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志大才疏的历史人物呢?-徐州房产资讯的回答-悟空问答

缘梦


人物档案

  姓名:韩侂胄

  字:节夫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相州安阳

  出生时间:1152年11月6日

  去世时间:1207年11月24日

  父亲:韩诚

  曾祖父:韩琦

  官职:平章军国事

  爵位:平原郡王

  主要成就:南宋抗战派首领,追封岳飞、开禧北伐

  蔡东藩评韩侂胄,言:“光、宁以前误于和,光、宁以后误于战,要之皆幸臣用事之故耳。韩侂胄之奸佞,不贼桧若。桧主和,侂胄主战,其立意不同,其为私也则同。桧欲劫制庸主,故主和,侂胄欲震动庸主,故主战。苏师旦笔吏进身,程松献妾求宠,以卑鄙龌龊之徒,欲令其运筹帷幄,决胜疆场,能乎否乎?盖不待智者而已知其必败矣。”

  蔡东藩的评价,与后世许多人对韩侂胄的评价差不多。开禧北伐失败后,人们下意识的将罪责安放在主持这次北伐的韩侂胄身上。而韩侂胄的确有做的不好的方面,但是却不足以完全承担开禧北伐失败的全部罪名。

  韩侂胄在北伐之前,做了许多的准备,练兵屯资,的确是想要一举成功的。而在北伐前夕,宋军也的确占有优势。但是因为韩侂胄选将的失败和朝中主和派的干扰,最终使得这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宋史》将韩侂胄列入奸臣传中,实际上就已经将韩侂胄打入谷底。但是小编个人认为,韩侂胄志大才疏,的确不是治世能臣。同时他争权夺利,打压异己,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忠臣。但是开禧北伐的目的还是好的,所以他也不能说是一位奸臣。

  基于《宋史》的评价来看待韩侂胄这个人,本身就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历史人物的评价,就算是史学家也是带有主观想法的。所以我们今人在评价韩侂胄,看待韩侂胄这个人的时候,还是应该多思考,自己判断,下一个自己肯定满意的结论。

  后世在修《宋史》的时候,将韩侂胄与秦桧相并论,列入《奸臣传》中。但是观韩侂胄的政治生涯,与著名的大奸臣秦桧,甚至是说没有进入《奸臣传》的权臣史弥远相比较,都还是算好的。所以他为什么会被列入奸臣传中,许多人表示疑问。

  其实很简单,因为韩侂胄在执掌朝政的时候,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庆元党禁”。他将以朱熹为首的理学思想,打上“伪学”的称号,对理学思想进行全盘否定。不仅禁止理学的发展,还残害了一大批理学思想家。

  不过今天的人们都知道,程朱理学从形成到朱熹这儿大一统,一直到历经宋元明清,都在封建思想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后世的文人,甚至科举考试,都受“理学”主导,所以朱熹才有“朱子”之称。

  史书都是文人修订,而当面对反对自己思想的历史人物的时候,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元脱脱就是理学的一位忠实支持者,在修订《宋史》的时候,自然也就依据前列,将韩侂胄放入《奸臣传》之中了。


徐州房产资讯


本篇所答人物:东晋权臣——庾亮

咸康五年(339年),意图北伐而惨遭失败的东晋征西将军庾亮因忧愤而病倒。病危之际,庾亮问术士戴洋道:“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平,战局对胡人有利却对我不利?”术士虽以一番巧言糊弄过了庾亮,但是庾亮至死也不知道,究竟为何上天“对他如此不公”。


少年庾亮

庾亮,字元规。其姿容美貌,喜好老庄玄学,举止严肃而遵守礼节,当时之人都将庾亮比作曹魏时的名臣夏侯玄、陈群。庾亮早年被琅琊王司马睿征召任职,他的妹妹庾文君嫁给了后来的晋明帝司马绍。以此契机,庾亮也与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

庾亮

庾亮的非凡之处从他出仕开始便充分显露出来——东晋建立前他便追随司马睿数次出征;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将他拜为中书郎,在东宫侍讲,深受赞许;加上他多次受赏时礼让推辞,深受晋室皇族青睐。

东晋初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扶植司马睿登基。当时王导、王敦兄弟联合南北士族,才得以稳定当时东晋局势。但是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使司马睿不满,于是他起用非士族的刘隗、刁协等人,引起了士族的普遍不满。

面对这样的局势,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得到了士族们普遍响应;但当王敦除掉刘隗、刁协等人之后,终于暴露了自己想要谋逆帝位的野心。但这个时候,不仅是昔日支持他的士族们,就连他的堂弟王导也表示反对。

当时王敦忌恨庾亮,庾亮便托病离职躲避王敦。不过,士族们面对王敦两次军事行为截然不同的态度,庾亮历历在目。他终于明白——这个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士族们只会站在维护其平衡的人的立场上。

王敦第二次起兵,引来东晋全国反对,庾亮此时再也无所顾忌,重新出任为左卫将军,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并因此建功获封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但是,这些他都不要……

平叛奖励,庾亮仅要了护军将军一职——因为他此时大悟,对于他这个出身并不显贵的人物,丢掉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不仅没有害处,反而可以为自己换来名声。

要想在东晋朝廷这个恶臭的圈子里压士族们一头,只能依靠权力。


初掌大权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逝。司马绍遗诏王导、庾亮等共同辅政。及晋成帝司马衍上位后,早年庾亮打好的基础终于显现出了优势——当时临朝称制的太后,明帝司马绍的皇后,正是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凭借着外戚身份上的优势、多年来自己积攒下来的名声以及良好的公共形象,再加上自己与先皇“铁哥们”的关系,庾亮一时权倾朝野,连历任两朝的“仲父”王导都要被他压一头。

权力既在手中,庾亮便要开始他的作为了。

庾亮

《晋书·庾亮传》载:“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王导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新大晋江山,要尽量拉拢门阀士族,所以门阀士族犯法往往王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东晋早期政治圈关系相当和睦。而庾亮上台,只看到门阀士族违法乱纪,却看不到王导当年的用心之良苦。他一有权了便要严法治理士族,而早已放荡成性的士族们哪里忍得了这一套?于是纷纷对庾亮不满,由此庾亮成功地在自以为正确的道路上迈开了错误的一步——得罪了他最不应该得罪的集团,东晋门阀士族。

早在晋明帝去世前,庾亮便开始怀疑南顿王司马宗和西阳王司马羕要谋反。出于拱卫皇室和防患内乱的“好心”,庾亮杀司马宗免职司马羕。而这个名声当时已经在开始败坏的庾亮,还美滋滋地以为自己干了好事,不料天下人都认为——庾亮在铲除宗室……

苏峻之乱

可庾亮作死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凭借着手中的大权,他依旧可以在东晋朝廷呼风唤雨。因其本就真心忠于皇室,且并未做出真正损害门阀政治平衡的事情,当时士族对他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司马宗党羽中有一人名为卞阐,为躲避庾亮追杀而投奔当时的流民帅苏峻。苏峻在王敦之乱中立过大功,东晋朝廷令他率军镇守江北。但苏峻私下招收亡命之徒,暗中培养部队,对朝廷有不轨之心。

满朝文武无人不知苏峻野心,庾亮当然也知道。然而庾亮再一次作死——他完全不听王导、卞壶等人的建议,执意征召苏峻回京。在苏峻回京已成定局时,手下本还向他进言,可以在苏峻未到时截断通道,一战决胜负……但庾亮毫不在意,通通不予以采纳。

他将为这一系列愚蠢的决定付出昂贵的代价


苏峻之乱

结果可想而知,苏峻率军回京,发动叛乱。庾亮派军队抵抗,但是晋室中央孱弱的军队完全不是苏峻手下规模庞大的“亡命徒”部队的对手。眼看苏峻一步一步逼近京城,庾亮始终固执己见,错失无数作战良机。苏峻军攻至京城宣阳门外,庾亮携兄弟三人一同乘小舟逃走,京城失陷。

庾亮南逃打算投奔他的好兄弟温峤,温峤这时却故作态势要推庾亮为都统。

“咱能不开玩笑了不?”庾亮苦笑道,回绝了温峤。看到庾亮放下了架子,两人才一同前去求助荆州刺史陶侃,并推陶侃为平叛联军盟主。当时人都忌恨庾亮,都议论说“陶侃会杀了庾亮”,庾亮只能放下架子去见陶侃,还“情真意切”地引咎自责。这一番表演成功骗过陶侃,甚至还得到了陶侃“来历不明”的欣赏。

陶侃

在陶侃主持下,平叛联军浩浩荡荡地向苏峻发起了进攻。到石头城时,庾亮遣人攻击苏峻部下张曜,结果反被其打败。此时的庾亮已经输不起任何东西了,所以他故技重施——将符节交给陶侃谢罪。不出他所料,真性情的陶侃完全没有责怪他,反而给庾亮第二次机会。庾亮也很是珍惜这次机会,他率两千人坚守白石垒配合陶侃。当时来攻的叛军多达万余人,士兵都非常惶恐。唯独庾亮临危不乱,激励全军拼死作战,最终击退了叛军。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最终被平定。庾亮这时见到皇帝,泪如雨下,立刻跪拜谢罪请求免职(注意了可不是说罪该万死的话)。皇帝能拿这个舅舅咋办?只能劝慰他:“这是国难,不是舅舅你的责任。”庾亮一再请求辞职,皇帝没有答应,他便赌气出走,弄得皇帝哭笑不得,只能让有关部门去拦截他。庾亮闹腾一番后,还是接受任命,出镇芜湖。

对,这次不再庾亮在中央任职,他要出镇,到外边去。为什么要到外边去?其很大原因便是——他要效仿王敦、祖逖,离开这个肮脏的门阀政治圈,靠自己的手打拼出一番事业。东晋肮脏的政治圈,让他难以忍受而无可奈何——他之前身在其中,既不能真正有所左右,而凭他这副清高的态势又无法做到对眼前的污泥视而不见。既然这个从立国开始便腐朽不堪的国家无法从内部改变,那么我庾亮,就想法子从外部改变吧!

可不管从哪里改变,都得先有实力啊。


晚年庾亮

时间已是咸和九年(334年),昔日庾亮最害怕而对他最有恩的陶侃逝世,庾亮由此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在苏峻之乱后,庾亮“自我流放”于庙堂之外。这几年里他还是干了很多事,主要功绩是配合陶侃平定郭默之乱,没错,不管是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还是这次的郭默之乱,要想描述庾亮的功绩,必须得加“配合某某”。

庾亮终归是重新攀登上了大位,但一攀爬回来他又开始动坏点子——以过去王导对士族、将领违法乱纪的行为不管不顾要求废除王导。这无疑于是在找死,还没等王导自己说话,太尉郗鉴就先给庾亮骂了一通。神奇的是,这次庾亮居然就此作罢,没有再继续下去。

庾亮北伐失败

可庾亮这个人,立功心切过重。他出镇在外多年,军功却没见多少。咸康五年(339年),后赵明帝石勒病死,庾亮便又给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他要趁乱北伐,收复中原!说干就干,他立刻让辅国将军毛宝与西阳太守樊峻率兵一万驻守邾城。在他动员部队北伐的同时,还派遣部队攻击偏居巴蜀的成汉,这一战竟取得胜利。

可是对成汉的攻击刚刚取得初步胜利,庾亮便放狠话:“成汉不足为惧,所以让我率王师北上!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吧!”可门阀士族们压根不吃庾亮那一套,太尉郗鉴和太常蔡谟直接跳出来放话:“你庾亮不可能赢得了后赵!”

结果庾亮面对晋朝中央这一批黑恶势力,最终还是低下了头,暂且搁置了北伐的计划。然而后赵局势被石虎迅速稳定,大军南下攻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却偏要认为邾城易守难攻,没有及时支援。结果邾城失守,庾亮心中的北伐大业蓝图,彻底粉碎。他再度辞职,不久后终于病逝。


总评

庾亮此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背叛过司马睿、司马绍当年对他的信任与期盼。他杀司马宗,要的是防止内乱;他严法治国,要的是阻止士家大族的胡作非为;他征召苏峻,要的是保国平安;他发起北伐,要的是大晋能真的光复旧都……他这个人,为大晋“效力”这么多年几无成果,被后世嘲讽为“废物”,究竟因为啥呢?

情商过低。当年王敦东至建康,庾亮不知死活地问王敦:“听说你有四友?到底哪一个最出众?”王敦不答,庾亮却一直追问。旁人都听出来王敦的意思是自己最出众,然而庾亮始终没有停止追问,直到旁人踩他才反应过来。不仅仅是在这个典故中,庾亮为了实现“净化官场”、“以法治国”这些自以为政治正确而高大上的抱负,不惜得罪了东晋幕后最大的“黑社会势力”——门阀,以至于后来自己逐渐被孤立出去,屡战屡败。

庾亮执政时的东晋局势

固执己见。在上文的故事中,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庾亮为了达到某目的,一味地坚持自己构思的策略,从来不接纳他人建议。苏峻之乱的发生与恶化,和庾亮的固执己见脱不了干系。某哲学家说:从思想境界上看,人有三种——没有思想的人,自以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人。庾亮毫无疑问当属其第二种。

说到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庾亮这个人实在过于无能。

这正是最关键的原因。


志大才疏的人,改变不了世道

咸和四年二月某日,苏峻之乱刚刚被平定。

带着满身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庾亮向东出走,想要就此逃遁于山林之间。

出走只是手段,重新回去,重头开始,实现他未然的抱负,才是目的。

走到某处高地,风景恰好不错,刚好能同时尽览这不止的长江,这江南独有的田园风光,还有他假意要辞去追寻的秀丽山川,以及……晋成帝遣来拦截他的部队。

他选择忽视。

或许有那么一瞬间,他真的就想从此在士族们冷漠的目光中彻底消失,遁形于这山水之中。

但他朝东望去。

依依东望,望的,是他毕其一生的抱负。


我是星衍史谈,如果您喜欢这篇回答,不妨点个赞同、收藏和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星衍史谈


历史上志大才疏的人有很多。

一、首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少即熟读兵书,夸夸其谈,世人以其为能,其母非之,时公元前262年秦赵战于赵国长平,赵王以赵括取代善于防守的廉颇,迎战白起所帅之秦军,赵军惨败,致使40多万赵军被坑杀,从此赵国一撅不振!

二、失街亭的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之大将,师从诸葛亮,自告奋勇守街亭,王平副之,不尊诸葛亮让其当道扎营之号令,亦不听王平之劝阻,避开大道不守,移兵山上,意图居高临下,后被魏兵围困于山上,被切断水源而败,使诸葛亮之北伐断送。

三、吴越争霸之夫差,春秋吴越争霸,初吴战胜越国,俘越王勾践,夫差不听伍子胥谏言杀了勾践,只囚之侮之,勾践忍辱偷生,三年为奴,终获自由,被夫差放归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施美人计,以西施、郑旦娱误夫差,且派兵助吴北上争霸,但暗送吴煮熟的种子,致次年粮灾,并借机派兵吞吴!

四、三国之何进、袁朮、袁绍,何进为大将军,不听忠言,为十常侍所杀,前召董卓进京勤王,东汉遂乱!袁术以得玉玺为天命,称帝后被各诸候击灭。袁绍兵力雄厚,却志大才疏,忧柔寡断,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大好局势拱手让人!

五、当然志大才疏者仍有很多,如烽火戏诸侯之周幽王,隋朝宇文化及,瓦岗军之李密,水泊梁山之王伦……不一而足,诚为世人之教训,如镜可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