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漯河小史哥


宋朝皇宫有一间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后,在太监的带领下,都要来到密室里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么。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发现这里的秘密。

原来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对皇帝约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孙;②不杀士大夫;③永不加赋税。这可以说是赵宋王朝的三大立国之本。

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遗训,对百姓真的很"仁”,不但照心这么看,甚至连清朝自命不凡的“十全老人”乾隆都这么看。

宋仁宗到底对百姓有多仁?

请看以下几个小事例,便可窥得全貌。

对饥民宽厚。

饥荒年间,出现饥民动乱,仁宗下旨:"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意思是饥民抢米值得同情,盗贼伤人让人痛心。他们无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吃的。把判处死刑的统统赦免。并济以食物。

没有文字狱,人们敢说真话。

词人柳永,科举时放浪形骸,填词玩世不恭。被仁宗知道了,说你不适合做官,还是回去填词去吧。柳永到处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浪迹歌坊伎馆。

四川一书生写诗大放厥词:“把断剑门烧剑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被官府知道了,判定为反诗。上报仁宗,仁宗看了,这那是反诗,分明是想当官却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私愤。不如干脆让他做官,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的很好。于是就让他当司户参军。

文化、科技繁荣。

因为没有文字狱这个精神枷锁,于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了仁宗朝。四大发明有三个(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也是出在仁宗朝。可以说仁宗时期的文化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亦不为过。

经济空前繁荣。

在仁宗朝,第一次出现了“交子”。所谓交子就类似于今天的纸币,也类似于存单,可以代替金属货币用于交流。百姓人人有饭吃。

宋仁宗一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人文环境宽松,百姓安居乐业。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所以,仁宗去世,举国同哀,原因就在这里。


天中照心


宋仁宗赵祯,自13岁即帝位,在位41年,以宽仁治天下,是历史上第一位庙号“仁宗”的帝王。在位这么就,还能得到“仁”的称号,他的“仁”自然不会是假的。

根据《宋史》所载,宋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天生的非常仁慈。

宋仁宗的“仁”,有很多表现。

对于天下,宋仁宗心系黎民百姓。每逢水旱等等自然灾害,仁宗都会亲自祝祷,为民祈福,并予以赈济。同时,仁宗又轻刑法,经常将囚犯罪降一等,而轻者直接开释,很多冤狱也得以昭雪。

对于士人,宋仁宗时期鲜有文字狱发生。仁宗非常痛恨罗织罪名,陷害他人的行为,所以,他曾下旨,凡是因为误判使人获罪的官员,终身不再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别有用心之人,借用摘取个别字句陷害他人的文字狱的发生。同时,也让仁宗时期,文化一度繁荣到了一个高峰,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就生活在仁宗时期。

据说,苏辙当时参加进士考试,考卷中直言,说他听说赵祯宫中有美女数千,终日歌舞饮宴,纸醉金迷,不关心天下百姓。这要是在明清时期,恐怕早就被夷三族了。可是,赵祯知道后,不但不罚,反而夸赞苏辙敢于直言,特点了苏辙进士。

而在科举中得罪了宋真宗,“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也是在宋仁宗赵祯的开恩之下,终得以入仕为官。仁宗此举把柳永给感动的,发自内心的填词歌颂仁宗。

从苏辙、柳永的事情,已足见仁宗之仁。

整个宋朝相对而言,对于士人都非常宽容,所以,即使有文字狱发生,通常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惨烈,多数是贬官、外放、发配了事,很少杀戮。

对于官吏、后宫,宋仁宗也较为宽容。仁宗时期,朝堂、宫廷斗争时有发生,多数都是贬官,罢黜。比如著名的坤宁宫事变,四名醉酒的侍卫竟然深夜在宫内闹事,大肆杀戮,差点伤了仁宗。最后,也不过是以击毙了四名闹事的侍卫,将侍卫头领,以及相关责任人贬官外放了事。

《宋史》中,更是记载了宋仁宗对于宫中奴仆的体恤。说是有一天夜里,仁宗饥饿,“思膳烧羊”,想吃羊肉。但是,仁宗怕由此形成惯例,导致御厨夜夜宰杀羔羊备着,所以,宁愿挨饿,也不让身边的人去传膳。

而在野史稗记中,记录宋仁宗的此类事件更是非常多。比如怕跟随的仆从被罚,忍渴不言;拒绝吃官员献上的每枚价值千钱的蛤蜊;吃饭时,吃到了沙子,还不忘叮嘱身旁的宫女,不得说出去。

宋仁宗的“仁”,正如《宋史》中所言,是出于天性,并非装出来的,是真的“仁”,这是毋庸怀疑的。

只是,有时候,仅仅是妇人之仁,却不一定有利于天下百姓。

宋仁宗治下的百姓

从宋仁宗自身而言,肯定是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幸福安康的。仁宗因此才会在灾荒之时,为百姓祈福,减少受灾地区的赋税,给与钱粮赈济。又降低刑罚,督促官员,公正审理各类案件。

但是,宋仁宗并没能解决宋朝立国以来的积弊,而这些积弊才是真正能够时时刻刻影响百姓生活的根源。

宋朝实行抑武扬文的政策,在官职设置上,又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只有被差遣的官员,才具有实权,才是真正做事的官员。宋朝不但被差遣的官员非常多,还有大批闲散的官员。这就引发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冗官。再加上宋朝的俸禄很高,所以,宋朝廷等于花了很大一笔钱,却白白养了一大批无所事事的官员。

另外还有冗兵问题,宋朝养了数十万拱卫中央的禁军,却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整个宋朝,中央禁军,加上边军,有上百万之巨,每年消耗掉了宋朝近七成的财政收入。

而宋仁宗虽然个人节俭,却有个无法戒掉的“坏习惯”,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繁多,花销巨大。仁宗不吃羔羊、蛤蜊,节省下来的那一点点钱粮、对于祭祀庆典而言,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宋仁宗虽然自己不喜欢修建居住、游乐用的宫殿、别苑,可是他非常喜欢修建佛寺宫观。而且,仁宗还很慷慨,动不动就给官吏、奴仆各类赏赐。这些开支加起来,相比仁宗省下来的那点钱,巨大多了。

宋仁宗要花掉这么多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难道是从贵族、官吏、士大夫哪里收取?肯定不是。这些钱自然大多数要出自普通百姓那里,宋朝的赋税是很高的。

再加上宋仁宗时期的土地兼并严重,甚至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地步。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实是非常凄惨的。仁宗朝总人口的增加,并不代表百姓生活变好。

原本1000钱给2个人用,1人有500钱。可是现在,虽然有1200钱,总收入增加了200钱,却要分给3个人用,每人只有400钱而已。多出来的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并没有被他们留下,而是被剥削走了。这也是宋朝国家财富很多,但是,农民起义却非常多的原因之一。

这些从百姓手中剥削走的财富,都流入了贵族、官吏,以及富商巨贾的腰包之中。皇帝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而百姓的日子也是愈加的困苦。这也是范仲淹、王安石先后要进行变法的原因。只可惜,每次变法,都不成功。可见,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势力之庞大强盛。

宋仁宗之仁,主要受益者是贵族、官吏、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阶层。仁宗想对百姓好,但实际上却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能不说,宋仁宗因为能力所限,好心办了坏事。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奕天读历史


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首先可以确切的告诉你,宋仁宗真的很“仁”,纵贯中国主线历史,得过“仁”这个庙号的皇帝寥寥无几,比如说明仁宗、元仁宗,而宋仁宗是历史上评为最“仁”的一位皇帝。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他不仅对官员好,对宫女妃嫔好,甚至对敌人都不错。“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将“仁”这一思想诠释的“淋漓尽致”。

第一,对待官员的仁。

宋仁宗时期,官员直言而谏,他也不会生气,如果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会欣然改正。朝堂上被包拯喷了满脸唾沫,照样是强撑着不生气,甚至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在他手下为官,不但不用提心吊胆,官做到富弼那种级别的,都是“工资基本不动”,领福利到手软。普通的文官,也是混满三年日子就升官,开开心心升职加薪,如何不是好时代?再比如,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仁宗理论,最终仁宗气呼呼的说不过几人,只好自己干生气,张饶佐也没当成节度使。

第二,宋仁宗对侍从的仁。

据说有一天宋仁宗被饿醒了,想吃羊肉羹,却想到这会让宫人养成夜夜宰羊以备用的不良习惯,他不忍心劳烦别人,也不忍心这个不良习惯形成后形成铺张浪费和残害生灵的现象,只好忍饥挨饿,熬过了一晚。类似的还有仁宗口渴时,看到周边侍从都没有带水,就忍住口渴而不发问,是因为他怕侍从会受到责罚。再有就是吃饭吃到沙子,牙齿一阵疼痛,却当心下人受到处罚而不再追究。

第三,对待百姓的仁。

北宋的田赋,承袭自唐代两税法,理论上说比唐代还低。到仁宗庆历初年,仁宗觉得百姓还是比较穷困潦倒,遂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进行社会改革,为了百姓富足、安居乐业也是操碎了心。

第四,对待敌人的仁。

别的不说,单单宋仁宗死后死后,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虏主”也握住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个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好吧,我承认我夸不下去了,这赞歌我是唱不动了,我觉得宋仁宗充其量只是一个老好人罢了,作为一个君主,我觉得是不合格的。

首先说下对待官员,就是因为太过宽宥,导致官僚机构繁冗。官员人多了,工资福利还好,那这些钱从哪出了?当然是从百姓身上出了。所谓两宋文化史上最拿得出手的英才,几乎全云集在仁宗年间,天天吟风弄月,日日安安心心享受有钱有闲的官场生活,还不用担心皇帝陛下哪天不开心了将自己脑袋砍掉,能不好吗。

其次来看看百姓的生活。北宋百姓附加税极多,基本是隔些年就要加,以宋仁宗年间名臣韩琦的统计说,当时北宋农民要交的附加税“杂钱”,有牛皮、农具、盐、鞋等十多种名目,五代时的“身丁钱”等苛政,也被北宋“完美继承”下来。连精于算计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都说,北宋农民要交的苛捐杂税,简直是“名目繁琐”。然而比田赋更坑的,还有北宋的劳役。北宋的劳役十分繁重,而且由于北宋劳役制度繁琐,可钻的空子也就多。有钱人往往能巧立名目,把本该负担的劳役,统统甩锅给苦老百姓。家里稍有点钱的普通百姓,往往被强制充任“衙前”,负担相关差役,而且最忙的劳役,通常都是农忙时节,服一次役就倾家荡产。所以,为了逃避劳役,宋仁宗年间的农民们,也是“智如泉涌”。有的“孀母改嫁”,有的“亲族分居”,甚至不敢“多种一桑”“多置一牛”。当现实变得如此模样,百姓为了躲避,只能不得已沦为盗贼,你以为所谓的落草为寇只是北宋末年才出现的吗?错,仁宗时已经天下盗贼横行了,所谓的禁军120多万官兵,也只是甲兵不修、精锐早丧的废物兵罢了。

至于敌国夸赞仁宗,要是年年岁币送个不停,能不觉得仁吗?

所以,我觉得宋仁宗是个好人,但是他在的位置是皇帝这一职业,一味的仁慈,未能使国家富强、军事鼎盛、百姓富足、威压四方,这样的“仁”,我觉得不要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