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日本侵華時的宣傳標語

現在對中日文化有兩種看法。

第一種認為中日文化同屬“漢字文化圈”,即以儒教、佛教與漢字為基礎的文化圈。

第二種認為日本是屬於島國文化,而中國屬於大陸文化,所以中日文化有本質的區別。

若說地球上真的有和中國是同文同種的國家的話,恐怕也就只有“黃皮白心”的新加坡了。再擴大一點,西方的華人社區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他們也全都是如假包換的“同文同種”。除華人的同文同種現象之外,東北亞的韓國與朝鮮,也是同文同種。

但是中國和日本,完全不是同文同種,也可以說日本文化不是中華文化。

相反,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將世界文明分為了: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

很顯然,亨廷頓將中華文明與日本文明區分開來,一定是兩種文明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使得亨廷頓無法將二者等而視之。可是,中國為什麼會有存在這種婦孺皆知卻又偏離事實的說法呢。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一 同文同種產生的歷史原因

眾所周知,19世紀是西方列強爭勝的時代,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都蹂躪於西方列強的鐵蹄之下。當然,中國這塊膏腴之地更是各國列強覬覦瓜分的焦點。那時一海相隔的日本看到中國的悽慘境遇,深受震動。1868年日本朝野自上而下,興起了一場席捲全國的自強自新的“明治維新”運動。

從此轉師歐美的日本,經過二十餘年的改革奮發,在1895年的甲午海戰中一舉殲滅了號稱“世界第八強”的中國海軍。

戰後,日本侵佔了臺灣並獲得了豐厚的賠款,藉此日本迅速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又過了十年,在遼東半島,日俄之間打了一次仗。而此次戰爭的結果也是眾所周知的俄國敗陣,日本勝利。如果說日本和中國的海戰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其與俄國的陸戰則是拿了一張通往強國俱樂部的入門券。

此後豺狼之國的日本不甘居於中國之下,膨脹的野心使他們要永久稱霸東亞,稱霸亞洲,甚至稱霸世界,直至今日,仍是如此。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日本戰勝俄國這一事件,對於中國朝野上下而言是衝擊力,並不亞於一場突發的七級地震。

試想一直師法華夏的東海蕞爾小邦,竟能戰勝天朝並且打敗了強大的俄國列強,對於中國士大夫們而言,簡直不可想象。日本的迅速崛起促使中國的仁人志士,產生了一種與其向西方學習不如轉向東方學習的思潮。

二十世紀初,中國有這種思想,無非有如下原因:

(1)千百年來日本對中華文物趨之若鶩,而且平安時代以來天皇以下的貴族階層都有很深的漢學修養,並且使用漢字書寫。較之西方的橫寫文字以及社會制度,當時的中國士大夫階層對於日本更有認同感。

(2)江戶時代的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採取了限定貿易的措施,而且除了與中國、朝鮮有外交貿易往來之外,與西洋諸國絕少瓜葛。自“黑船來襲”之後,(大致和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相近)日本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迅速從孱弱之邦,迅速崛起成為強盛之國。中日兩國同樣的經歷,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作為由弱至強的成功案例,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是很有必要借鑑日本的成功經驗的。

(3)當時留日的中國留學生很多,而且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仍然保留著用文言文記事的習慣。這種在異國他鄉,中日人員之間即便言語不通,但以“筆談”的形式也可以做到交流無礙。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二“同文同種”思想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隨著日本不斷的對外擴張,日本思想界出現了岡倉天心的“亞洲一體論”的思想。要而言之,岡倉天心的“亞洲一體論”的思想則認為“亞洲本為一體,而日本則是亞洲文明的中心。”

真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王霸主義感覺。此後,日本政府鼓吹的“大東亞文化圈”便是“亞洲一體論”的升級版。

日本所鼓吹的所謂“亞洲一體”或是“大東亞文化圈”理論,細究起來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貨。如我國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觀”以及朝貢體系,便是此類思想的祖先。

但是中國的朝貢體系其本質上並不是為了武力征服異邦的,朝貢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天朝上國的一些虛的面子而存在的,其重點是在於文化輸出,再夾雜一點少許的經濟交易。

日本提出的“大東亞文化圈的”概念,純粹是為了日本政府實現建立“八紘一宇”的大帝國這一目的服務的,具有十分濃烈的殖民擴張的色彩。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另外,同時代美國總統門羅也曾提出過的“美洲是的美洲人的美洲”,也是這方面的代表。

當然對於日本這種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抗戰時期的中國政府是嗤之以鼻的,從來不理會什麼“同文同種”的這一鬼怪理論。但是也有些文人墨客為了“官帽”“錢財”甘為日人走狗的。如汪偽政權的官僚政客以及周建人等毫無風骨的文人。

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段時期內,“同文同種”便銷聲匿跡不再提了。但是五十年代中國政府與蘇聯關係惡化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多邊外交”的新策略,積極主動的和曾是分屬兩個陣營的主要國家謀求建立外交關係。東方的日本自然也進入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眼裡。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關係迅速進入了蜜月期。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此時,聰明的中國政府利用歷史上中日文化交流,不斷地向中國民眾宣傳所謂的“同文同種”的思想。

周恩來也曾多次表示:“從中日關係的歷史來看,我們兩千多年來是和平共處的。“只有兩個時期敵對過,但時間很短。一次是元朝進攻日本失敗了;明朝時,日本進攻我們也失敗了。另外一次是甲午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經過了50年,時間比較長,但從2000年的歷史看來,這只是一瞬,”“同兩千年比較起來,50年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而且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應該往前看,應該努力促進中日兩國友好關係,恢復邦交,發展經濟文化交流。”

這樣講的目的不外乎:1 進一步拉近和日本的關係,以求得更加豐厚的日本援助。 2 邦交正常化之後,要淡化兩個民族的歷史仇恨。可見都是政治目的,我們現在所謂的與日本“同文同種”,基本上都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政治宣傳的結果。

這種“同文同種”的政治宣傳口號,對於本國人民具有很大的軟化作用,但是日本社會從來是很少理會這種所謂同文同種的政治口號,因為他們的強大並不需要借用這種政治口號以討好中國。

第三階段:二十一世紀,中日之間的政治摩擦不斷,兩國之間的蜜月期也隨之消失。在國力對比上,平成時代的日本,是經濟不斷萎靡的時代。即“失去的三十年”,而中國的經濟實力卻是一路超車,迅猛發展。此時的中國顯然然已經不需要來自日本的經濟援助了,因此官方意識形態也不必宣傳什麼“同文同種”代之而起的是“中日友好”。

但並不能說“同文同種”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了,在其他方面仍然有其市場。只是看政治家和學者們什麼時候去翻他的牌子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同樣,“同文同種”的思想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和政治目的、利益訴求捆綁在一起了。無利不起早,如果不能達到自己目的,即便“同文同種”又能如何呢。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即所謂中日“同文同種”,都是利益述求而已,並非學術的結論。

三、所謂同文的辨析

無需贅言,中國人講話是漢語,日本人講日語。從學術角度分析,二者分屬截然不同的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語,屬於孤立語言。

單從字面意思理解便可以得出中文和日語之間,是沒有聯繫的。

話雖如此,但是日本自平安時代便一直借用中國的漢字來記載自己國家的歷史的,其間必然會有大量的漢語詞彙流入到日語裡面,從這一點來看日語漢語之間似乎又有了聯繫。但是並沒有到同文的地步,例如現代的中文裡也有很多詞彙也被引入到了英語當中,但是二者之間並沒有產生同文現象的解讀。

可以這麼說,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存在著互相影響的結果,尤其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輸出。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華文化在東亞一直保持著霸主地位。換句話說周邊的許多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以及泰國,緬甸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自中華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朝鮮以及日本,對於中華文化從器物到思想,無不盡其可能的去模仿。如果說同文的話,那麼朝鮮應該和中華的聯繫要比日本更強。至少朝鮮曾經確確實實的接受過來漢王朝中央的親自管轄,而不像日本那樣遊離於“朝貢體系”之外。

在政治制度上,日本從平安時代起一直到江戶時代末期,始終是“封建社會”,而中國自秦漢直到清末基本上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另外,日本的天皇不像中國的皇帝那樣手握實權,是政治運作的核心。

很多時候日本天皇更像是東周時期的周天子那樣,只不過徒有“天下共主”的象徵。

全國政治權力的運作不是在外戚,就是在幕府將軍的手裡。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江戶時代,曾經頒佈過一項專門針對天皇的法令《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其中第一條明確規定:天子諸芸能ノ事、第一御學問也。譯:天皇在各種技藝能力之中應當以研習學問為先。

並且還規定了天皇的活動限於追求傳統文學及執行禮儀、公卿的委任須有大將軍的同意,而且將軍有權干涉皇家的婚姻以及以宗教名義強制安排皇族成員出家修道。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在中國看來是完全的以下克上,但是在日本卻實實在在的存在了七八百年之久,並且將其法律制度化了。

然後就是日本沒有產生像中國那樣的科舉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所以日本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形式,即將一份官職完全壟斷,世襲化。這樣就出現了“家職”“注重血統”“世卿世祿”的現象。千百年來日本也只出現了一位出身草根階級的大人物,即豐臣秀吉。而在中國普遍的是通過科舉取士的方式,尤其是宋明清諸朝,科舉的施行使很多出身低微的人都有了改變家族社會地位以及“封侯拜相”的可能。

世上為什麼會有中國人喜歡打破陳規,而日本人甘於墨守成規的現象,或許和此一世襲政治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但是現如今的日本文化其實是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儒家文化的衝擊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壓迫下的產物。它的特點既有儒家文化的一面,又有西方文化的因子,同時還保留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客觀而言,日本並不是任何一種文明的附庸,而是既有獨立性、排他性和融合性的“怪胎”。一如他們的民族性格一樣,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

隨著十九世紀西風東漸,黑船之後“文明開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背離越來越明顯。有人把日本文化比喻成“洋蔥”,雖然我認為未必準確,但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而且這之後,邁入強國俱樂部的日本,也成為了中國的師法對象。這其中的兩個高峰是20世紀初和20世紀70年代。如果說中國當了日本兩千多年的老師的話,那麼20世紀事實上是中國向向日本學習的過程,這一歷史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四、所謂同種的辨析

一談到“同種”,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會想到那一個著名的傳說‘徐福東渡’。相傳,秦始皇為了去東海尋找不老仙藥,派方士徐福等人率領三千童男女出海東征。而徐福出海之後,並沒有回到秦土,因為世上並沒有所謂的不老仙藥。徐福的船隊經過幾個月的航行,最終停靠在了日本的九州島上。

由於日本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徐福的到來無異於是先進的外星人對抗落後的地球人那樣簡單粗暴。

之後,徐福在九州當了皇帝,也就是傳說中的神武天皇。接著又進行了東征,遷都到了關西平原地區。

日本常說天皇萬世一系,那麼可以這麼說日本皇室應該是姓徐,都是徐福的後代了。關於這個傳說,其可信度有多少暫且不論。但是卻是很多中國人相信日本人(或日本天皇)是中國人後代的最愛用的證據。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這些多多少少帶有一點自淫的意味在裡面。不可否認,在大和王朝建立時期——即古墳時期,大量的渡來人從大陸遷移到日本。並且在大和政權草創時期,這些人以貴族的身份出現。但並沒有證據說明神武天皇譜系是渡來人。

從基因學的觀點來看,中國人和日本人同屬於蒙古人種。但是再細分開來,中日兩國人無論是相貌還是語言以及Y染色體,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很難說是同種。

不僅如此,日本本土本身並不是什麼單一民族,如北部的北海道,生活於北海道的土著一直被稱之為蝦夷人,一直到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才真正的把北海道歸於中央的控制之下;南部的沖繩縣,中國人又稱其為琉球。琉球在被日本吞併以前,一直是東海上的獨立國家,在向中國保持臣屬關係的同時,和日本的薩摩藩乃至於德川幕府也保持著某種關係,直到廢藩置縣的施行,琉球才變更為沖繩。

無論是從基因學上,還是從文史角度來看,日本人根本就不是什麼單一民族,也更談不上純種。

也就很難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了。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說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代?

神武天皇

很多史學家認為繩文人就是所謂原住民,彌生人就是渡來人。日本天皇的皇族血統裡也並不是純種的,雖然為了保持其血統的高貴性,日本皇室僅與特定的貴族通婚,但是歷史上天皇也曾與新羅王室通過婚,所以日本天皇的血統裡也有一部分的朝鮮血統,但是歷經幾十代的繁衍生息,新羅血統恐怕也已消弭殆盡了。

也只有在蒙古人種這個問題上,中國和日本才勉強算“同種”。

但是如果人類都源於非洲,那麼人類一家親啊!中日之間的“同種”,還有啥意義呢。

五 結論

(1)同文同種是政治宣傳的口號,也不必當真。

(2)中日兩國,一海相隔。互相影響,乃是必然。或是中國影響日本,抑或日本影響中國,總之文化交流是持久不衰的。

(3)中日之間既然沒有同文同種的可能性,那麼中日之間文化上也是有很多相似性的,即可以說是“近文近種”,更準確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