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將路費叫“盤纏”

現代人都知道,如果出門在外,就要準備好路費,而且要越多越好。 古人談到路費時,通常稱為“盤纏” ,但從字面上看,這兩個詞似乎與金錢,道路無關,那麼,為什麼旅行費用被稱為“盤纏” ? 據考證:“盤纏”一詞產生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起初,“盤纏”指的是日常花費、生活開支。王溥《五代會要》中就有記載,“共十一文足,充備倉夫鬥袋人夫及諸色吃食、紙筆、鋪衫,盤纏支費”。到後來,“盤纏”就專指路費了。《水滸傳》是中國古代四大經典之一,《水滸傳》中“盤纏”一詞出現頻率較高。 可是,旅行的費用,為什麼是“盤”和“纏” 呢? 這就和古代銅幣的設計有關。

為什麼古人將路費叫“盤纏”

在中國古代,銅幣的形狀是圓形方孔的,古人通常用來把一千枚銅錢串成一串,然後吊起來,就叫一貫錢或者一吊錢。 而最早的紙幣交子也是在北宋才出現的。 因此,人們出差探親時,只能帶著沉重的銅錢串。 但是,帶著錢出門畢竟心裡不踏實,怕還沒到目的地被小偷盯著。 所以古人把銅錢盤起來繞在腰間,既方便又安全。所以“盤纏”也就指代了旅費本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