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有几个永乐帝?

A童木的微托邦


明成祖朱棣功绩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年号永乐,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先后六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以及五次亲征蒙古,编纂《永乐大典》,以及疏通运河,创造了永乐盛世。

政绩:在政治方面,清除藩王,排除异己,上设置监察机构,如复设明太祖时期的锦衣卫,以及设置东厂。同时刷新吏治,设置内阁统辖六部,在军事方面,注重北疆,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向北亲征蒙古,向南征安南,巩固了明朝大一统。同时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因而大力发展军屯和盐商则中制度,以此减轻百姓负担。

总结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君主,也是汉人天子中唯一亲自远征游牧民族的第一人,因而在历史上只有一位永乐帝。


甲申易枢


所谓的永乐帝,最为出名的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朱棣本是一藩王,通过近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成功赶走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从而自己登上帝位。

登基成为皇帝后,作为皇帝基本都需要有一个年号,而朱棣的年号就是“永乐”。

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明史》

一般来说,所称呼的永乐帝是指明成祖朱棣。

在明朝之前,皇帝往往拥有很多个年号,比如年号的创始人汉武帝,他以第一个年号“建元”开始,抛开有争议的问题,汉武帝在位期间有十余个年号。

是帝至元狩始建年号,从前之建元、云光等号,乃元狩后重制嘉号,追纪其岁年也。--《二十二史札记》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位21年,则有18个年号,几乎一年换一个。

此后历朝历代皇帝,往往以汉武帝为榜样,变着法子换年号,很多的年号都有它特别的作用。

如宋朝仁宗皇帝即位时由于年幼,朝政由刘太后把持。当时的年号为“天圣”,意思为“二人圣”,后年号改为“明道”,则取“日月同道”之意。

仁宗、刘后并政,天圣,曰二圣人;明道,曰日月同道。--《贵耳集》

但后来因为避讳辽景宗耶律贤的小名明扆,又把年号改为景祐。

无何,以犯契丹讳,明年遽改曰景祐。--《归田录》

从汉朝到宋元时期,大多数帝王在天降祥瑞、天灾人祸、重大的事情都会改元,毕竟是“凡年号必有主意”。

但这给记史造成不便,于是就有趋简之势,元代一位皇帝只用一个或两个年号,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则正式开始“一世一元制”。

因此也就从明朝开始,人们往往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本题中的永乐帝就是指的明成祖朱棣,另外再如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等,说起这些年号,我们基本上就知道是哪一个皇帝了。

另外的,从明清开始,年号大多都是前朝皇帝未用过或者是一些小政权使用过不是很常见的年号,因而这时期的年号成为一个皇帝的专属。

以年号称呼,基本上不会误认。

而此前的年号,那可不一定,因为改元频繁,如武则天,今年把皇帝称作如意帝,第二年就要称长寿帝了(如意、长寿为其年号)。

对于永乐这一年号,使用并不是只有朱棣一人。

如前凉桓王张重华、五代时期南汉农民起义张遇贤、宋代农民起义方腊,甚至在高句丽时代,好太王高谈德也曾以永乐为年号。

除去高句丽不谈,其他的都算不得一个皇帝,只是一个小小政权的“土皇帝”而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如天顺、正德年号和前代撞名。

古来纪年多有犯重复者。即本朝亦有之,如永乐、天顺、正德、皆是也,文皇靖难,诸降附解、杨诸公,扶服乞哀,圣意独断,料无献替。--《万历野获编》

其实永乐帝最初的年号是永清,虽然有点“马后炮”的意味,不过这个年号总感觉和明成祖不匹配。

太宗即位,始拟用永清,后乃用永乐,自是毎朝纪年不复再改。--《翰林记》

综上,历史上的永乐帝,我认为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


南岭说史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历史评价: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永乐(942年7月-943年10月,或作长乐)是五代南汉时广东循州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的年号,共计2年。

张遇贤本是循州(今广东惠阳,南汉改称祯州)博罗县的小吏。公元942年七月(南汉刘玢光天元年)他被各地起义的人民推为首领,称“中天八国王”,建年号为“永乐”,设立官职,建立了政权。起义军一律身穿红衣,因而被称为“赤军子。

永乐(346年-353年)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的年号。

张重华(327年―353年),字泰临,一作字太林,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人,前凉文王张骏第二子,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永和二年(346年),张骏去世,张重华继位,自称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仍奉晋愍帝年号,在位八年卒。

永和九年(353年),张重华将要受诏,还没来得及便去世了,时年二十七岁,共在位十一年。私谥昭公,后来改为桓公,晋穆帝赐谥号为敬烈,其子张耀灵继位 ,葬于显陵,其兄前凉威王张祚继位后,追谥张重华为桓王,庙号世祖。

永乐(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的年号,共计2年。

方腊起义,爆发于末年。

睦州青溪人,原本是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时,到(今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起义,以讨伐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宣和三年,在宋军的围困下,方腊被俘,其余部仍在战斗。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