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啥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伊洛人淡如菊


豪门贵族的兴亡,是小说《红楼梦》描写的一大主题,作者以贾府为主,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但在小说中,作者也对刘姥姥这样的贫苦老妪做了一番细致的刻画,我认为作者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想表达以下几个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面对家庭困境,刘姥姥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贾府却一再的得过且过,错过了挽救自身的良好时机。

刘姥姥是和自己的姑爷狗儿一家一起生活的,到了年根底下,家里人的棉衣等过冬的物资还没有着落,作为一家之主的狗儿便开始有些烦躁了,可刘姥姥却说他不像个男子汉。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你在家里再怎么“跳蹋”,也解决不了实际的困难,你只有去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它,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

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

到贾府去找王夫人求接济,就是刘姥姥想出来的办法,虽然刘姥姥仅仅是在二十年前见过王夫人一面,但这也是一条出路不是,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总比在家里等着挨冻挨饿强吧。

穷人有穷人的难处,可富人也有富人的难处。贾府虽然外面是“轰轰烈烈”的,可实际上早已是入不敷出了。贾府的这个情况,很多人都早已经看出来的,但是贾府的当家人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秦可卿在临死的时候,曾经托梦给王熙凤,要她多置办一些供祭祀用的田地,将来如果贾府败落了的话,这些财产是不会被官府收缴上去的,可以给后代子孙们留一条退路,可是王熙凤只是一味地自己贪敛财富,早就把秦可卿这句忠告扔到了脑后。

管家林之孝曾经向贾琏提出过建议,希望他把府里的下人们放出去一些,好节省些开支,但是被贾琏拒绝了;王熙凤也曾经向王夫人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也被王夫人拒绝了,以至于到了最后,就连主子们吃的好大米,厨房里都要按量供应了,如果贾府能够早些做到节流的话,何至于此。

二、刘姥姥可以放下身段,向贾府去求接济,而贾府却依仗祖上的功勋,骄傲自大,不愿去广交权贵。

在去贾府之前,刘姥姥也是知道“侯门深似海”的,但是不舍下自己的脸面,又怎么能求得救济呢?

刘姥姥见到王熙凤的时候,初次见面就来要接济,她可是很不好意思开这个口的: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刘姥姥也是一个知道羞耻的老人,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贾府的祖上立有功勋,爵位已经是传到了第三代了,可是这么些年来,他们在朝中的好友几乎只有北静王爷一家,而且这还是当年两家的祖上一起征战时建立起来的友谊,也就是说,贾家的后人在朝廷中就没有扩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豪门贵族一般都是要主动去讨好宫里的太监的,这样可以及时地获得一些朝廷的重要的信息,毕竟是“伴君如伴虎”啊。可贾府却一般只是疲于应付他们,这就只能导致了贾府的信息滞后了,等到真有事情的时候,贾府又怎么能够有时间来做一些及时的补救呢?

在宝玉挨打那一回里,来向贾府要人的,就是忠顺王府的人,当时贾政就说他们贾家和忠顺王府素无瓜葛,后来,来抄贾府的就是忠顺王爷,如果贾家能够早早地和忠顺王府搞好关系的话,未必会有这样的下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的时候,带去了自己家地里产的蔬菜瓜果,这是她在回报贾府以前对自己的帮助,可是贾府获罪以后,刘姥姥费尽千辛万苦的把巧姐给赎出来,这就是她在行善了。

瓜州距北京的路途遥远,刘姥姥以这么大的年纪去跋山涉水,一路上的辛苦可想而知,再加上在那个地方赎人,花费的银两肯定也少不了,这就突出了刘姥姥善良的本性。

贾政说,贾府历来也是宽待下人的,但那只是他的不理家务才会这么认为的,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下子就害了两条人命,再加上贾府里金钏的死,尤二姐的死,这些都是贾府血淋淋的行恶的罪状。

结语:刘姥姥是一个寒门小户的老妪,她凭借着自己的积极作为,以及她的积德行善,最终得以安稳度日,而她作为豪门贵族贾府的局外人,还亲自见证了贾府的兴衰过程,“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刘姥姥藏精于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侠肝义胆,善良诚信。她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又起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无可替代的重要作。主更有以下六个作

一、线索作用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着墨不多的一位乡村老妇。她是芥豆之微的一个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但却发挥着贯穿全的线索作用。全书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而穿针引线,让刘姥姥姥经历了荣国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成为以贾府为首的封建社会四大家族衰落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二、对比作用

1、圈子内外的对比。刘姥姥既然是圈子外的人,当她进入这个圈子时,必定与圈子内文化及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2,刘姥姥前后表现的对比。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前面越是可笑,后面就越是可敬。3,刘姥姥和四大家族的对比。四大家族从烈火烹油到树倒猢狲散可以说是一场梦,而刘姥姥以普普通通的农民,过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三、拱托气氛作用

当人们认为整个贾府都在看刘姥姥的笑话的时候,刘姥姥凭着自己卓越的见识,风趣幽默,勇于自嘲,机敏识趣而乐坏了整个贾府。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姥姥阳光自信,她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安于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这个角色表演的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她没有感到被侮辱,也没有不好意思。刘姥姥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家,她完全彻底的调动了贾府所有人,在他们敏感而兴奋的神经条上翩翩起舞,她让整个贾府为之倾倒。

、贯穿作用

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她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救济之恩。

、象征作用

刘姥姥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

六、伏笔作用

前面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主要是为贾家衰败之后留下伏笔。“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据原书和续书的叙述,贾家后来破败了,家破人亡,而巧姐后来被她的亲人拐卖之时,幸而被刘姥姥遇见救下,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成了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也是人物归宿比较好的一个结局。,


蔺化林


《红楼梦》中有许多配角也极出色,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刘姥姥。

一、是贾府兴亡的重要见证人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的支线。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目光见证了贾府的兴盛存亡。

第一次去荣国府时,正是兴盛时期,见到刘姥姥这种穷人,连好脸都不给,想骗走,有个好心的,指引她找到周瑞家的,才见到王熙凤。第二次是贾府已开始入不敷出了,但这一次却大肆宣扬,由贾母带着刘姥姥走遍大观园,吃饭,看各种值钱的东西,把贾母藏了几十年的软烟罗都拿了出来显摆,尽管这只是个农妇。但贾母,王熙凤下意识地要显示自己的富贵,已经证明了今不如昔。第三次则是贾府衰败后的景象,极凄惨,才有强烈的对比感。

二、巧姐婚事的伏笔

一进荣国府带着板儿,板儿和巧姐换了佛手和橙子,暗指交换了信物,二进则王熙凤告诉刘姥姥的生辰八字,暗含纳名,三进则寻找巧姐,赎身回来成婚。

三、刘姥姥其人

刘姥姥在农妇中绝对是佼佼者,聪明,智慧,大度,不畏手缩脚。

看她在贾母面前讲的故事,分明是有备而来,在各位小姐屋里讲的话,也配合贾母,如在林黛玉屋里,就讲是上好的书房,话比较多,在薛宝钗屋里,就一言不发。

有人讨厌她说她故意扮丑,丢了劳动人民的脸。我覺得有七、八成就是她的本色,她并不覺得丢脸,套用史湘云的活,唯真君子自本色,乡下人不用装风雅。

有三分是故意出丑的,因为她是去求人,如果沒有王熙凤的20两银子,她们娘儿五个就得挨冻受饿,凭着报恩之心配合王熙凤。尽管可笑,但内心却是满满的慈母情怀。

刘姥姥是作者所写的极成功的一个人物,为了儿女,不惜脸面,滴水之恩,湧泉相报,是个劳动者中突出的女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