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貪權竊柄,賣官鬻爵。”這是大家在看古代官員罪狀的時候,看的最多的一句評價。遙想當年,朱重八針對手底下官員的時候,經常性的用這句話來斥責百官。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斥責得很痛快,但是官員的野心卻一直無法被打消。至少在明清時期,有人為了做官而瘋狂,有人當了官以後就貪汙,這是一種無法被遏制的衝動。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特別是在清王朝中後期,“賣官鬻爵”現象已經達到了一個瘋狂的狀態,就連最高統治者都明碼標價的販賣官職。這種尷尬的行為成為了國家的常態,實在是讓人很失望。

不過,對此也有一些人很好奇,把國家的權力拿出來賣,那麼清政府能夠給出的最大官職是什麼官呢?一般百姓又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一、古代的賣官鬻爵

其實就整個《二十四史》來看,歷朝歷代賣官鬻爵的現象史不絕書,而且不僅僅墮落的君主這麼做過,那些優秀的君主也曾經不排斥。

例如在《史記》中就有明確記載,大名鼎鼎的漢武大帝為了籌集國家資金,也曾經大規模的賣官鬻爵。

而在清王朝最為著名的兩位君主,康熙與乾隆兩位帝王也曾經賣官鬻爵,他們的行為似乎根本不把賣官當成一種恥辱的事情。

至於說後來的慈禧太后,那更加是出格,當年這位老佛爺毫不客氣的把官職明碼標價,並且還以最喜慶的方式鼓勵大家競價。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相信如果大家看到這一現象,內心肯定會非常的憤怒,把國家的公器居然當成錢財來販賣,這樣的國家哪能不滅亡?

但其實漢武大帝這些君主賣官鬻爵,並沒有把國家搞得崩潰,而康熙大帝等人也沒有把整個國家秩序弄得混亂,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就史書記載來看,像漢武大帝等一些人賣官鬻爵,其行為是經過很深考慮的。他們販賣的官職,大部分都是一些榮譽職位,這些職位永遠不可能威脅到朝廷的根本制度,而且這些職位也沒有實權。

當年漢武帝與桑弘羊兩人配合,通過出賣官職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不僅積累的軍餉去攻打北方匈奴,而且還大量的獎勵,霍去病與衛青等一些軍隊的凱旋。

所以對於這些強悍的君主來說,販賣國家職位他們都有一個防火牆,既不讓這些民間販賣的官員禍亂朝政,又不會使得中央官制崩盤。

但可惜的是,在清王朝後期的這些統治者,根本沒有掌握到其中的底線,結果使得官員的販賣現象變成了一種亂象。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二、清朝買官賣官的恥辱

在清王朝時期,特別是在慈禧老佛爺時期,曾經不止一次大規模的販賣官職。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海防捐事件,當年李鴻章組建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每年所需費的基本開銷為60萬,而想要有所發展,則需要300萬。

但當時慈禧太后需要修清漪園工程,所以國家無法提供李鴻章的軍事開銷,而且慈禧太后本人也欠缺將近700萬的額度。

因此,在慈禧太后的暗示之下,李鴻章展開了海防捐,並且展開了最為規模巨大的捐官行動。

在《走向共和》中,專門有一段講的這個現象。李鴻章讓手底下的人,大張旗鼓,甚至還請了財神在巡撫衙門面前叫喜慶,跑過來買官的人更是多的數不過來。

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來看,李鴻章還是有一定的把控能力的,他販賣的官職最高為四品道臺。也就是說,一個富人能夠得到的朝廷非正常官職最高的是4品官。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而且,這個道臺是一個模稜兩可的職位,有的時候有實權,有的時候沒有實權,關鍵看他的上司給不給權力。

當時四品道臺的要價是1.6萬白銀,這個價格數量可不小,也的確是,一方面積累的錢財,一方面也設置了門檻。

就當時的購買力來說,三個銅板就可以買一個燒餅,而一個成年男性基本上是三個燒餅一頓飯,一兩白銀可以兌換1200個銅板。

所以說,1.6萬白銀可以說是一筆鉅款,中下階層的百姓根本沒有任何可能可以購買這個官職。

因此,真正能夠得到道臺官職的都是那些暴發戶,他們通過捐錢,然後得到他們想要的權威。

但就當時的結果來說,清政府的賣官現象最終超出了約束,甚至形成了一種氾濫的現象。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三、可悲的影響

當時清朝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商人崛起現象,所以有不少的商人,獲得了一定的資金,並且通過這一渠道開始官商勾結,甚至自己轉商為官。雖然一個區道臺並不是實權,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手頭的生意與上面的官員進行勾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如果看過《太極》這部電影就知道,一個道臺可以通過給上司5萬兩白銀就能獲得調兵的權利,這樣的權力帶來的好處到底有多大,根本無人敢想象。

所以從一方面來說,清朝的官制,甚至是軍隊管理體制,都已經開始慢慢的腐化,越來越多的人在侵蝕著清朝的官僚體制。

而且更加讓人揪心的是,當時所有人把買官賣官當成了一個做生意的行為。

《走向共和》中就有一段很精彩的場景,那些買官的人花1.6萬白銀當成了一種投資,然後再當上官員以後,瘋狂的盤剝百姓,然後在自己任期滿了以後,撈得10倍的利益退休。

然後這些官員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老百姓卻是被逼上了絕路,他們拍拍屁股走人了,清王朝的危機更深了。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既然導致了這麼嚴重的現象,那麼清朝政府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清王朝當時陷入到了一個巨大的恐慌之中,首先就是戰爭賠款嚴重的約束著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基本上每年財政收入都為赤字。

其次是當時國家的主要稅收收入掌握在赫哲的手中,而海關稅又被抵押給了外國人,因此清政府沒有其他的收入。

再加上清王朝還需要修清漪園工程,另外還需要支持北洋海軍。除此以外,各路王爺大臣都需要鉅額的貪汙。

因此,這麼做的後果就是一方面國家沒有收入,另一方面國家開銷又很大,那麼沒辦法就只能賣官鬻爵來獲得足夠的收入來維持這個腐朽的體制。

雖然慈禧老佛爺等人也知道這麼做的後果,但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飲鴆止渴,只能活一陣算一陣。

在清朝時期有買官賣官制度,那麼一般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結語

所以說回顧當年的清王朝,我們不能夠只是單純的去譴責它,而應該看到清王朝背後的某些教訓。就賣官鬻爵這個現象來說,在封建王朝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只不過是君主斂財的一個手段。但是清王朝面臨這麼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它已經失去了一個國家的主權,財政無法自主著才會在自我摧殘之中越走越尷尬。

所以說對於一個真正的國家來說,一時的錯誤或者政治上的失誤都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就是要掌握住國家的平衡和主權。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清王朝多次改革最終失敗的真實原因,沒有主權,無法掌握國家平臺,不管有多好的妙招,也最終只能走向崩潰。

因為國家的命根被掐住了,再好的改革也只是盤剝百姓。國家再怎麼危險也不能動搖官僚體制,因為官僚體制崩壞的,那麼國家的脊樑就斷了那麼百姓與中央的聯繫也就會陷入到惡化之中。當年的清政府真的留給後人太多的教訓,後人應該好好借鑑,千萬不要再踩雷區。

參考資料:

王樹增《1901》

《一個帝國的背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