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去年九月份曾經列出了一份書單,並且說不定期更新下一次的書單。擇日不如撞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新的書單來了~

本文純碎分享私人書單與個人閱讀體驗。並且,這次的書單總體來看,沒有上次的書單專業度那麼強,所以個人閱讀感受也會多一些。文學即人學,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能夠窺見人性。以下這些書將幫助你更好洞悉文學與人性。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1.林海音《城南舊事》

這本書雖然以英子的視角回憶她童年時候的一些經歷,其實更像一部“成人童話”。《城南舊事》中的一些故事大抵多數人小時候就讀過,但是成年之後再讀還是有新的震撼。

故事中的英子,天真、仗義、勇敢、人小鬼大,這些品質,大約只會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越長大越膽小,這是我的成長的煩惱之一。我有時候翻看之前的照片,回憶之前的一些事,每每都會感嘆,當時真的是肆無忌憚啊。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就是有一顆“赤子之心”,她不顧大人的叮囑,與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成了朋友。巧合的是,這個瘋女人失散多年的女兒就是英子的好朋友妞兒。英子憑藉一股敏感和聰慧,串聯起秀貞的故事、描述與妞兒的身世、胎記,確定她們二人就是有血緣關係的。只是,母女相認的晚上卻慘死在了火車輪下。

林海音還有一個非常打動我之處,她寫死亡,寫得很有隱喻性。她說,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病了之後,從前侍弄的那些花兒便逐漸褪去生機;爸爸生命終結了之後,那些花兒便凋落。讀來心有慼慼然。

《城南舊事》中的許多人物都離小英子而去,英子的童年也一起消逝。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2.蕭紅《生死場》

《生死場》這本書曾在大學時讀過,最近又溫習了一遍。記得當時借的圖書館的《生死場》,書已經很破舊了。如何判斷一本書受歡迎?我曾經這樣判定:如果一本書的內頁不怎麼泛黃,但是封面卻破破爛爛地,那種被人手翻得那種,那就差不多是受歡迎的書了。印象中當時學校圖書館中被人翻得最爛的是金庸的武俠系列。

接著說《生死場》。彼時讀之,最受觸動的是書中各種對於死亡的描寫,正如書中那句話“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封建、戰亂,蕭紅筆下的那片土地中的人們的生命力似乎很頑強,卻也很脆弱。尤其是各種女性的悲劇結局,看得後背一陣陣發涼、內心一陣陣不適。

如今再讀這個中篇,卻深感蕭紅真的是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那種作家。蕭紅的生卒年從1911年6月1日到1942年1月22日,一生還未滿32週歲,《生死場》創作於1934年,那時的蕭紅不過23歲。但是她對生命、世界的洞悉卻是如此深刻。生活和生育是女性必須面對的恐怖現實,也許蕭紅本人並沒有所謂“女權”的概念,她是生長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家庭中的,因此她對女性命運格外敏感。

《生死場》無疑是很細膩的,不論是景物描寫還是心理描寫。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3.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我二十多年來閱讀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書的內容我就不必多介紹了,因為這本書最近兩年很火。但是恰如李尚龍所說:“這世界有個奇怪的現象,總是等到作者離開世界,人們才去讀她的作品。這個社會還有個奇怪的規律,總是等到人以生命相遇,才意識到事情不小。”

這本小說的確的很深刻的、警醒人的,但是墨醬卻最終沒有完全讀下去。作者用了許多隱喻,文字也寫得極美,但是讀來還是覺得太沉重,甚至緊張得讓我不能呼吸。等緩過勁兒來再鼓起勇氣讀吧。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4. 陳磊團隊《半小時漫畫唐詩》

讀書不能老讀些讓人壓抑的,而《半小時漫畫唐詩》就是那種偏輕鬆的。這本書卻也不缺專業度,講唐詩的話,無外乎按照初、盛、中、晚的“四唐”分期線索梳理,在此之下對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元白詩派、韓孟詩派等的線索梳理,大體上是OK的,不過個別細節可能有待考證。

不過也需明白,任何過去的事情都是無法還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文學史等都是相對真實的。

整體來說,這部書很好地從宏觀角度展現了唐詩面貌,語言幽默,雅俗共賞。如果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瞭解唐詩,就得讀一些偏學術類的作品了。(文末附去年的書單,那個書單裡的書比較有深度。)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5. 《魯迅雜文集》

自然,魯迅的雜文不如小說好看,畢竟沒有太多故事性,而多是評論性文章。但是雜文卻展現了一個更為立體的魯迅形象,他不僅是橫眉冷對的,也有溫情悲憫的一面;有憂國憂民,也有人間煙火。雜文中能夠看出魯迅有趣的一面。(先生真的是萬事萬物皆可論)

當然先生的文字大抵離不開批判性,讀魯迅雜文集能夠領略到先生的博學與辨證思維,也比小說更為辛辣。時代在變,先生的諸多言論卻依然有道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論自由的界限》《罵殺與捧殺》等等,讀來依然覺得酣暢淋漓。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6.木心,陳丹青《文學回憶錄》

私心強推~這部書是我最近在看的,還沒看完。但是依然牆裂推薦,這部書本是木心先生的課堂講稿,他本人是不願意出版的,因為他認為課堂講稿不能算是創作。後來他的學生陳丹青把上課筆記整理了出來。

既然是課堂講稿,自然用語是非常自然的,沒有刻意的。更讓墨醬驚喜的是,木心先生講的不僅是文學,也有許多對世界、人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的洞見。書中的金句俯拾即是:

現代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

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詩意上來時,文字不要破壞它。

做生活的導演,不成。次之,做演員。再次之,做觀眾。

文學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這僅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麼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覺、自識、自評。

有人一看書就賣弄。多看幾遍再賣弄吧——多看幾遍就不賣弄了。

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難得多。

零碎分散的知識越多,越糊塗。

眾所周知,木心是毒舌圈裡數一數二的人物,《文學回憶錄》中不僅有對文學的專業講解,還摻雜著像上面那些句子。有時候讀著讀著,就覺得這說得可不就是我嗎?對於像墨醬這樣喜歡讀書受虐的胖友,《文學回憶錄》必讀。

當然,這部書中也有不少木心先生的偏見,比如,明顯地,先生偏愛道家輕視儒家。由此他認為司馬遷不如荷馬那般偉大,倒是挺喜歡先生的坦誠與直接,不過瑕不掩瑜。一來,其實一個人熟悉的、喜愛的就是“意識形態”,無外乎儒家或道家;二來,讀書本就是個選擇性吸收的過程。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7.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

很多人把這本書視為文學批評入門著作,其實,像墨醬這種對外國文學略懂皮毛的人來說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會有些吃力。

這本書應該就是此次書單中最專業、最不好讀的書了,即便這本書同樣是演講稿彙編。閱讀障礙來自兩方面:一來對福斯特舉例用的小說作品不熟悉,二來是翻譯問題。個人更喜歡上海譯文出版社那版,翻譯過的語言融入了許多本土化的表達,比較符合漢語閱讀習慣。

福斯特就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模式和節奏七個要素關照小說,福斯特也是很幽默的一人,不僅是獨具慧眼地闡釋,而且生動形象,大抵是善用類比、比喻的緣故。

這本書讀得不求甚解,但是,正如書中提到“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文學批評自然也就無可迴避”,這個道理放在讀書體驗上就是:不憑喜好讀書,才會有大的進步。

也許有些書註定需要多磨合幾遍,《小說面面觀》就是這樣一本書。


深刻理解文學與人性,這7本書安排上

附:讀書雜感

想到大學時期最喜歡去圖書館的現刊閱覽室。現刊閱覽室是報紙、雜誌、期刊之類,一般不外借。為什麼我喜歡去那裡呢?老話說得好“書非借不能讀”,而有拖延症的人就算是借的書也不一定能讀完。現刊閱覽室一般是不外借的,倒是可以督促人在一定時間內有輸入。

墨醬相信,這世界上有許多事情都是需要“儀式感”的,唯獨讀書不必要。翻到一本醍醐灌頂的好書,即刻就近而坐,如飢似渴的狀態才是讀書的最佳打開方式。否則,等到所謂合適的時間與合適的地點,可能就沒那麼香了。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電視不好看?

曾經在現刊閱覽室,我讀的書很雜,各種學科、各種形式的都涉獵過,從時尚解讀到文藝評論,從報紙到漫畫等等吧,而讀得越多、越雜,不僅是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也讓自己更加寬容地看人看事。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或者不愛,而是遺忘;勇氣的對立面不是懦弱,而是順從。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萬事萬物也並非是絕對對立的。

以及,讀任何書都應該持有一種批判的眼光,書裡說的不全是對的。人文學科本就有相對真實性,只是,可以確定的是:看得越多,知識體系才會越完善。文學很複雜,人性亦是,唯有讀書可以快速提升對這二者的認知。開卷有益,多多益善。

有關古代文學的書單:

我讀書很慢,過去的大半年不過看了十幾本|古代文學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