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前兩天收到一個讀者私信留言,他說看了我一篇關於八旗軍的文章後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一下八旗軍的歷史。

很長一段時間內,八旗軍和綠營軍都是清朝軍隊的重要支柱。但是八旗軍和綠營軍的編制卻有很大不同。八旗軍的編制源自關外,當時正是努爾哈赤時期。

明萬曆十三年,努爾哈赤舉兵反明,以關外之地同龐大的明帝國相抗衡。關外苦寒,且勢力派系眾多,努爾哈赤所建立的軍隊編制,可以說是調動了一切資源,全部為戰爭服務。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按照起初建軍時的規定,八旗軍的等級劃分為牛錄、甲喇、固山三級,以三百人為一個牛錄,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固山就是一旗,八固山便是八旗。

這種有明確等級和人數劃分的軍事編制,對於指揮官瞭解軍隊是非常有利的。指揮官可以隨時掌握軍隊情況,及時補充兵源,在準備後勤補給上,也更為精確,不會出現遺漏。昔日成吉思汗建立蒙古軍隊時,就採取了類似做法。相比之下,綠營軍在建軍時,就沒有采用這麼具體的人數編制。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為了擁有更為充足的兵源,八旗軍還補充了明朝降兵和蒙古軍隊,分別編為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當然,軍隊等級和人數的不同,並非是八旗與綠營的最大區別。這兩支軍隊最大的區別,在於種種地位和待遇。

在軍費上,八旗軍自從入關以後,就受到了種種優待。過去八旗軍的軍費來源,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戰爭中劫掠而來,到了順治康熙年間,才有常額軍費。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而且,軍費一直是在穩步上漲的。即便是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亂時期,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軍費有所減緩,但是戰亂一旦平定,軍費上漲又成了一個新的趨勢。

相比之下,綠營將士上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在武器上更是如此。清朝那些先進的火器,都是交給八旗軍使用。

清朝一方面對研製新武器沒有太大動力,一方面又想維護八旗軍的特殊地位,於是就刻意限制這些武器的流動。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例如清代的子母炮,清朝前期時,曾經只允許八旗軍使用。當時的綠營軍總兵金國正、路振聲曾先後向朝廷借一枚子母炮,都被康熙皇帝以八旗軍專用為由直接拒絕。

即便是清朝後期,朝廷編練新軍時,恭親王等人也是把那些從西方引進的先進火器,優先提供給八旗軍。只是當時八旗軍內部實在過於腐朽,最後才不了了之。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但是,對於能夠指揮八旗的官員而言,他們不僅掌握著兵源,更有機會優先獲得更豐厚的軍費,以及更好的武器資源。

總督本身就是節制綠營軍官,直接指揮部分綠營軍的權力。這種情況下,朝廷自然不會允許總督同時掌握八旗軍和綠營軍,從而在地方上擁有過於龐大的勢力,能夠跟朝廷叫板的資格。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從綠營軍和八旗軍的分佈,我們也可以看出。清朝在這兩支的軍隊的分佈上,都是將綠營軍以極度零散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在地區的主要地方集結八旗軍。

這種分佈是為了消解八旗軍人數比綠營軍少的劣勢,從而對綠營軍形成監視。

這種監視,實際也是對總督力量的一種節制。清朝對總督一直是既用又防,即便是指揮綠營軍,總督都沒有直接調動的權力。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按照規例,除了總督、提督和巡撫親自指揮的三支親兵,總督可以直接調動外,其餘情況下,總督都需要朝廷調令,才能調動綠營軍。

綠營軍如此,八旗軍更不用多言。而且,這種將八旗和綠營分開指揮調動,也是清朝節制總督的一種方式。

清朝八旗軍到底是什麼編制,為什麼總督都指揮不動?

而且八旗軍還有一點不同在於,它是一支兵民合一的軍隊。戰時,閒時務農。這是當時在關外為了更好積集中資源的做法。但是清朝入關後並沒有取消這個做法,甚至專門為了八旗軍修建了城池,讓他們可以在裡面正常居住。

而作為八旗軍的指揮官,不僅要負責軍事行動,還得負責他們的許多行政事務,比如訴訟、教化等,對於原本事務就十分繁雜的總督而言,無疑會造成很大的負擔。這一點也是清朝沒有將八旗軍的統轄權交給總督的原因。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