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內勁的三體式

適逢假期,略有時間,把近期的思考與收穫理理,分享給大家。

三體式練法眾多,目標種種,有養生的,有煉體的,有抻筋拔骨的,不一而足。本支三體式練法與他之差異較大,主以練內勁為宗,為區別它法,故開宗明義,稱為練內勁的三體式。今不惴陋鄙,將師傳與自己所練及體會整理成文,既是自己練功階段性總結,籍此深入悟解;亦是開方便之門,以饗有緣;更是請教各路方家,能期指正,再上層樓。

既然是練內勁,就得明白什麼是內勁?我支認為:內勁是形意合一的產物,或者稱為六合於一的產物,是一種綜合性的巨大力量。從構成內容上看,包括身體和精神兩方面。身體方面好理解,通過各種筋骨力量強化訓練,可以達到很恐怖的地步。但從內家拳的角度看,這種力量是有限的,是傷體的,是一日不練就會退步的,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的。鑑於此,內家拳的核心實際上把功夫主要下在了神意訓練上。神意功夫沒有上述形體訓練問題的,而且只要用功,理論上這個成長是無限的。這是練內家功夫的共識,正如王薌齋在1944年發表的《拳道中樞》中所說:“本拳在二十年前,曾一度稱作‘意拳’,舉一‘意’字以概精神,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也。原期喚醒同仁,使之顧名思義而覺悟其非,正鵠是趨。”

所以內家拳千百年來最核心的練功要訣就是:練意不練力。有人更是直接把內家拳稱為“神拳”。如李雅軒在其太極拳論中說“在過去把太極拳稱為‘神拳’,意義有二:其一是太極拳在練時是用神用意,於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稱為神拳;其二是大極拳在對手時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有時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為神拳。”形意拳開派之祖李洛能亦被稱為“神拳李老農”。

練意不練力的關鍵是要把神意練真,就是拳譜上所說的把虛練實,這樣才有力量,才會起作用,功夫才會逐步達到化勁所說的“純以神行”即能制人階段,如此才能稱為“神拳”,就是劉奇蘭所說“固住神氣不使散亂,則可天下無敵”。而要使神意成真,最根本之法首先是要凝神聚意於一處,長期念茲在茲,自能漸漸心想事成,神意成真,這就是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站樁之本意根本在此。正如劉雲樵先生1967年文章《真正武術去哪裡了?》中說:在武術修煉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從武術的入門修煉上看,做老師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儘量放鬆,並且要松透,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緊張,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靜”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功夫”二字,才能慮,才能得。

千書萬論把理講了個透徹,恰恰在最關鍵的法上無人再進一步的言明,故而現在眾多練習樁法者還是在形體與感受上大下工夫,真如煮砂成饌,縱經累劫,終不可得,讓人憐惜。

不知他支三體式神意之法為何?網上亦難以見到。我支練法為:三體式基本姿勢站立,前手俯掌,其它姿勢一如常規之三體式,差異在不坐胯,而是挺胯。最根本的是有專門的神意要求,即頭手腳三點至千里之外聚成一點,此點再入地生根,簡稱三梢聚中入地。

其中的要義為:

1.千里之外聚成一點是為六合歸一,在神意歸一的情況下,自然將形體調整到此一點歸一,如此則形意全部歸一。相當於將形體無限延伸到至千里之外合於一點,入地生根。三梢只是代表,其實質身體無一處不在此點合。這就是止、定的方法。

千里之外合練出浩大棚勁,橫勁;入地是為了練出豎勁,有了豎勁方能穩固如山,六面渾元,觸人直接拔根。

什麼時候自我感覺頭手腳、全身真的在千里之外合了(把虛練實),且入地了,神意功夫初效,算入門了。這個挺難的,我資質差,又忙於生計不能日日勤於是,練了2年半才有了這種真實感。

功夫一定要練出合,只有合了,才能在瞬間形成巨大的攻擊力。

2.在保持神意基本意象基礎上,形體配合意象自動調節歸位到合理位置,調節的依據就是形意拳所說的形之規矩。一定要注意是為了保持意象的狀態身體配合調節,而不能一直在形體規矩上調節,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練不出功夫。

如跑步訓練,首先目標是跑起來,在跑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調整姿勢以使其科學合理,絕不是一直在姿勢上研究,這樣很可能就跑不了了。再比如推車上山,此時目標是要推車上山,不過在推的過程中要調整姿勢使其合理省力,但是重點還是推車上山,而不是計較於姿勢如何。也就是在目標實現的情況下,姿勢即使不正確也沒有太大關係,當然,專業的人一定是姿勢達到了科學狀態,要不形意對形正要求也很高呢?

有句話說:只要做對了,就什麼都有了。把姿勢、規矩做對的前提是意象有了,所有的要領就都能做對了。在三梢聚中入地的意象中,入地意象是核心。能有入地感(越深越好),則自然豎項、頭領、掌扣、圓背、含胸、塌腰、提肛、裹胯,勁達四梢等等。如果沒有這個意象為目標,或者這個意象沒做對,單純做局部要領都不可能是對的,強行做去,必然僵緊或者努氣。

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我支三體式姿勢與他支不同的重要一點是:胯是立的(立胯),不是坐胯,坐胯勁散。不僅要立胯,還要挺胯,這樣上下才能合住,不成兩節。這個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坐胯與挺胯哪個更能將全身合到一起。

3.全身儘可能不用拙力,不努氣、憋氣。內勁三體式主要是訓練出內勁,訓練內勁的核心在於神意真,同時身體要沒有任何阻滯,也就是神要緊,形要松。身體但凡有較勁之處,便是對發勁的牽扯。所以,身體一定要松透,最後達到空無狀態最好(把實練虛)。只有按照意在身外,全身放鬆才能達到該境界。

這個境界在初級階段是達不到的,首先筋骨還沒有完成換勁,筋沒有軟化,則處處牽扯,疼痛難忍,松不了;其次,各個規矩剛開始找其正確性時,不自覺就會緊張,松不了;其三,即使完成了換勁、姿勢也成自然,但隨著練功時間延長,筋骨支撐之力不足,疲憊,痠疼、煩躁隨之又會出現,松不了。所以,練三體式確實需要點堅忍不拔之毅力,循序漸進、長期堅持。按照薛顛的說法,三體式要站到2小時才算及格,這個確實太難了,能站上一小時不費勁就已經有功夫了。

這裡一定要堅定不移的堅持放鬆原則,不管是內家三拳,大成拳更用說了,甚至包括前面說的劉雲樵先生八極拳,站樁在形上都要求放鬆、直至松透,無一絲一毫的緊張。但放鬆不易,尤其是初級階段,僵緊將是一個較長時間存在的狀態。這裡掌握一個原則即可:橫膈膜不發緊。在此狀態下,身體僵緊松否順其自然,全副身心保持住三梢聚中入地這個狀態,身體不舒服了就自然的調整調整。隨著筋骨強健,慢慢的就鬆下來了。

個人體會,能夠從這種緊中練出的松才是真的松,與人接手才不不會緊。很多不站樁只從套路中練松的,搭手即緊是常見毛病,尤其是稍微給點勁的情況下,不是懈、就是頂。

4.內勁三體式實際是內外兼修。此種三體式練法好似不煉體,其實煉體在其中,因為能夠長時間放鬆、不用力的支撐三體式姿勢不動,是對筋骨之能極大的要求,時間越長,要求越高,對筋骨的鍛鍊越大。而且這種練法的結果是骨堅筋柔,骨骼強壯,但筋很柔軟,表現是全身軟軟的,鬆鬆的,沒有一絲僵滯之處,而不是一身僵緊的蠻力。

所以,本支三體式不做全身各處筋骨皮肉抻拔伸縮,即所謂的抻筋拔骨。因為這樣做容易把身體練僵緊,與輕靈空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正如李雅軒所說: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將身勢松得乾淨。如在練功時,心中先存著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哪還能將身體松得乾淨,而沒有一點拘滯彆扭之力呢?如這樣子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我相信一輩子也將身體松不純粹了。如這樣又剛又柔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日子久了,會將身體練成為一種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間也起了一種僵肉的”胚胎”,有了這種“胚胎”,就一輩子去不掉了。有了這種情形,他的神經感應也必然非常遲鈍。練大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麼!靈機是出於神經,神經的靈敏是人身上之至寶,所以太極拳練法在未出勢之前,預備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靜思想,以養神經上的虛靈為第一要著。

個人實踐,恰恰由於不用力,不僵緊,才將慢慢把全身練軟了。

5.此種練法對心神消耗較大,除了常規三體式練習中出現的痠疼感、煩躁感之外,還有睏倦感,有時睏倦的不行,開始階段曾出現過過,坐在椅子上好像脊背都撐不住身體了,恨不得直接躺下睡了。這是正常現象,隨著功夫深入,慢慢消失。

6.此種練法到高級階段,應該是身空,整個身體最後只剩了一個遠方的“點”(有的太極前輩說藏“中”,這個點就是這個“中”,整個身體成點了,就可以藏於任何地方),甚至是這個點也慢慢沒了,即自己完全空了。對應的,此種功夫的用法是要把對方也在遠方想成一點,使其本體也最後成了一點(具體見本人其它文章),最後甚至也沒有,此時就能做到空對方了。此等境界為師之所說,我現在還未自己體會到。

由此可見,內家拳法從功的角度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有形有意、得意忘形、無形無意。再高的就不知道了。如果沒有練出神意功夫,有形而無意,可以說,內家拳的門都沒進入,就是形體體操,如此練拳,還不如好好去練練現代搏擊的東西,比練不得法的傳統東西更容易成就。

7.輔助練功法。散步時,兩手平伸,意想同樣至遠方入地。此法方便,散步、行路皆可練。實際上,功夫都是用腦子練出來的,腦子裡有了,身上就有了。練與不練的區別在於對形體控制不同而已,練了,形意合一,不練,形不易合上。有心悟,還得有體悟,心悟更難,體悟就是下功夫就行。

以上純屬個人體驗與理解,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