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宋朝沒有宦官作亂?

竹竹丫丫


漢唐宋明四朝,只有宋朝沒有宦官專權,究其原因便是宋朝文官體制的建立。

1、大宋官家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它的都要靠邊站。所以宋朝不僅沒有宦官專權,也沒有宗室、外戚、武將的擅權。

宗室,屬於皇帝的家人;外戚,屬於皇帝的親戚;宦官,屬於皇帝的家奴。對於這些勢力,宋朝有一系列制度來制約和防範。

宋朝對於文官階層的重視與尊崇,使皇子們並不直接封王,而是先授防禦使的頭銜,之後經國公、郡王等逐漸升至親王,且親王一般是不能世襲的,其後代一樣要按照這樣的步驟升遷。同時在上朝之時,親王的班次是在宰相之下的。所以,皇子宗室尚且位居宰相之下,遑論宦官。

也就是說,是文官體制和宰相的權力制約了宦官,宋朝不是沒有想擅權的太監,比如趙光義時期的王繼恩、宋徽宗時期的童貫等,但他們想要有權,一樣要討好宰相。按照《宋史》的說法就是:

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2、宋朝本身的宦官數量就很少

史載,趙匡胤之時的太監不過50人,之後有所增加,趙光義的時候有180人左右。而至南宋孝宗之時有朝臣認為宦官太多,當時也不過250多人而已。

這個數量,與漢朝、唐朝、明朝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根本形不成獨立的政治勢力。

3、宋朝以內侍省掌控宦官,且對宦官的升遷限制很多

宦官的官階體系與文官集團是不同的,除了用來與朝臣相區別外,還要壓低他們的品級。趙匡胤曾對太監這樣規定:

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採聽他事奏陳。

如果太監要擔任外職,便要轉出宦官系統,歸吏部管轄,而吏部直屬於宰相;太監如果要轉入武職,那麼便歸樞密院管轄,樞密院的長官便是樞密使。

宰相也好,樞密使也罷,都是文人,都屬於文官集團,太監根本沒有凌駕於文官集團之上的可能。

宋朝最顯赫的太監便是童貫了,可是以宋朝統兵權、調兵權的分離和以文抑武,不要說太監童貫,就是名將狄青也沒有任何手握重兵、威脅皇權的可能。

不過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宋朝對唐朝的矯枉過正,是對唐朝節度使和太監權力太大的一種本能的制約。而正是這一點,使宋朝形成了真正的“文官政治”。


心向青山


因為,漢唐明這些王朝的宦官都忙於把持朝政、玩弄權術,而宋朝的宦官卻忙於帶兵打仗,自然也就沒時間作亂啦!

說來也是諷刺,兩宋的軍事成就,相比於漢唐明這些漢族正統王朝,那就是個渣。北宋時期經常被北邊的遼國和西夏打得找不著北,南宋時期又先後被金國和蒙元按在地上來回摩擦。可要說哪個王朝的宦官最能打仗,那宋朝的宦官可就當仁不讓了。

與漢唐明那些整天醉心於玩弄權術、大肆斂財的大宦官相比,宋朝的宦官們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像秦翰、王繼恩、竇神寶、童貫、李神佑、李憲等宋朝宦官,他們似乎都將心思放在了統兵征戰上面了。

不同於明朝東廠裡頭那些陰陽怪氣、陰險毒辣的公公們,宋朝這些“戰鬥型”宦官倒頗有些大將之風範,都比較能打仗。比如北宋初年的王繼恩,在戰場上就是個狠角色,一仗就將盤踞蜀地的李順數萬部眾屠滅殆盡。

又如北宋末年的童貫,雖說名聲不怎麼好,與高俅、蔡京、楊戩並稱宋末四大奸臣。可要說行軍打仗,那童貫也是可圈可點的。他曾北破西夏,南平方臘,還統兵伐遼,也算是為大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當然,要說宋朝基本上沒什麼宦官作亂,是因為宋朝宦官都忙於征戰,其實是不太嚴謹的。事實上,宋朝宦官之所以會混成這模樣,也是受制於宋朝的制度。

實際上,宋朝統治者對宦官群體,始終堅持嚴格的管控。首先是嚴格限制宦官的數量;終宋一代,宦官數量都是相當少的。宋太祖時期,宦官數量被限制在幾十人的規模。即便最頂峰的宋孝宗時期,宦官數量也不超過三百人。這與明末動輒上萬的宦官數量,有著巨大的差距。

其次是嚴格限制宦官的官階;宋朝統治者汲取了漢唐宦官專權的教訓,因此對於宦官出任高級官職,始終都比較慎重。像前文提到的宋初宦官將領王繼恩,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按例本應授宣徽使,但宋太宗最終也只授其一個相對較低的宣政使而已。

也正因為宋朝對宦官的嚴格管控,才讓宦官勢力始終沒機會膨脹到足以禍亂朝綱的地步,從而避免了宦官作亂現象的出現......



這些歷史要讀


宦官是中國古代皇室中為皇帝服務的官員,一般來說宦官都是有身體缺陷的。他們因為和皇帝朝夕相處,很親近,因而會很容易得到皇帝的寵幸,皇帝是明君還好,但如果過分的寵幸他們,往往會造成問題。

關於題主所問,為什麼只有宋朝沒有宦官作亂,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西漢、晉朝、隋朝、以及元明清在宦官的問題上都不是很突出。

最為突出的其實只有東漢和唐朝後期,但東漢的宦官有沒有“作亂”。

應當說是“亂政”,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宦官亂政的現象,而作亂,我認為只有唐朝。

東漢宦官雖然問題很嚴重,但也沒有到達作亂的地步,基本上宦官是皇帝利用起來的“工具人”,專門對抗專權的外戚。

《論語》中相關描述“作亂”的句子: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對於宦官而言,他們和皇帝對抗其實沒有好處,因為身體的殘缺,就算幹掉皇帝他們成為皇帝也沒啥用,江山傳承不下去。

另外除了明代在明宣宗朱瞻基加強了對宦官的文化教育外,其他朝代大部分的宦官其實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文盲。

畢竟能夠接受教育,還不如去考科舉,重視香火的古人沒有誰是特別願意兒子或者直接去挨那一刀的。

因此,東漢朝廷雖然宦官特別的囂張,其實也是圍繞在皇帝面前,利用皇帝的權勢為非作歹而已。

明朝也是歷史上一個宦官問題較為嚴重的朝代,但明代的太監亦是未能達到“作亂”。

明朝第一個奸宦王振因為英宗朱祁鎮是年幼登基,從皇帝幼年之時陪伴著長大,關係還不錯,深受寵幸。

朱祁鎮在其慫恿下,御駕親征,最終有土木之敗而被俘虜,成為明朝由盛漸漸衰敗的一個轉折點。

軍士脫者逾山墜谷,連日飢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明史》

之後又有劉瑾、汪直、魏忠賢等人。雖然劉瑾被人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但他們也都沒有犯上作亂。

而在大唐盛世,諸如唐順宗、唐敬宗都是被宦官直接謀害。

不過歷史學家黃永年認為宦官們的操作其實沒有想象那麼嚴重,見下:

中晚唐宦官的所作所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但因宦官有謀害皇帝的行為,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作亂”的標準。

宋朝雖然沒有明顯的宦官問題,但也是對宋朝的滅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的。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開始,因為在唐朝玄宗李隆基時期“安史之亂”後,節度使擁兵自重。結果到五代時期,群雄割據,中原五代相繼武將篡位,對武將通過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這個問題,轉而重文輕武,甚至說出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遺訓。

宋朝的後代子孫倒是嚴格的遵守了這條,但卻為宋朝埋下了禍根,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但打戰的時候,兵權還是要交給一個人來管的,因此宋朝為了防備武將,把兵權交給了和自己

“同住一屋簷下”的宦官掌握。

不過,宦官掌兵卻並不是宋朝開創的,唐朝時期已經出現。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以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宦官自此開始掌兵。

凡四方章奏、軍符、禁寶一委之。--《新唐書:李輔國傳》

但因為漢朝宦官掌握羽林軍、唐朝宦官掌握神策軍,導致權力過大,宋朝以此為戒,雖然用宦官掌兵,卻有限制。

宋仁宗時期,一大臣上疏提出宦官升遷的要求:

內臣舊制須經邊任五年,又帶御器械五年,仍限五十歲以上及歷任無贓私罪,方預選充押班。--《續資治通鑑長編》

這些要求一方面是需要在邊關掌兵五年,以及五十歲以上的人才符合條件,相當的嚴苛。

到宋徽宗時期,情況卻有不同了。

東漢時期的宦官基本上是和外戚相對立的,兩者輪流坐莊掌握東漢朝廷,唐朝的宦官因為掌握內軍則和各個節度使之間存在一定的抗衡,明代時期宦官則和文人士大夫相爭,明末時期表現為東林黨和閹黨兩股勢力。

宋朝則稍微不一樣,宦官和百官之首宰相站到了一起,表現為童貫和蔡京狼狽為奸,於其他四人如“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被稱為:“六賊”。

其中梁師成、李彥和童貫都是宦官。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應該都聽過“花石綱”一詞,而此即為北宋末期突出弊政,而童貫就是首薦之人。

《靖難要錄》中記載宋欽宗時期聲討童貫的十大罪狀中有“首薦朱勔起花石”。

而這花石綱導致了北宋末期一系列如方臘等人的起義,《宋史》中評價為:

“流毒州郡者二十年。”

因宋徽宗趙佶對“六賊”的寵幸,導致宦官專權,靖難二年,大臣上疏論及宦官專權:

政和,宣和間,其勢尤盛,各立門戸,公受貨賂,以販鬻官爵。--《靖康要錄》

其中如宦官梁師成甚至招攬人才,培植羽翼,打擊正直官員。

1、以翰墨為己任,四方俊秀名士必招致門下,往往遭點汙。

2、汝文言於上,師成諷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宋史》

其他“六賊”更是各有亂政禍國之例。

綜上,我認為歷史上並非只有宋朝沒有宦官作亂,但宋朝仍然有宦官亂政現象,和漢唐明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