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记载吗?

浅谈华夏


历史上对西夏的历史脉络记录其实是完整的,最大的遗憾在于二十四史中没有单独的西夏史。但在同时期的宋、辽、金史中都有提及到西夏,分别用“纪”和“传”的形式表述。


西夏历经十帝,享国189年。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政权,除了主体民族是党项人外,还有汉族、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可以说当时的主要民族西夏境内都有。

西夏受北宋和吐蕃影响最大,国内的建筑、制度设计大都是仿造北宋的;而佛教传承后期受吐蕃影响较大;国内经济也是蕃人的畜牧业和汉人的农业并重;西夏官员通行的是蕃汉同朝为官,无分主次;蕃汉文化也是并存通行的,只是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但是到了王朝的后期,西夏和辽、金一样都被汉化了。西夏唯一的蕃汉禁忌在于,他的禁卫军必须出自纯血统党项本族。


更关键的是,正是因为西夏的崛起,彻底遏制了宋朝的全面崛起,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并且此后陷入两线作战未能最终成为大一统王朝。两边媾和,最终岁币制度促使了两宋开启了重商主义,成为了那个时代全球最富裕的国家。

西夏对宋朝的军事影响甚至大于辽朝,北宋百余年正是因为和西夏之间的摩擦不断,导致了宋朝西境的军队拥有着强悍的战斗力,世家名将迭出。而北境因为百年和平,基本上在后来金朝崛起之际,根本不设防,也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国。

所以根据以上的情况罗列,西夏理应进二十四史,成为和宋辽并存的王朝。

但是由于1227年西夏被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孙灭国,导致了这个国家的很多史料只剩下被埋在黑水城的,西夏文成了彻底的死文字。

后来脱脱在修宋辽金史的时候,因为考虑到西夏在历史上很长时期,为了在辽宋金的夹缝中求生存,多次自降规格,对各国都俯首称蕃。所以并没有单独修西夏史。


然而就在所有人逐步遗忘了那复杂西夏文和这个神秘的王朝后,到了清朝嘉庆9年,武威籍的官员张澍回家乡养病,在一个清真寺里发现了《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发现了已经“死亡”了的西夏文。从那个时候,人们才开始对西夏“重新发现”。

但是到了近代,在1909年到1926年之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三访黑水城,盗掘了超过28000余件关于西夏的用西夏文字记录的史料,以及各类绘画、佛经、器皿、金币、妇女用品等文物。最关键的是那里有西夏文字和汉字互译的《番汉合时掌中珠》。


以至于现在我们要想研究关于西夏的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很多一手史料,必须要去俄罗斯的“东方文献研究所”和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炒米视角


西夏王朝于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灭国,从此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自古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下个王朝无论如何都会为上个王朝记传,但是唯独西夏王朝神秘的消失了,泱泱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的任何史册。

关于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张澍。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学术大师,凉州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人。年犹未弱冠,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乡榜,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

1804年的某天,已经回到家乡养病的张澍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

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

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
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
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
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
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不知道知道“天佑民安”是什么朝代的年号,他翻遍了所有的书籍,在一本书中找到了宋对西夏的介绍,方知“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碑上刻的奇怪字是西夏文字。
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

史事拾趣


西夏国灭亡后,遭到了蒙古灭族灭种式的屠杀,毁坏城市,焚烧文化,于是造成了西夏国消失的样子,其实西夏国一直存在于史料中,并有较完整的记录,西夏的遗迹也有很多考证和发掘,现在还有个羌族,就是当年西夏国的遗民,一直生活得好好的。

图为西夏都城黑水城遗址。

二十四史里没有西夏国史,这是事实,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著的纪传体史书《隆平集》,就记载了西夏,宋枢密使田况所著的《儒林公议》记载了西夏国事,南宋李焘著的编年体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了西夏,元修的《宋史》里有《夏国传》,《辽史》和《金史》均有《西夏列传》,还有西夏军书《贞观玉镜统》。

图为西夏铜火炮,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尊铜火炮。

明朝嘉靖时期修的《宁夏新志》,非常详细记述了当年的西夏国和众多遗迹,比较丰富,特别是清人吴广成历十年修的纲目体西夏编年史《西夏书事》,集其正史、野史、笔记杂录等,最为丰富,是目前研究西夏最重要的史料,所以有人说,西夏的往事被翻起,是从道光年间刊印《西夏书事》开始的,所以又有了晚清《西夏纪事本末》和民国的《西夏纪》问世。

图为宁夏贺兰山麓中的西夏帝陵。

清时西夏书籍问世同时考古也展开,还一度形成“西夏热”,比如武威清应寺发现西夏国书,西夏经文发掘,黑水城遗址发掘,但当时国人缺乏对西夏的了解,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西方列强搜刮,比如前面说到的西夏军书《贞观玉镜统》,真正躺在俄罗斯,就是当年老毛子偷走的,又一次掀起西夏热是在70年代,宁夏西夏王陵的发掘,考证和出土大量文献和文物,中国对西夏研究少于外国的现状才得以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