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该死”是大清官员口头禅,从历史及现实看,奴才是否该死?

用户1129926262537560


奴才,这个词儿在当今的古装剧比较流行,哪些大臣在皇帝面前动不动就是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词只有在清朝,严格来说是清朝中后期才有大臣公开说,而好多古装剧无论什么朝代的大臣见了皇帝都是一副贱兮兮的样子奴才该死!

为什么在清代才有呢?清代的制度使然,清代只有皇帝的奴隶,也就是家奴才自称奴才,而汉人大臣在清代初期是不能称之为奴才的,原因有几条,第一,汉人重视名节,有句话叫宁可站着死不想跪着生,在清代之前汉人大臣大多是科举入仕,而汉族王朝比较重视知识分子,所以大臣的位置相对要高,皇帝从来不会让大臣跪着汇报,在宋代之前大臣和皇帝同样都有座位,宋代之后大臣站着奏报,明代虽然皇帝逐渐轻视大臣,但是同样大臣权力也很大,明代文官集团公开顶撞皇帝的例子很多。

到了清代,由于开国,主要是努尔哈赤的家奴为主的军队起家,所以,在清代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对与整个朝堂来说是件值得荣耀的事儿,奴才就是皇帝的自己人,而皇帝摄于汉人的传统也不会随便以奴才称号称呼汉人大臣,他怕起到想反作用,汉人大臣如果觉得收到侮辱都罢工的话,只有满人也玩不转整个国家。

但是清朝发展到中后期,尤其是雍正改革以后,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高度,天下大权只在皇帝一个人手里,但是皇帝需要有人来分担压力,所以重用满人家奴后人,这些有功的家奴后人都握有实权,因此皇帝跟前自称奴才的人都是权势滔天,所以,一定时期内,整个朝堂以自称皇帝奴才为荣,导致所有大臣羡慕嫉妒恨,但是只有这些人能力总是有限,需要汉人大臣来支撑,于是,好多人也不管什么传统名节,都争相皇帝结交投名状,以皇帝奴才为荣,以至于清中后期,都是奴才!

奴才该死,成了大臣平息皇帝怒气的一句口语!至于他该不该死,还得由他的主人,皇帝说了算!


飞呀飞呀2020


“圣”仅逊于“神”,圣人教诲世人待人接物要中正平和,讲中庸之道,守中庸之道,然而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面对紧急情况或复杂事物以及利益的时候,包括圣人在内,谁都难以真正做到中正平和,守住中庸之道,为表达情绪或求得原谅,大都会用极端态度,说出类似“该死”等的过头话,其实殊非本意。为什么不能严格遵循中庸之道,把话说的点到为止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道理和生活现实证明,恐惧比喜欢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二,“极端表达”可以将情绪和态度表现的更清晰更丰满更诚恳,比较容易被接受或被理解。

小时候,家里大人也骂过“杀材”,“该死的”的狠话,哪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满满的爱。磕头求饶者口中的“该死”是“求放过”,当不得真。

另外,只有满人和内廷太监才能口称“奴才”,汉官还无此资格。





徐大乎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是无上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笼罩着各朝各代的臣民,这就不能说是否“该死”的问题了,而是要看皇帝心情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有可能某时说错一句话,小命就丢了。

那么“奴才”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奴才”原意就真的是和奴隶奴仆对等吗?

首先奴才这个叫法并不是从清朝开始叫的,据文献记载这个叫法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以前的宋也是没有的,但是大臣叫“奴才该死”却是清朝发扬开的;在元朝及蒙古族部落及西夏和西北地区的色目人经过慢慢的发展,其中的一部分人的地位慢慢变得特殊起来,对于一些地位稍低的人会被称为“奴婢”,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人,这些称为“奴婢”的人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其次,经过元朝的灭亡,进入明朝后也有奴婢的称谓的,这种奴婢的身份已经同元朝大不相同,奴婢在明朝已经成了地位低下专门服侍皇帝及王公大臣的类似与奴隶的一群人,另外明朝实行中央集权,皇帝特别是朱元璋把那些大臣采用高压政策,大臣心目中也成了皇帝的奴婢,那时候的太监们已经开始称自己为“奴才”了。

在清军入关以后,清朝又把北方满人的一套带入中原,又基本恢复了类似元朝的奴婢的说法,“奴才”一说基本是在清朝大范围使用的朝代,所以在清剧中,大臣太监们都称自己为“奴才”,在这里其实还有问题的,就是这个“奴才”并不是所有大臣都可以用的,“奴才”的成为只能是用在满人的臣子,汉人只能趁“臣”。

以上为个人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