,门店菜品价格调整将会控制在6%之内。”

言外之意,很明显,海底捞是被迫的,很无辜!而西贝虽然没有给出反应,但涨价理由应该和海底捞同出一辙。

四月,疫情虽大有好转,但防疫工作还要继续下去,实体餐饮门店的消费不能完全开放,这是实情,因此,运营成本的上升,销售量的下滑,无疑是餐饮企业继续要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此情况下,为了自救,西贝、海底捞开启了餐饮企业涨价的先河,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动将会引发其他餐饮企业效仿。

不过,个例总是会存在!

旺顺阁的总裁张雅青,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虽然餐饮食材成本有些涨价,但嘉和一品目前没有涨价的意愿。并且,有意思的是,不少餐饮企业品牌高调打起了复工的价格战。比如,肯德基推出了38元的咖啡包月卡;麦当劳推出了为期20天的9.9元会员不限次麦辣鸡腿堡。此外,还有不少餐厅通过送券、送菜等大手笔,来刺激消费者,抢人气。

看来,餐饮企业复工是两重天,有的悄悄涨价,有的“流血”促销!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表示,“头部企业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品牌力等红利拥有涨价的话语权、定价权,但更多的中小企业可能是进行促销活动,因此,疫情可能是淘汰洗牌的加速器,分化趋势将十分明显。”

不过,我不太赞同此观点。涨价与否,与企业大小无关,实力无关。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对餐饮业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损失不是一两年可以缓冲过来的。财政部公告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可以说,后疫情时代,对餐饮企业更是一场大考,如何自救突围成为各企业的重要命题。

不过,餐饮企业所谓“涨价”的自救方式,仅是因为疫情,恐怕也不尽然!

疫情之前,一些餐饮企业甚至细分领域的巨头,本身就释放出危险的信号,只是疫情更是加重了自身的困境。

以海底捞举例来说,其2019年财报显示出关键信息,即一二线城市门店增长出现疲软以及翻台率整体下滑。要知道,自2016年底,海底捞走上了规模拉动增长的道路。门店增长疲软,说明一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已经逐渐达到饱和,未来,想要再靠规模化拉动营收,恐怕有些难。这也是海底捞进军下沉市场的原因所在。由以上可以看出,海底捞面临着营收下滑,增长乏力的困境,特别是疫情之下,其注重线下服务和氛围的优势,更是尽失。作为火锅界的老大哥,年营收超200亿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海底捞的发展,无疑几乎代表着整个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其他餐饮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

本身发展的困境,无疑也是餐饮企业选择悄然涨价的重要因素。

疫情下的餐饮企业,举步维艰!

因为疫情,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了,而一些大头企业还在靠着资本苦苦支撑。

后疫情时代,餐饮企业都在寻求自救的出路,只是涨价能够助力海底捞们冲破困境吗?

一般来看,主动涨价一般是由于产品成本上涨或市场环境影响,妨碍了企业合理利润的获取,企业通过涨价来转嫁负担。

虽然通过涨价是迅速补血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涨价是一个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掌握好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降价容易涨价难,调高产品价格往往会引起消费者不满,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海底捞之所以引发广泛不满,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没有掌握涨价幅度、涨价时机,以及沟通的方式也不对。

首先,海底捞、西贝涨价幅度过高,是引发消费者不满的重要原因。像之前,喜茶多款产品涨2元。“奈雪的茶”个别产品的价格也上调了1元,但是,大家并没有太多抵制情绪。

另外,海底捞官方的解释,更是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把亏损简单粗暴甩给消费者背,大部分消费者肯定不会买帐。毕竟消费者并不是为产品的成本付费,而是为商品的价值感付费。再者,时机也不对,堂食刚开放不久,餐饮企业就迫不及待的涨价,难免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相对涨价,麦当劳和肯德基则走了不一样的步伐,通过优惠力度提升产品销售量。

特殊时期,无疑更是考验餐饮企业的经营智慧和化危机的能力。后疫情时代,餐饮企业到底是要涨价还是降价,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无疑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前提是必须要保住品牌的价值,保住顾客对品牌的依附度和信任感,而这就需要企业充分权衡自身、市场与消费者三者的利益,把握好度。

而且,自救的方法又不仅仅是围绕价格做文章!


报复性涨价来了?海底捞、西贝们的下半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