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一、測試題

在開始正文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套測試題。下面十道測試題可以測試一個人是柏拉圖主義者(自上而下)還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自下而上),是由赫爾曼設置的。

1、如果可以的話,你是願意養貓還是養狗?

如果你是養狗,你就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如果你養的是貓,就是柏拉圖主義者。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天生的是社會性動物,狗也是。埃及人五千年前就崇拜貓,因為貓驕傲的個性體現了神的神秘,而這是每一位柏拉圖主義者著迷的東西。

2、你習慣於在線支付還是用支票乃至當面支付?

我覺得我們現在大家可能都是用在線支付了,所以這個題目可能不太符合中國的國情。

當然他背後的意思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喜歡新技術,而柏拉圖主義者是認為老技術是好的。

3、你每天習慣制定一個待辦事項的清單,還是更喜歡相機行事?

柏拉圖主義者喜歡相機行事,他們認為只要大方向把握好,細節會自行到位。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喜歡按部就班,因為日常活動清單能顯示事情的輕重緩急。

4、你最喜歡什麼球隊,棒球、籃球還是足球?(籃球和足球比賽都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的,棒球不是這樣。)

柏拉圖主義者更喜歡棒球、網球或高爾夫球這類沒有固定時間的比賽,他們不關心比賽要進行多久,他們也不會感到時間的壓力。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則更喜歡籃球和足球比賽,亞里士多德認為,時間是計算運動和變化的主要指標,因此,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往往很關注時間。

5、你小時候是想當搖滾明星,還是電影明星?

柏拉圖認為音樂最重要,它表達了生命永恆的旋律。音樂是極其抽象的藝術,如果你喜歡搖滾等,說明你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

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解釋了戲劇的重要性,在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看來,所有偉大的藝術都是幻象。電影是一種視覺化的展示,是一種具象的東西。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6、拿到一個新的電子產品時,你是先讀說明書,還是自己弄明白怎麼用?

柏拉圖主義者喜歡自己先摸索著用,因為別人的說明會侷限自己的探索。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可能會先讀說明書,更喜歡整齊的邏輯過程。

7、你的車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汽車是混合動力、或純電動車的,你可能是柏拉圖主義者,更關心環境保護的需求,會按照理念和情懷選擇產品。如果你的車是suv或皮卡,您可能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更關心自己和家人的需求,會按照實實在在的功能和性能來選擇產品。

8、你是基督徒,還是相信進化論?

基督徒是願力世界者,相信世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的創造者,這是柏拉圖主義者。如果你相信進化論,認為世界是自下而上的摸索出來的,那你就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

9、你經常參加投票,還是認為投票是浪費時間?

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認為投票很關鍵,柏拉圖主義者認為現有的政黨都大同小異,參與投票也改變不了制度,在他們看來希拉里和特朗普當總統區別不大。

10、吃披薩的時候你是先吃邊緣的麵皮,還是先吃上面的配料?

有的人可能先吃邊緣的麵皮,這樣越吃越好吃,有安全感。如果你也是這樣的,那你可能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因為你知道要延遲獲得滿足,知道欣賞過程。有的人可能認為先吃裡面的,這樣自己吃的每一口都是最好吃的。

柏拉圖主義者認為重要的是自發性,儘可能地享受生活中簡單的快樂,因為誰也不知未來會怎樣。如果你也是先吃配料,那你可能也是柏拉圖主義者。

這些題目未必對我們的生活足夠對應,但是對於認識自我會有所啟發。通過這些題目或許對於自己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還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可能會有一個答案。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現在,我們來解釋為什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分別是蘇格拉底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他們的理性至上(自上而下)和經驗優先(自下而上)的兩大系統,一直影響及啟發的西方哲學到今天。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是兩種不同的思想類型、學術類型、人格類型。柏拉圖主義者認為理性至上,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認為經驗優先。

柏拉圖主義者代表軟心腸的人,亞里士多德主義者代表硬心腸的人。軟心腸的人是神秘主義的人,特別崇尚本質。硬心腸的人強調務實,有步驟、有計劃地做好一件事,重現象。

我們生活中做的很多選擇都可能已經有了一個先驗的規定,要麼你是基於柏拉圖主義者,要麼是基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二者沒有什麼高低好壞,但是我們因此可能會理解身邊別人的選擇,這樣我們的世界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二、自上而下

這個世界是自上而下的,這種假說都歸於“扭曲的管道”。我們與思想家一樣,都處在“扭曲的管道”中,只不過,我們在他們的裡面。

1、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管道”之中

這裡說的“管道”是指人的思維方式或認知格局。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主體,在感知客體的過程中,其實都沒有意識到,我們處於一個先驗的自我封閉的系統之內。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我思即是我在(我在即是我思)。換句話說,唯一可以確證的存在,只有承載我們懷疑精神的思想本身。

那,所謂的客體就不存在了嗎?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一套“非感知的純客觀通道”可以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因此,我們也找不到主觀認知與客體存在之間的邊界條件,無法證明兩者是不是同一個物體。

2、我們所處的封閉的管道是扭曲的

之所以這個管道是扭曲的,是因為人們所得到的這個世界的真理永遠是經過物理實體、感覺器官、思維格律所扭曲的。所以這個我們自以為的真理並不“真”。

很多人認為科學就是真理,或者說科學追究的就是真理,其實不然。為什麼呢?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科學不是真理,而且科學發展的基點就在於沒有真理。

第一,科學創新活動,事先並不太需要觀察得來的經驗,那是理論創新之後的事。

科學創新其實是突破了某種範式,包括亞里士多德對運動的分析、托勒密關於行星位置的計算、拉瓦西有關天平的使用、麥克斯韋使電磁場數學化等,都是對傳統範式的突破。

第二,波普爾的試錯法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型,使科學進化的原動力由消極被動地等待經驗的積累,變成了“猜想與反駁”(問題、試探性理論、消除錯誤、新的問題)的積極創造活動。

總之,科學假說的創新,一定是先有一個證偽的思路在前面引導,然後才是實驗和觀察的驗證。

波普爾證偽主義的基本觀點如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唯一區別,是科學的可證偽性。也就是說,凡是科學的東西總是能夠被證明是錯的。而且,科學準確程度越高,內容越充沛的理論,可證偽度就越大。

總之,科學知識的真實性很低,而且會越來越低。也就是說,科學不是真理,而且越來越不真。

3、我們的管道在思想家的內部

我們的認知格局為什麼在思想家的的內部?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人性的本質就是認知,是自然人在認識對象過程中主體之於客體的認知的層累封裝。

科學創新(或科學革命),本質上是對傳統範式的突破,這種突破顯化為某個具體的科學家的力量。但是,這種理論是諸多微小思想演化的必然趨向。

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海森堡的量子論等,都是對人類世界觀的顛覆。但是,這些劃時代的假說,都有前人的積累、沉澱。

這種顛覆性的價值觀的傳遞過程大抵是這樣的:科學革命、常規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我們普通大眾往往最先接觸到的是最末尾的。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三、自下而上

這個世界是自下而上的。這一派的思想源遠流長。

公元前4世紀,順承德謨克利特的思路,伊壁鳩魯提出,一切都由小到看不見,但是堅不可摧的原子構成,中間隔著虛空。原子都服從自然規律,每一種現象也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300年後,盧克萊修的《物性論》重新探討了伊壁鳩魯的思想,把自下而上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在馬特·裡德利的《自下而上》的書中,對這些思想做了詳盡的總結,原文如下:

“他主張,在虛空中運動的、種類有限的無形粒子通過不同的組合,構成了萬事萬物,這預言了現代物理學。

他認為,宇宙沒有造物主,上帝是幻想,生存沒有目標或目的,只有不斷地創造和毀滅,完全受偶然支配,這表明他充分理解了近世才流行起來的設想。

他提出,大自然不斷進行試驗,只有能夠適應和繁殖的生物才能興旺發展,這預見了達爾文的學說。

他說,宇宙並不是為人類創造的,也不是圍繞人類創造的,我們並不特殊,遙遠的過去沒有寧靜而豐裕的黃金時代,只有謀求生存的原始戰鬥,他真的與現代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站在同一個陣營。

他跟現代的無神論者一樣,主張靈魂會死,沒有來世,所有的有組織宗教都是迷信的妄想,十分殘酷,沒有天使、惡魔或鬼魂。

從道德立場上,他認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提升快樂,減輕痛苦。”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四、原則

這個世界是自上而下的,還是自下而上的?沒那麼確定了吧。

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理論,叫蠕蟲理論。什麼是蠕蟲理論呢?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大概都會經歷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暮年等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方式也都是不同的。

蠕蟲理論說的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這個變化過程,也就是我們一生的成長軌跡。我們把它們連接起來之後,會發現這個過程就像蠕蟲一樣。每一個具體的階段並不能代表我們這個人的一生。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我為什麼在這裡引入蠕蟲論呢?是因為我認為,我們能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這個關鍵就在於原則。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用瑞·達利歐《原則》裡的一段話來對上面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做一個總結。

人在嘗試理解任何東西(經濟、市場、天氣等)時,都可以從兩種視角出發:

自上而下:努力找到這些東西背後的唯一驅動法則或 規律。例如,在理解市場時,人可以研究影響所有經濟和市場的普世法則,如供需關係;在理解物種時,人可以集中瞭解基因密碼是如何對所有物種發生作用的。

自下而上:研究每種具體情況及其背後路的法則或規律。例如,小麥市場獨特的法則或規律,或者使鴨子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基因序列。

那麼,原則是什麼呢?

原則是結合個人狀況提出的,同時符合這兩種視角的選擇,它是平衡本我(本能)和超我(信念)並找到自我(現實)的一套方法論。有原則的人既不任意發洩內心的慾望,也不過分迷戀未來的想象,而是聚焦可以改變的現狀。

如果價值觀是一個人的操作系統的話,原則就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快捷方式。有什麼樣的氣候就有什麼樣的風景,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與之對應的原則。

原則:你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

到這裡,你對原則的理解是不是有了新的認知呢?如果覺得有用,歡迎點贊、分享,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