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1933年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2118箱文物從太和門搬出,過午門,被直接拉向了北平前門火車站。

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身穿斗篷,指揮太和殿文物的出運。為確保文物安全運往南方,易培基和張學良在確定文物轉移詳細計劃前一天在西山碧雲寺旁的小別墅裡交談了一整天。

儘管從故宮博物院到天安門和前門的所有街道都處於戒嚴狀態,但是消息還是被走漏了。

火車站被抗議的學生包圍,一些激進分子甚至躺在鐵軌上阻止火車開動。在對峙最激烈的時候,士兵們已經拉栓上堂了。

危急時刻,張學良趕到現場,保證戰爭結束後,寶藏將歸還北平。直到那時,抗議人群才逐漸平靜下來。於是這些盒裝文物被依次裝上火車前往南京。

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就這樣開始了一段艱難曲折的旅程,拋棄了其他皇帝的住所。此時,帶領國寶南遷的易培基,將很快迎來一生中最大的不公,到死也難以瞑目。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1933年2月,故宮博物院第一批國寶在紫禁城裝箱準備南方運輸

現在看來,抗日戰爭爆發前,易培基推動故宮博物院文物南移的決定,是多麼的先知先覺,但當時他的決定卻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彈。

反對國寶南移的聲音很大,易培基心中早就有文物南移的念頭,但他不敢說。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與當時的北平市公共工務局局長汪申商量,並以修建紫禁城金庫的名義,開始把重點放在文物的挑選和包裝上,但不敢對外說會南下。

易培基本人也不敢做出這麼大的南移決定。他給國民政府行政院發了一封緊急電報,說北平故宮博物院的珍寶與民族文化有關。現在戰爭隨時可能向北平燃燒。如何保護這些國寶,政府應該儘快做出決定。

形勢如此危急,已經不允許他等待文件的來往。尤其是在1933年的第一年,日本軍隊佔領了山海關,使得轉移故宮文物館變得更加緊迫。

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最終決定選擇最好的故宮博物院文物,向南遷移。

當這消息傳出時,公眾輿論大吵大鬧。普通市民不僅反對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移,還認為是“亡國滅種”的行為,而且文化界的魯迅、胡適、徐志摩等名人持相反的態度。

魯迅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移深表質疑。

魯迅文學風格的尖銳性和影響是可以預見的。

然而,對於南移派來說說,還有更多的麻煩,在故宮博物院內,是否向南遷徙也有很大的分歧。

馬衡,當時是故宮博物院的理事會理事,也是故宮博物院的副館長,他是南下的積極支持者。但他的兒子馬彥祥並不十分尊敬他的父親,以反對紫禁城文物南移的筆名在天津報紙上發表了幾篇文章。

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前館長周肇祥的反對更為激烈。他發起了北方民間文物保護協會,聚集在紫禁城太和門,承諾“與國寶同生共死”,甚至給支持和參與南下工作的人發來恐嚇信,聲稱將使用適當的力量來防止紫禁城文物外流運動。

可以想象,易培基、馬衡等南遷勢力的壓力很大。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易培基(1880-1937),湖南長沙人,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原定於1933年1月31日運往南方,但當天遭到封鎖,不得不推遲到2月5日晚才動起來。

在此之前,易培基向支持南下的行政院院長宋子文發出了密電,請求採取強硬措施控制周肇祥。宋子文隨後指示北平市市長周大文派法國警方秘密逮捕周肇祥。周肇祥在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出土10天后才獲釋。

這樣就消除了易培基的心臟病。

歷史將最終證明易培基的決定是正確的。當國土被佔領時,它是可以恢復的,但一旦文物被破壞或掠奪,它們將永遠不能被修復。

儘管當時大多數人仍然把文物等同於珍貴的古董,但易培基始終意識到這些文物不是古董,而是中華民族的國寶、歷史文化遺產,它們的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事實上,在此之前,易培基曾兩次扮演拯救故宮博物院國寶命運的角色。

因為有些人想賣紫禁城的文物。它不僅是一個人或兩個人,而且有相當大的社會基礎。

第一次是在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故宮後,南京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以故宮文物屬於“逆向生產”為理由,提議廢除故宮博物院,拍賣或搬遷故宮博物院的所有物品。

第二次,在準備南移故宮博物院文物的過程中,北平管委會於1932年8月通過了關於故宮博物院的三項決議,第一項是“提交中央拍賣故宮博物院文物,購買500架飛機”。

易培基兩次終止了對故宮博物院及其文物的破壞。他的堅持最終改變了人們對社會文化遺產的總體認識。

寫在這裡,回憶了一段時間前關於國寶的手稿。一位網友留言說:“他們都是碎銅和瓦礫,沒有必要成為寶藏。”結果不需要反駁。許多粉絲主動提出事實和理由,對網友進行了合理的批評和教育。其中一位粉絲說得很好,他說:“一個不尊重或保護自己歷史、準備摧毀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你有什麼信心?有什麼希望呢?”

這也是易培基試圖向全國解釋的原因。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1933年後,故宮博物院國寶遷址路線圖

在紫禁城國寶開始成批南移後,易培基的個人命運迎來了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1933年1月7日,就在第一批文物南遷兩天後,他被國民政府兩名監察委員提起彈劾,罪名是非法處理故宮金器,並從中舞弊牟利。

再一次,公眾怒氣衝衝。

易培基還驚訝地發現,他一定是在被困之前冒犯了別人。無論如何,國寶的南遷仍在進行中。他的首要任務是在他能繼續主持南遷之前證明自己是清白的。

他向國民黨政府解釋說,成批加工的金製品都是無文物價值的金砂,全部收入用於故宮博物院的日常運營和維護支出。此外,這件事不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是由故宮博物院理事會集體決定的。

這樣的解釋使得彈劾案草草結束。

沒想到幾個月後,南京地方法院以非法和欺詐行為起訴了易培基。

這時,他坐不住了。

當時,在上海的法租界有一萬多箱文物,比較安全。易培基於當年10月辭去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離任後,他以貧民身份提出反訴,並在上海當起寓公,一門心思應付官司。

然而,故宮博物院的攤位必須由人接管。

馬衡是最有聲望的繼承人,但他不能閉口不言,因為他知道,所謂的“搶寶”背後的水特別的深。

在蔣介石的直接調查下,馬衡終於在1934年1月底接任院長。他表示他不參合”盜寶案“。

繼易培基之後,馬衡成為南移紫禁城文物的“守護神”。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馬衡(1881—1955),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我國文博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幕後操縱“搶劫案”的勢力並不打算讓易培基走。

1934年10月,江寧區法院起訴易培基,指控他將珠寶調換給自己使用。他在北平、南京等地的住所被查封,所有財產被沒收。

法院還邀請畫家、書法家黃賓虹鑑定故宮文物的真偽。最後,62箱假冒偽劣商品被密封起來。

法院據此認定,清宮文物中不應存在偽造品,因此”偽易真“一定是故宮博物院的負責人。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易培基有一百張嘴也難以說清。

然而,任何一個對文物知之甚少的人都知道,法院對他進行了無理指控。

在清宮藏品中本就是魚龍混雜,也有不少的贗品和偽作,乾隆經常看著它們,把它們當作真品收集起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易培基盜竊文物。只有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中存在著仿冒的文物,才能斷定易培基是搞的。這個邏輯正確嗎?

馬衡本來說他不想參合所謂的“盜寶案”,但當他看到黃賓虹的鑑定結果和法院判決的依據時,他寫了一篇文章,指出黃賓虹的鑑定很粗糙,沒有權威,法院的判決是一個很大的笑話。

但是水太深了。黑幕總是能吞沒一切合理的懷疑,讓一切不合理的結論公開地佔上風。

1937年9月,江寧區法院再次對易培基提起公訴。易培基在缺席的情況下被審判,他喊冤病逝,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然後上海和南京相繼被日本佔領。在動亂時期,人們的生活就像螞蟻。沒有人更關心一個人的有罪或清白。所以案子結束了。

只有易培基自己關心他自己的羽毛。在他死前,他要求吳稚暉幫助他提交一份意見書,個人被誣事小,但關乎國內外觀聽事大。他希望他的冤案有朝一日能夠昭雪,這樣才能死而瞑目。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國民政府關於易培基案的公函。

這時,在馬衡的領導下,易培基生前一直牽掛著的文物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抗日戰爭期間,這些文物一路向西遷移,藏匿在川貴之後。在這期間,災難多次被摧毀,但最終都沒有危險。--

超過9000箱文物從重慶運往樂山,暫時存放在長江宜賓碼頭。上游樂山和下游瀘縣被敵人轟炸,只有中部的宜賓倖免於難。

長沙湖南大學圖書館在文物搬移後不到四個月就被銷燬了。

不到一個月前,重慶的幾個倉庫被拆除,空房子被炸燬。

這一切都無法解釋。我們只能把它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古物有靈,炸不到,摔不碎”。就連馬衡都說,這樣的奇蹟是國家的福祉。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這些經歷了許多困難,幾乎被摧毀了一百次的文物,被安全地運回了南京。

據有關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毀壞和掠奪了相當多的中國文物,總計達數千萬。相比之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一個奇蹟。

這一奇蹟不可能與每一位支持文物從南到西運動的官員、一路護送的軍隊、負責存放地文物保護和維護的學者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兩位院長易培基和馬衡無關。

當年日軍佔領南京後,朝天宮倉庫中仍有一些文物不能及時運走。這些文物最終被日本軍隊接管,包括康乾時期的西貢、清宮玉牌和內政部的檔案館。

貪婪的侵略者甚至親吻了朝天宮屋頂兩端的建築構件,把它們送回日本。

不難想象,如果故宮博物院不採取向南移動的措施,那麼它們現在大多位於日本的博物館裡。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應該感謝易培基,他是最早敦促文物向南遷移的人。

因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宮中差點被日本佔有的文物

1937年,故宮南遷國寶躲避戰火,途徑川陝公路。

這裡有兩個結尾需要解釋,都是在1948年。

關於易培基“盜寶案”的結案故事。

1948年1月,最高法院發佈《關於易培基案件不予受理的公告》,含蓄地證明了易培基的名譽。

之所以宣佈這一消息,是因為1947年冬天,國民黨退伍軍人張繼去世。

雖然此案至今複雜而混亂,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張吉和妻子崔振華憑藉國家政府高層交往和利用公共權力,對易佩吉等人的個人不滿,故意導演這出鬧劇。義佩吉成了不公正的受害者。

隨著不法分子的死亡,反報復機制得以有效啟動。

另一個結局是紫禁城文物南移的位置。

1948年底,蔣介石將在即將離開大陸之前,用南京南宮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此後,“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成立,主要以這些文物運往臺北。

正如反對故宮博物院文物南移的人們一開始所說,文物一旦離開故宮博物院,很難再回來。

然而,不管這些文物散落多少處,畢竟還是中國的文物。但如果當時他們不南下,這些國寶還會留在中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