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老司机带带你

这次蔓延全球的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重塑整个世界?

我们可以做很多预测,预测交由时间来检验,但很多时候,人们的预测往往不准确的原因在于:事在人为。站在历史的关口,其实决策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将改变未来。

情绪有时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但决策者应该会更有定力,看得更长远。

01不动地缘,开门迎客

从目前来看,美国在经济层面依然是采取对抗策略。

前两天根据报道,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想出了一个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的办法,“I would say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across the board. Plant, equi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uctures, renovations -- in other words, if we had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we would literally pay the moving costs of American companies from China back to the U.S(要是美国企业把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等从中国迁回美国,美国政府就应该考虑允许公司把迁回成本在回迁当年全额抵税)”

由于联邦没有未经国会授权就直接给迁回企业补贴的权限(川皇一直指责中国给企业补贴),也不能直接划拨土地(土地都是各州的私人的,只有一个联邦直辖区,那就是首都所在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公园也算吧),更不能指挥银行直接给低息信贷,只有抵税等为数不多的办法。

至于国会通过法令要求美企直接搬迁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议员提出动议,甚至因某种重大变故而通过,那么觉得蒙受损失的企业,也可能向法院提请诉讼,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事实上,有些美国企业正加紧与中国企业做生意,上周GE从联邦获得出口许可,允许向中国商飞C919客机出口Leap航空发动机,最近GE正在捣腾这事。今年2月初,当时部分美国官员表示将阻止GE的申请获得批准,因为“担心中国展开逆向工程进行仿造,对美国航空企业构成威胁。”

但近年来GE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和巨额亏损,股价大跌,最终,GE的“朋友”川皇还是批准了这一申请。

GE的市值只有最高点的1/4,其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对手罗尔斯罗伊斯跌去了60%,那么问题来了,如果GE不被允许卖Leap发动机,RR要不要抢这生意?哪怕明知道中航商发已经研发出CJ1000A,性能是不如Leap,但也只能先抢占市场,至于逆不逆向,往后再说了。

所以,问题不在于川皇和他的团队怎么想,而在于CEO们还要不要奖金,股东还要不要股价,大公司们尤其工业公司们的股价从最高点已经滑落很多,粗略算下,CAT跌去了50%,3M跌去了40%,波音跌去了2/3,等等,他们的欧洲、日本同行日子同样不好过,本国已经过去了国土基建高峰,可预见将来大基建和设备更新的大市场还是在中国,美国公司不会坐等欧日竞争对手抢下这市场,同理,欧日公司也不想美国企业获得全部订单。

30年前引进电信、10年前引进高铁,直到今天所谓《十亿消费者》分而治之的策略依旧有效,从给地给信贷吸引特斯拉落地魔都来看,这一策略还将继续下去;从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来看,依然是坚持市场化方向。

当然,前提是当前还没到实际性改变海峡地缘的时候,那只会让它们放下生意而联合起来。

02站在企业和股东这边

2003年萨斯的“主战场”在中国,在医护工作者们拼死相争下,一场致死率高达10%的烈性传染病还在小规模蔓延时就被扑灭。

现在回头看,那场惨胜可能有几分上天眷顾的成分,毕竟那时候交通还不如现在发达。但当新冠疫情来临时,出于思维惯性,地方上应对不足。而在大洋彼岸,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中国是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国家,在潜意识里,甚至可能觉得亚裔更容易感染,为了不重蹈应对1976年猪流感的疫苗乌龙事件,那边最开始疏于防范。

两种惯性思维分别在各自的疫情初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万幸的是中国靠着强大的全民动员,度过了艰难时刻,而美国疫情顺着1889、1918年的模式快速增加。

从1976年的流感疫苗研发情况来看,这次美国在研发的疫苗是否能达到安全可用级别,尚不得而知,但即使能快速研发,要让民众放心注射,恐怕也需要大统领提出担保,这可能即使疫苗研发出来,也必须面对的纷争。

如果疫情在夏季到来后,还不能全面消灭,那么将对全球的贸易、投资带来在年内难以挽回的冲击。

过去50年,全球贸易额占GDP比例上升非常快,此前遭遇过的最猛烈的冲击还是在08年金融危机时,2016年也有过一轮下滑,但2017年、2018年均有回升。

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全球贸易额占GDP比例,来源:世界银行

这也是全球化的缩影,之前在圈里简要聊过此事:

全球化本身不是世界各国政府有意推动,并不是说各国曾经有意要全球化,而是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降低关税、方便进出口、浮动汇率等等,加速了贸易流动和全球分工,起主导力量的是比较优势、分工协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逐渐专业化,达到效率更优,进而促进整体效率优化。

企业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股价获得提高,管理层拿到激励,股东获利,全世界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都受益于此,帮助发达国家解决代际养老问题。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通过承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转移,依托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通过劳动力投入、引进资本、增加投资,获取利润,而外汇储备提高,有利于稳定汇率,汇率稳定也更吸引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微笑曲线上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在过去多年里,企业是全球化最大的支持力量,商业逻辑和股东利益支持着全球化在质疑声中不断深化。

所以全球化本身是个人造的概念,它的核心是商业逻辑的自然演进,除非发生不可逆的战争才会短暂地逆转,但在战后,它会继续演进,从大历史来看,从19世纪至今,都是如此,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被卷入全球分工体系里。

从目前来看,作为全球化分工的受益者,中国是坚定希望分工能继续,并且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受限于成本提高,一些产业的组装和制成环节已经以及会继续转到成本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这也是正常的,如同当年发生在日本、韩国的那样,更早之前的欧洲、美国也是如此。

来料加工乃至服装加工等产业以及未来的家电组装之类的产业也可能会发生转移,毕竟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和工资已经涨起来,而受限于人民币汇率、物流成本,中西部地区也不见得比海外一些国家便宜。

所以,我们要动态看待,不能因为一些案例而悲观,也不能因为一些产业得到升级而自满。

03

西太协作圈

如果一些企业选择将向美国出口的产品的生产转移出去,那么,从成本来看是很难回流北美,它们会去哪呢?

亚洲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产业链最为完善,在全球贸易增加值中所占份额稳定。如果这些企业要转移受影响的部分产能,那么它们应该也是在亚洲选择落点。

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亚洲在全球贸易增加值中的份额,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产业链的变动,当然不是说搬就能搬,整个价值链的重塑是漫长的时间。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从承接来料加工起步,到现在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不仅仅是输出最终制成品,也输出中间环节产品,还进口更多的制成品和中间环节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分工协作。

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新一轮的价值链变迁已经变动中,而亚洲其他国家相对来说,足够年轻。如同上个世纪80、90乃至本世纪初由于中国有人口红利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承接了一些从东南亚转移来的项目,如今,那边相对年轻、成本反而更低,轮到从中国向其转移部分产业又从其中进口产品,形成更紧密的价值链分工协作。

翔哥说|疫情后的挑战,国运之坎

6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源:世界银行

刚刚公布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东盟以1154.1亿元的优势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1056.5亿元,增长25.8%,占自东盟总进口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427.5亿元,增长28%,占对东盟总出口的7.9%。分国别来看,中国与越南进出口增长18%,对越南进出口的规模位居东盟各国的首位,比重达到25.8%,与马来西亚进出口增长7.6%。对越南进出口的增长颇有意思。

中国从东南亚加大进口,转移部分项目,不吃独食,亚洲更为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减轻来自外部的压力。

当然,最重要的关系还是中美关系。

历史潮流是分工协作扩大,但世界毕竟是美元信用主导的世界,美国的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或者推动整个分工体系的重塑。两国现在有诸多矛盾,这个历史的“短期”很可能是长达数年乃至几十年,或者再也回不去,结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商业,而更取决于难以琢磨的政治。

就眼前的政治而言,只要当下不贸然改变地缘,那么,还是有回旋余地,应该为更长远而考虑。事实上,崔大使们也正在释放善意的信号。

在2月份中国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大摩曾做了一次压力测试,认为如果3月下旬之前生产链全部复工,那么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是可控,但如果持续到第2季度,那么冲击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现在,显然超出了当时的市场预期。为什么会超出当时市场的预期?

下期,我们探索历史尝试解答。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