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吵架,宝妈总拿孩子当“出气筒”,这像极了“踢猫效应”

“小言”是一个全职宝妈,老公平时上班,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夫妻二人都很爱孩子,但是老公是个急脾气,每次孩子不舒服或者哭闹的时候,他就对“小言”发脾气,埋怨她连孩子都带不好。

当着孩子的面,“小言”有时候顾及孩子不想和老公吵架,但是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她感觉自己每天看孩子也很累,老公却从来不知道体谅人,什么事都埋怨她,有一样做不好就唠叨没完。现在她有点受不了了,带孩子也越来越没有耐心,经常对孩子无故发火,拿孩子当“出气筒”。

和老公吵架,宝妈总拿孩子当“出气筒”,这像极了“踢猫效应”

这天,一岁多的孩子很淘气,怎么说也不听话,宝妈“小言”气得打了孩子,孩子哭得很伤心,她也很心疼。但是,心情很烦,她也没有心情哄孩子。事后,“小言”很后悔,真想改改,可是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拿孩子当“出气筒”的家长,把孩子拉进“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种泄愤连锁反应,原版故事是这样的: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人之间的泄愤连锁反应可长可短,影响到的人可多可少,可以从一个公司的最高层延续到最底层,再从最底层延续到其家庭中,也可以仅在家庭中产生和延续,而金字塔底端最弱小的元素,因为无从发泄,则成为最终的也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和老公吵架,宝妈总拿孩子当“出气筒”,这像极了“踢猫效应”

所以,整天对老婆吆五喝六的丈夫,他可能不会知道,因为他无法有效控制情绪、正确对待错误,最终受伤害的是他最爱的孩子。

家长要有效控制情绪,别拿孩子当“出气筒”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难免会有一些不如意,会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变得容易烦恼、愤怒。

人处在坏情绪中,潜意识会对下属或者弱小群体发泄,让他们充当“出气筒”。在家庭中,最弱小、最不会反击的孩子,则首当其冲。

年龄小的孩子,犯错在所难免,有时候即使没有犯错,也可能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沦为“出气筒”,承受无名火。如果家长无法有效控制和排解坏情绪,被坏情绪冲昏了头脑,可能孩子仅仅吃饭慢了一点,也被你劈头盖脸的教训,孩子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处于没错也挨训,有错后果更严重的境地。

孩子无故挨批,会感到非常委屈和自卑,他们相较于大人来说更不懂如何排解情绪,造成正常心理扭曲,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和老公吵架,宝妈总拿孩子当“出气筒”,这像极了“踢猫效应”

所以,家长要有效控制情绪,别总拿孩子当“出气筒”了。要避免对孩子发无名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别把坏情绪带回家

无论是工作上的压力,还是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在进入家门的那一刻,让自己尽量抛开烦恼,回归家庭。

2.夫妻吵架后不适合教育孩子

夫妻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把吵架带来的坏脾气转移到孩子身上。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吵架后心情没有平复时,别去教育孩子。因为此时你看啥都不顺,更容易对孩子发无名火。

3.教育孩子要就事论事

家长不要因为心情不好而放大孩子的错误,教育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