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谈七情内伤、四时邪气的致病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内经》提出了“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律。若伤阴、伤阳,则人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导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的病理状态。由此提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内调情志。

可见,七情内伤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病因。

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2)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季感受风邪,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病;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

3)夏伤于暑,秋为痎虐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病。

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湿盛时节。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即病,则发为湿邪困脾的濡泻等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