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最近有一個媽媽發私信求救說:孩子總是問她:“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穿名牌,而我卻沒有。”這個媽媽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生怕引導不好,給孩子心理造成傷害,滋生孩子攀比或者自卑的心理。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擔憂,很多家長都深有感觸。尤其是最近孩子們都是上網課,經常通過發照片的形式打卡。孩子看到別人家有書房、高檔玩具、泳池和豪車,而自己什麼都沒有,經常會問家長一些奇怪的問題。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如果回答孩子:“為什麼別人有,而我沒有”的問題,不是一句“我們家窮”就可以打發的。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是對每一個家長智慧的考驗。因為你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價值觀。

記得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自己家裡條件還算不錯,有2套房2輛車。但是父母從小就給她灌輸“我們家窮,買不起”的觀念。上幼兒園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有芭比娃娃,她也想要。媽媽說家窮,沒給買。有一次她偷偷玩了小朋友的玩具,卻被小朋友一句“你喜歡,讓你媽媽給你買啊”被深深傷到了。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上了小學以後,很多女生開始買一些雜誌。她也想買,媽媽還是同樣的藉口拒絕了。到了初中,家裡條件已經很好了,完全有能力給孩子一個新書包。媽媽還是用“我們不如別人”為藉口,讓她用著粗麻布的書包、穿著山寨的衣服。

到了高考結束以後,她在填報志願時,放棄了自己喜歡專業,原因只是學費太高了,怕媽媽拒絕。

這個故事,我看後非常心酸。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哭窮教育,讓孩子的視野和心胸變得狹窄。無論做什麼事,都喜歡算計,又擔心被人看穿,形成虛榮又懦弱的性格。

哭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1、自卑

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貧窮意識,孩子就會錯誤的認為那些美好、貴重的東西,自己不該奢望,也不配擁有。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想要而得不到,長期處於痛苦和不安的情緒。孩子慢慢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自卑的心理就會在孩子內心深處紮根,生長。

2、消極

每次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常會說“不用買那麼貴的,便宜的就好”,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便宜就好”的觀念。孩子就會慢慢失去“我想要”的慾望,沒有了學習和生活的動力。時間一長,孩子對於學習和生活都會失去“努力做到更好”的鬥志,變得消極。

3、推卸責任

哭窮教育最大的危害,是放大了孩子心裡的匱乏感。他們一遇到困難,就會找一些主觀理由。當她學習不好的時候會說:“別人家都報輔導班“;當舞蹈和音樂學得不好,孩子會說:”父母基因不好"等等。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心理學家周梵曾說過:“有時候,生活艱難,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骨子裡難以抹去的匱乏感。”一個孩子如果心裡有嚴重的匱乏感,即使有再好的天賦, 也不會把握自己的優勢和幸福。

培養孩子的心中力量,讓匱乏無處藏身

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可能也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慾望。如果不想孩子有匱乏感,那麼喚起孩子內在感受,找到耐心的價值就格外重要。當孩子問你:“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的時候”,父母不妨這樣回答。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1、首先要肯定

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更好的玩具沒有錯,也不丟人。父母也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這樣就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激發孩子的志向。

2、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然後我們要告訴孩子,車子是為了方便,房子是為了遮風避雨。雖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好,但是溫暖和幸福不比他們少。讓孩子明白,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感受,並不重要,重要的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珍貴的。

3、努力才能實現夢想

這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有”,這個“有”可能是潛能也可能是興趣。然後給予正確的指引和鼓勵,給孩子注入奮鬥的力量。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夢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雙手得到。

父母這些“哭窮”行為,增加孩子了匱乏感,長大後難有成就

只有父母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打敗心中“匱乏”的惡魔。一個合格父母不是留給孩子家財萬貫,而是注入一粒力量的種子。當孩子內心充滿力量後:富有的時候,能夠把錢看做工具,不忘精神追求;貧窮和挫折時,可以體會自己的擁有,坦然面對。

你說這樣的孩子,前途怎麼會不光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