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如何评价宋仁宗的一生?

围炉观史


宋仁宗是皇帝,只会做皇帝,证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不像宋徽宗,书画功夫一流,可惜皇帝的本业做不好。明朝两个奇葩,一个是嘉靖帝,痴迷道术,几十年不上朝,另一个天启皇帝明熹宗,爱做木匠活,不问朝政,把朝政交给大太监魏忠贤,导致明朝继续滑向灭亡的深渊。这些人如果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必然是一代宗师,可惜!





莫言19750715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任皇帝,也是民间传奇“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北宋在他的治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行无妄为之德而天下大化,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

宋仁宗创立的时代

北宋是一个文人主导政治的社会,这个社会是有一个逐步确立的阶段的。宋仁宗时,文人政治已臻古代之化境,文人成为政治主角,这一切在宋仁宗时期达到了顶点,为北宋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北宋自太祖赵匡胤时开始,将“以文制武”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但是打造一个盛世,仅仅靠文人是不够的,还要一个与文人完美合作的统治者。正是在仁宗时期,文人政治发展到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 。文人政治体制得以建立,台谏制度 、考试制度得到改革与完善,范仲 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包拯等一大名臣成为时代舞台上的主角,司马光 、王安石 、苏轼 、苏辙也在仁宗朝崭露头角。

宋仁宗是个有着极强角色意识的君主。在仁宗四十二年的统治生涯中,很少看到他滥用君权,而是表现出对文人集团极大的尊重。范祖禹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功圣德不可得而名言同,所可见者,其事有五:畏天 、爱民、奉宗庙 、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 所以为仁也。”

仁宗宽厚仁慈,在位四十二年,没有出现过执政方面大的失误 ,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各项政治制度进一步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奇才,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宋代文化。

亲政初期的宋仁宗,便力图扮演一个仁君角色。许多在真宗时期因政治问题被贬斥的大臣很快都得到起复。仁宗曾说 :“春夏久雨,朕日蔬食,夙夜祷于上帝。倘霖淫未止,当去食啜水,冀移灾朕躬 。然不欲使外闻之, 嫌其近名耳。”自律意识使宋仁宗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体系中应该担当的责任,他力图扮演的是一个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合作者角色, 一个使“众星拱之”的和谐文人政治缔造者角色。

宋仁宗创造的和谐文人社会

宋仁宗的角色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行政风格和政治素质 。宋仁宗虚心纳谏、鼓励文人参政 ,即使是持不同政见者也能得到起用。他用这些举动向文人们树立了一个政治风向标,从政治制度上保障了士人表达反对意见的权利。

仁宗手下的大臣王拱臣遇事敢言、不避权贵,得到仁宗的赞许;王素、余靖 、欧阳修、蔡襄等人都是因“言事不避”而被重用。仁宗虚心纳谏,使不少大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仁宗朝三权相互制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尊重集体决策,都体现了仁宗的高明。

嘉祐六年,苏辙在策论中攻击朝政,写下“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 ”这样的谏言,连司马光和蔡襄都大为恼怒。但是仁宗却说:“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不但不治苏辙的罪,反而对苏辙另眼相看。这说明宋仁宗的胸怀宽广,即使是对不实的反对意见,也能以统治者的大胸怀涵容之 。

仁宗一朝确实有过“党争”,但和谐是主流。不少文臣们都表现出专制社会难得的行政理性, 坚持“和而不同”的君子风格,共同构筑了和 谐的古代文人社会。

宋仁宗轶事

说几个宋仁宗的小故事吧,这样有利于大家对他的理解。

宋仁宗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他在御苑散步,身边的人发现他频频回头张望,却又什么也不说。 回宫后,宋仁宗便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而忍渴这么久?”仁宗边喝水边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倘若一问,侍吏必受责罚,故忍渴而归”

有一次宋仁宗在用餐时,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他赶紧吐出来,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有一天早起后,宋仁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昨夜阅奏折很晚,后来感觉饥饿,特别想吃烧羊。”侍臣问:“何不安排人去做?”仁宗说:“每次只要听到宫内有什么需要,坊间便以为这成了定规,纷纷制作送来。 我担心要了烧羊后,百姓会夜夜宰羊,长此以往,必然暴殄天物,我怎能因不忍一 时之饥而开启无穷杀戮呢?”

至和二年,宋仁宗升青州知州张昪为侍读学士、御史中丞,负责纠察百官。张昪上任后,不断上书批评中书省和枢密院,宋仁宗问张昪:“你出身孤寒,为何不断上章批评朝廷重臣?”张昪反问道:“我自布衣而至近侍之臣,曳朱腰金,妻子满堂。 怎么能谓之孤寒呢?像陛下您才是真正孤寒呢。陛下虽贵为天子,但内无贤相,外无名将,持禄养望者多,赤心谋国者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孤寒。”宋仁宗听后,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对张昪更加器重。

宋仁宗非常痛恨“深文周纳”的文字狱。 有一次,一个举子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诗中有“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之句,意思是只要守住剑门关,用火烧掉入川必经栈道,西川就能割据一方。这是赤裸裸的鼓动成都知府与宋朝分庭抗礼,是一首反诗。

成都知府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把这名举子押送至京让宋仁宗治罪。宋仁宗哈哈一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 可安排他去偏远小郡,出任司户参军一职。”写反诗的不但没受到惩罚,反而在皇帝那儿谋得了官职,可见当时 言论的宽松和自由。

当然,宋仁宗也不是完人,他身上也有专制统治者的弊病。但总体来说,宋仁宗做到了苏轼据说的“搜揽天下豪杰,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

我们应该记住,就在九百多年前,宋仁宗的金殿上,站着的都是范仲淹、韩琦、包拯、王安石、孙复、、周敦颐、程颐、梅尧臣、苏舜钦 、欧阳修、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大影响的人物,也应该记住这一时期进行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出现了高产 水稻品种。。。。。这都是仁宗一朝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正是封建社会一个高明的帝王驭下之术和治国之道。


笑语千年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的男主人公就是宋朝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

赵祯(1010~1063),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生母为李宸妃,嫡母是刘娥刘皇后。

刘娥是历史上强势的皇太后,史书说她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意思是说刘娥有吕后、武则天的才能,却没有像吕后、武则天那样胡作非为干坏事。

事实确也如此,宋仁宗赵祯不是刘娥的亲生子,但对待赵祯却如己出,在外人眼里还真看不出破绽。

原来刘娥虽贵为皇后,却一直无子。

后来宋真宗和李宸妃生下一子,取名叫赵受益。宋真宗瞒过众人,和刘娥商议,对外宣称赵受益是皇后所生,在8岁时立其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想必大家都看过《狸猫换太子》这出戏吧?戏中的太子说的就是赵祯,不过这出戏和历史严重不符,戏里表现的皇后是一个阴狠毒辣的女人。

后来包公主持正义,“打龙袍”以示惩罚皇上,赵祯这才和亲生母亲相认。(这出包公戏出自三侠五义)

真实历史刘皇后却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宋真宗去世后,12岁的赵祯继位,刘娥就像吕后、武则天那样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小皇帝。

十年后,刘娥去世,赵祯这才亲政。

说实话,刘娥垂帘听政期间,治理的国家相当不错。

23岁的赵祯亲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如果自己做不出政绩,就会被众人耻笑,毕竟刘皇后这个标杆竖在了面前。

纵观赵祯一生,13岁继位,54岁驾崩,当政42年,他是宋朝当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其政绩主要体现在一个“仁”字上,这也是为什么他死后庙号“仁宗”的原因。

如此一来,赵祯给人的印象是不够敬业和铁腕,因此有人说“赵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其实这句话含有戏谑的成分,说明他有做皇帝的天分。这就是汉初时期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赵祯,他确实有当皇帝的气量。

比如他重用包拯,包拯是御史大夫,经常毫不客气的批评赵祯。有时候争论起来包拯不给皇上的面子,甚至拉着赵祯衣袖不让他走,非得让他承认错误不可。有时唾沫星子喷了赵祯一脸。

赵祯用手擦一擦,继续听包拯数落,试问历史上的皇帝,哪个有赵祯的肚量?号称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和唐太宗李世民有赵祯这种美德吗?

赵祯当政期间,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国无内乱,外无战乱,史称“仁宗盛治”。

赵祯选贤任能,朝廷风清吏正,涌现了一批贤臣名将,比如包拯、寇准、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王安石、富弼等……

试问赵祯百事不会,能发现和重用这些人才吗?

有一句话叫做:“常常拿着扫帚忙着扫大门的,未必就是好领导”。扫大门是清卫生的责任,不是领导的责任。

领导的责任是把这个企业搞活,如何经营。当皇帝也是这个道理,日理万机,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未必就是好皇帝。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比任何皇帝都勤奋,但是他没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反之,我认为他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赵祯去世后,国内的百姓披麻戴孝无不痛哭流涕,就连辽朝的臣民也伤心至极,感激他让百姓避免了刀枪之苦。

总而言之,当皇帝也是一门学问,历史上称之为“帝王学”。意思是说皇帝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祯只会做官家,说明他深谙其中的道理,无疑他是一个成功的帝王。

假如大家有兴趣话,不妨看看新拍的电视剧《清平乐》,从艺术角度领略一下赵祯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