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輕武政策是不是梁山108將做大做強割據一方的主因?

山復集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

宋朝重文輕武政策,不是梁山108將做大做強割據一方的主因!

宋朝重文輕武政策

縱觀中華史冊,大宋朝文化甚是繁榮,為中華文明留下了寶貴遺產。那麼,大宋朝為什麼重文輕武呢?重文抑武或重文輕武是宋朝建立後的國策,政策的背後,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奪權建立了宋朝,那個時期下屬推翻上司奪權稱帝的現象相當普遍,這自然就成了皇帝的心病,武將不讓皇帝省心呀,於是宋太祖又出高招: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豐厚的待遇以解除武將們對中央皇權的潛在威脅。

梁山起義並做大做強的根由在於朝廷腐敗

梁山好漢為啥起義?根由就在於朝廷腐敗。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特徵,我們的大宋朝一直對外屈辱無能,說白了在外面沒能耐。對內呢實施強力壓迫,就是欺壓百姓。雖然宋朝經濟比較發達,人民生活也比較安逸,但是社會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宋江正是在這樣一種局勢下才決定舉起替天行道的義旗。也正是朝廷的腐敗,導致一些公務員隊伍人才被逼上梁山,最後形成了越來越強大的實力。

文可平定天下,宋朝重文輕武一樣搞定梁山

我們都知道《水滸傳》故事的結局,還是那個重文輕武的宋朝,還是那個風生水起的梁山,最後朝廷搞定了梁山。梁山好漢在帶頭大哥宋江的帶領下被朝廷招安利用,死心塌地地為朝廷征討方臘,勝利後反被朝廷收拾的甚是悲慘。

結語

實踐證明,重文輕武的朝廷是完全可以搞定梁山的,所以梁山的做大做強和重文輕武無關。


石丞子


樓主的問題問的很好,我對這個問題進行簡單的回答。

如果把水泊梁山起義看作歷代農民起義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如果把水泊梁山當作一個個例去看待,其發展壯大多多少少和重文輕武的政策有一定的關係。

一、水泊梁山起義是北宋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

任何一個朝代,如果不是生活毫無著落,民眾是不會鋌而走險進行起義的,正是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促成了一代代農民的起義。

首先,放縱土地兼併的政策,促使人民走上了抗爭之路。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帶兵大將的軍權,給予他們的回報,便是允許他們各回老家置辦田產。這些獲得特權的曾經將領,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主們,便在政府的鼓勵下,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大肆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自耕農,便不得不依附於各大地主,過著任人壓迫和剝削的生活。

當租稅增加,民眾苦不堪言的時候,便只能揭竿而起。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第一次喊出了均田地的口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水泊梁山的隊伍才能夠逐漸壯大。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小說突出的是梁山108將的個人事蹟,但如果沒有姐紛紛加入水泊梁山的普通民眾,單靠108將,穩定難成大事。

其次,水泊梁山起義,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崛起,進而追求自我的一種方式。

北宋以來的商品經濟獲得了蓬勃發展,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給許多普通民眾發財致富提供了條件。隨著經濟地位的增強,他們也渴望改變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北宋士農工商的等級秩序,阻礙了這一階層社會地位的改變。

於是,身處工商業者的一批人,也成為起義當中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十字坡賣人肉包子的張青和孫二孃,還是在潯陽江上打漁的張氏兄弟,之所以能夠在生活得以維持的情況下加入梁山,不外乎就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追求。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給水泊梁山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眾所周知,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這一政策在加強皇權,維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重文輕武的政策,不但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削弱了各地之間軍隊的協調和合作能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看到,桃花山,二龍山以及水泊梁山等一系列人民起義的不斷髮展。各地爆發的起義,更多的是依靠本地的軍隊進行鎮壓。由於各地兵力相差懸殊,從而給人民起義提供了相應的機會。

即使身為統管練兵權的高俅和統管發兵權的童貫,調集重兵圍剿水泊梁山,由於軍隊的弊端,往往也是無功而返。

總之,水泊梁山起義,其爆發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而重文輕武的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水泊梁山的壯大提供了機會。


龍戰於野888


官逼民反,是《水滸傳》這類小說留給後世統治者最直接的教訓。統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是農民揭竿而起最重要的原因。

一、官逼民反,腐朽的統治讓農民暴動起義

這個原因,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成立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宋徽宗時期,奸臣當道,吏治敗壞,統治者巧立名目,增稅加賦,搜刮民財,最終激化了矛盾,農民起義不斷,宋江的起義僅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

有人帶頭起義後,各地農民會紛紛相應加入,就是對朝廷不滿的表現。

宋江等很多農民起義都會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什麼叫“天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要劫富濟貧,實現百姓需要的公平而已。

二、宋代路的弊端

北宋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吸取了前代教訓,實行路制,將全國分為若干路進行管理。

每一路設四個機構,互不隸屬,相互監督,這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但是也將地方的財政、軍事權統統收走,造成地方疲弱,毫無生機。

南宋大儒朱熹曾說道:“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救困弱。”

所以一點地方爆發農民起義,地方政府往往沒有實力去鎮壓,也使得很多農民起義者輾轉各地,如入無人之境。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往往都需要中央政府派兵前去鎮壓,這一來二去,耽誤了時間,很多起義會迅速擴大。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就是輾轉各地,令統治者無法及時鎮壓。要不是海州知州張叔夜探知宋江動向,及時設伏,俘虜了首領宋江,宋江起義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三、重文輕武有一定影響

北宋重文輕武,以至於朝廷卻是真正懂軍事能大戰的名將,很多武將都是沒有實戰經驗,只知道搜刮財富,中飽私囊,這樣的武將在發生起義後自然不能在第一時間就平定起義,以使得起義越加發展成勢。

“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兵數萬,莫敢迎其鋒”,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北宋的很多武將都是仗著披甲帶刀來恫嚇百姓的繡花枕頭,沒有軍事能力,尤其是實戰經驗,這與重文輕武是有一定關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