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读三国,品人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马谡。

马谡到底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真的就如战国时候的赵括一样,是个纸上谈兵的蠢蛋吗?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失(失街亭)、空(空城计)、斩(斩马谡)是后三国时代最为荡气回肠的一个桥段,大家耳熟能详。不仅是魏蜀两方国运的较量,大军事家智慧的角逐,也意味人生的理想向世间现实发动的一次无畏的冲击,但最终遭到幻灭。

而在这段波澜起伏的战斗过程中,马谡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自以为是的典型,纸上谈兵的翻版,夸夸其谈,不自量力,任由后人批判和谈笑。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刘备雄才,巨眼如炬,白帝城临终托孤,指着这个年轻人的背影叮嘱诸葛亮,“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八个字成就了马谡一生的悲剧。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两场大败仗不仅让初兴的蜀汉遭到重创,损兵折将,一蹶不振。蜀汉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局势陷入到随时都可能倾覆的境地,正如诸葛亮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强敌环伺,内政不稳。诸葛亮与刘禅一老一幼,相依为命,蹒跚跋涉,相依而行,靠着“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直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巧施妙手,纵横捭阖,北拒南征,终于稳住了局面,重新撑起了蜀汉一片鼎立江山。

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之际,再检点一下手中可打之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了。

失荆州、败夷陵,使蜀汉的根基——荆州派势力在这两场大败中几乎损失殆尽。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诸葛亮一出祁山,形势本来是挺好的。赵云以一支偏师兵进箕谷,将曹魏主力牢牢钉住,一时不得脱身。诸葛亮率蜀汉突袭陇右,连续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已具平吞关中之势。魏国朝野震动,曹叡震怒之下,御驾亲征,到长安坐镇。以曹魏猛将张郃为锋锐,率五万精骑远袭祁山,包抄蜀军后路。

街亭,正是魏军这次行动的“五路总口”,封住了这里,张郃就难以寸进,攻势完全被化解。街亭如此重要,是不是很难守呢?其实并不难守。因为对于大规模骑兵部队来讲,街亭属于“狭地”。大家不要以为骑兵一定就比步兵厉害,骑兵部队的优势在于超强的机动性,讲求的是迂回包抄,打击侧翼薄弱,破坏敌方阵势,然后摧垮之。但这对地形是有要求的,需要有平坦的宽正面以供迂回。正面硬磕可不是骑兵的强项,步兵完整的车阵,坚固的栅垒,密布的箭弩,纵横的沟渠和绊索就足以让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大打折扣。想举着马刀冲到敌丛中厮砍?那是电视。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大家记得,拿破仑折戟沉沙滑铁卢,就是因为一道较深的沟壑彻底封住了他的骑兵突袭。冷兵器作战,防守的一方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以一敌五甚至以一当十的战例比比皆是。

骑兵远袭,倍道兼程,就不可能携带完备的攻坚战具和足够的补给。骑兵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其打仗必须追求速战速决,最怕的就是打攻坚战和僵持战。而诸葛亮要求的“当道下寨”正在于此。

虽然街亭不难守,但对于整个战局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那这件大功给谁呢?我们必须要注意,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在制定战略战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政治。前文说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两场大败不仅给蜀汉造成物力和兵力上的惨重损失,更重要的是人才,尤其是蜀汉根基——荆州派,在这两场败仗中几乎被一网打尽。

大家可以检点一下,诸葛亮北伐时,帐下有几个荆州系的将领?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基于这种严酷的现状,诸葛亮在点兵派将时就不得不倾向于荆州系将领。守住街亭是大功一件,战后论功行赏,超擢提拔,对蜀汉未来的发展和军中势力的平衡也是有极大的益处。马谡,就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

在蜀汉年轻一辈中,马谡无疑是个佼佼者。头脑机敏,忠心耿耿,他久随诸葛亮左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虽为上下级,其实情同父子,亦师亦友。马谡对诸葛亮极其崇拜,是诸葛亮的铁粉。更重要的是,马谡属于荆州势力,家族庞大,兄弟五人都为蜀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扶植和培养马谡,对蜀汉的未来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了把这件到手的功劳送给马谡,诸葛亮是颇费了一番心机:首先,对众将强调守卫街亭的重要性,这就为将来越级提拔马谡找到充分的理由;其次,让马谡立下军令状,堵住悠悠众口;再次,亲自定下防御计划,只要照盘执行,保准让张郃难越雷池一步;怕马谡经验不足,又给他派了一个副将——王平,大家知道,王平这个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军事地理极其精通,执行力很强,而且王平原为魏军降将,他对魏军诸将的战术特点了如指掌,对付张郃有的是办法;最后,诸葛亮将对马谡的要求又降了一格,只需要守住一段时间,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就算成功了。等到诸葛亮消化掉了嘴边的三郡,张郃就算突破过来,都是自寻死路。

说一千道一万,诸葛亮这是让马谡当一个“坐槖(tuó)儿

”的主将,白拿一份功劳。诸葛亮错了吗?马谡真的就那么不堪扶持吗?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然不是。马谡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是蜀汉后辈中少有的具备战略思维的人才。

久随在诸葛亮身边参赞军务,他对诸葛亮的军事理论理解非常深刻,常常能出谋划策,深受诸葛亮的信重。诸葛亮非常愿意培养和扶持他,希望他能够承担起蜀汉未来的江山。

诸葛亮算天时、算地利,机关算尽,唯一没有算透的是人心。

诸葛亮的苦心,马谡心里当然很明白,也很感激,他追随诸葛亮多年,久在军中参赞,但缺乏实战经验,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军功是马谡最大的弱点。马谡清楚,自己在军队中的声望其实是来自于将士们对诸葛亮的极度崇拜,大家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对他礼敬有加。马谡迫切地需要一份功劳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马谡希望这份功劳是实打实属于自己的,而不是打着诸葛亮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马谡率兵到达驻防地点后,居然完全改变了诸葛亮为他设定的全盘计划。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驻军于山坡之上,“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明显是要打一次攻势防御,不但有守住街亭,还想以攻代守,击溃魏军,给张郃来个重创。如果仅仅是守住街亭,打一场僵持战,诸葛亮配备给马谡的兵力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想击溃张郃,这点兵力可就远远不足了。更可怕的是,让开大道的同时,也就削弱了汲水之道的守御,蜀军顿时陷入大乱。街亭一失,蜀军前期苦心造就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反而面临后路被断的危境,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全军匆忙后撤,第一次北伐宣告全面失败。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马谡不同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一直是在军队中成长,是在两军阵前见识过残酷厮杀的。他的失败不是败在自己的无能,而是败于自己的心态。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诸葛亮光环的翼护下生存和成长,他是多么渴望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啊!

街亭之失,不仅击碎了马谡的梦想,也击碎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期望。从内心里讲,诸葛亮更愿意让马谡活下来,蜀汉的将领们也希望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在风雨的摧折中重新站立起来,忍住自己伤痛的身躯撑住蜀汉的未来。谁还没有经历过几次失败啊?蜀汉的江山不就是在前辈们的一次次挫折和失败中建立起来的吗?

但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难道到了诸葛亮的军中,就能网开一面吗?如果留下马谡,破坏掉的就不仅仅是军纪了,还有君主的信任,民众的支持,还有全军将士的责任心。

三国故事:马谡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恩师挥泪,爱徒伏法。这一次,师徒二人心灵相通,配合默契,共同为蜀汉全军将士做了一次表率。

人生就是如此,其实我们也一样,都想在风雨中展开理想的翅膀尽情地翱翔,都希望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都想有一天能活出真实的自我,但严酷的现实总将我们的理想击得粉碎。原来,离开了翼护的我们竟然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

为了活出一次真实的自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