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红红火火讲历史


在元朝末年发生的那么一段事情,当时的天下年年大旱,而北方在大旱的时候,南方又年年发生洪水,老百姓民不聊生,种下去的谷物秋毫无收。这种情况下应当是元朝政府下令救济灾民,可是元朝政府并没有做到,反而他还横征暴敛,这导致了农民起义的产生。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支力量叫做陈友谅,他率领的骑兵是最多最强的,可最后还是输给了朱元璋,这是什么原因导致?

陈友谅的个人魅力不如朱元璋

  1. 陈友谅的出身也不是很好,但它和朱元璋比起来已经是相当好了,他是属于一个地主家庭,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虽然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快要饿死,但他们家却并不是这样。他从自己的家中拿出粮食招揽那些流民,把他们收为己有,成为自己的军队。
  2. 到黄河起义爆发的时候,陈友谅才真正率领大军南征北战,靠着自己手下一批能打仗的人,他迅速的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主流,而且有很多人投靠他,但陈友谅这个人却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人,十分嫉妒比自己有才华的人,这样他的手下一些能人都和他离心离德。


  3. 而朱元璋则是不同,朱元璋完完全全是一个中国社会最底层出身,他当时家里没有粮食了,还被元朝士兵抢去口粮自己的几个父母兄弟都死在乱世之中,出家当和尚别找不到出路。最后在农民起义之中才勉强混到一口饭吃,他的成长之路可谓说是十分励志。

朱元璋身边的人才比陈友谅多

  1. 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关系就像秦朝末年时刘邦和项羽的关系,但朱元璋比刘邦要强很多,刘邦当时不能独立打仗,朱元璋却是很多战斗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2. 陈友谅则是和项羽属于一种类型的人,他们两个都是靠着勇武著称,但陈友谅却远远比不上当年的项羽,比朱元璋还要垃圾的刘邦都战胜了项羽,那比刘邦还强大的朱元璋为什么战不胜比项羽还弱的陈友谅呢? 朱元璋在自己很强大的背景之下,他还积极吸收人才,把当时社会上的文臣武将都收揽到自己的名下,不吝惜钱财美女土地。


  3. 他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人就封为大官,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而对待他们的时候也是十分以前,下次这使得朱元璋手下的人都同心同德。 陈友谅则是十分狂妄,对自己手下的人都十分刻薄,他经常自诩为军中第一人,把那些比他强大的人或者说是有才华的人都贬低得一文不值,这种情况下很难让他人为他效力,而在最后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又因为个人指导的失误,最终失掉了胜利。
  4. 朱元璋取代元朝是一个必然而又偶然的结果,必然是因为他义军和身边人的一起努力,偶然则是因为其他农民起义军的狂妄自大和自满,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才给了朱元璋再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而得以超越其他起义军。

无根树花正孤


每个领导农民起义想要成功的人,除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领导者本身,领导者本身的德行能够决定这个人所做出的策略正确与否,陈友谅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注定他的失败。

鄱阳湖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战争之所以会失败,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陈友谅这个人不懂得审时度势,不能够及时进行取舍。陈友谅对于南昌应该有着很深的执念,南昌本来是陈友谅派部下镇守的,这名部下叛变,投靠了朱元璋,并且将南昌送给了朱元璋,并且南昌是重要的战略基地,放在朱元璋的手上对于陈友谅来讲是个阻碍,所以陈友谅的想法是攻下南昌,在与朱元璋大战,但是他并没有弄清楚朱元璋的情况,彼时的朱元璋可谓是腹背受敌,在夹缝中生存,如果陈友谅挥师顺流而下直捣朱元璋老巢南京,那么南昌早晚都是陈友谅的囊中之物,可惜,陈友谅错误的估计了南昌的防守,只顾得上眼前的利益,最终导致朱元璋卷土重来,救南昌于水火,也使得自己直接走向了结局。

第二点,陈友谅在吃了败战之后慌乱无主带兵之人最忌讳的就是慌乱,这样会失去自身的判断能力,让将士们都没有了主心骨,陈友谅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杀掉了所有的俘虏,他以为是鼓舞自身的士气,其实不然,他这是帮朱元璋鼓舞士气,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朱元璋的军队,你们不能输,输了就得死,反观朱元璋却扬言不杀俘虏,将士们看见陈友谅大势已去,并且陈友谅这个人心思狠辣,许多人跟着他也是因为他得势,迫于无奈,现下,看见他即将惨败,都收拾包袱跑路了,这也导致他的军队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不堪一击。

第三点,陈友谅的军队声称六十万大军,其实根据史学家推断并没有那么多的人,陈友谅可能只是虚张声势,让朱元璋的军队慌乱,并且陈友谅带领军队远道而来,又在南昌死磕久攻不下,将士们无论从精神和体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从军作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陈友谅在南昌死磕两个多月都没能攻下南昌,他已经不可能成功了,更何况后期朱元璋还搬了救兵前来,所以说,陈友谅是注定会失败的。





乌衣巷里


尽管本人历来都不喜欢朱元璋这样一位刻薄寡恩的开国皇帝,但是,对于他的励志人生,对于他一步步实现人生逆袭的经过,还是表现出了无限的钦佩。

尤其是,对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那段历史,今天需要特意讲述一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是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第二位由底层平民出身的皇帝。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诛杀徐寿辉以后,自立为帝,建立了短暂的大汉政权。

在元蒙的腐朽落后统治下,贫苦出身的朱元璋先是出家为僧,后又云游四方(实际是在乞讨)。实在混不下去的朱元璋,经过好友汤和的引荐,加入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队伍。

为了拉拢和宠信朱元璋,郭子兴还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与朱元璋为妻,也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马皇后。

在此期间,势力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在刘福通的带领下,沿用了历史上“大宋”的国号,拥立韩林儿为帝,改元龙凤,后世称为“龙凤政权”

此后,郭子兴等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都在表面归附于龙凤政权之下。随着朱元璋的逐渐势大,郭子兴为了稳固势力而开始排斥他,甚至还有置他于死地的趋向。

为了保命,朱元璋只得带着数十人离开了郭子兴的队伍,开始独立发展,盘踞于滁州城。在强敌环伺的乱局中,朱元璋继续延续郭子兴的政策,依然臣服于龙凤政权。很快,他接受了韩林儿的册封,成了那个文学影视作品中非常著名的

“中书省平章”。

在当时的环境下,朱元璋的处境非常不利,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北有韩林儿,南有方国珍。

经过谋臣朱升的建议,朱元璋采纳了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构想,不断韬光养晦威服四方。

在江南的众多割据势力中,张士诚和方国珍从来就不是朱元璋的头等大患。因为,这二人根本不思进取,只知偏安于现状。

1359年,朱元璋最大的隐患徐寿辉在被部下陈友谅诛杀后取而代之,他成为了朱元璋的头号劲敌。在整军备战后,朱元璋决心先拿陈友谅开刀祭旗。

虽然下定了决心开战,但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军力,尤其是水军的实力还颇为底虚。在事关双方命运的鄱阳湖决战前,朱元璋只得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康茂才,去向陈友谅进行诈降。

于是,在卧底的积极运作下,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在龙湾之战中败得一塌糊涂。趁着陈友谅的这次新败,朱元璋顺势就吞并了他的大片地盘。

1363年,东南的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名义上还归属于龙凤政权的朱元璋,尽管十万个不乐意,但还得亲率大军,硬着头皮率兵去救这个“皇帝”。

陈友谅趁朱元璋救援安丰的机会,以号称六十万的兵力前来攻击洪都城。此地作为朱元璋的战略要道,由他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不过,此处的兵力实在太过空虚,仅仅不足三万人。

洪都城异常坚固,但面对数十万的来敌,谁都认为这几乎没有守住的可能。但是!朱文正却创造了中国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以区区兵力在洪都城中死扛了三个月之久。一直到朱元璋解救了韩林儿后赶来,陈友谅都没能攻破洪都。

在朱元璋援军赶到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当时的洪都城内已经惨不忍睹,尸骨遍野,甚至以人食人,后世皆称为“洪都血战”。

朱元璋率领主力军二十万人马,首先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归路;之后,他又占据了武阳渡。而朱元璋则亲率水军的精锐,进入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实在太过强大,朱元璋在起先并不占优,甚至还连败数次。很快,他就利用了风向的转变,用火攻的方式获得了鄱阳湖之战的完胜。

陈友谅本人,也被现场的流矢击中而身亡,数十万水军全部覆没,重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

歼灭了陈友谅后,朱元璋又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韩林儿等人,选择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