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人生三不朽

人生问题中最大的,还是一个人死问题。人死问题便从人生论转入宇宙论,这已不属“人”而属“天”。死生之际,便是天人之际。

人人都不愿有死,人人都想不朽、永生,逃避此死的一关,这是世界人类思想史上最古最早共同遇到、共同要想法解决的问题。

叔孙穆子对此曾发表了他极名贵的三不朽论,直到现在,还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在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叔孙穆子如晋,晋范宣子问他:“如何是不朽?”穆子未对,宣子说:“我范家远祖经历虞、夏、商、周四代直到此刻,禄位未辍,是否算得不朽?”穆子说:“那是家族的世禄,非人生的不朽。”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一节对话,正可为上引子产的一节话作旁证。正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已不信人之生前和死后有一灵魂存在,故他们想象不朽,早不从“灵魂不灭”上打算。

范宣子以家世传袭食禄不辍为不朽,叔孙穆子则以在社会人群中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只能不朽在此人生圈子之内,不能逃离此人生圈子,在另一世界中获得不朽。

依照西方宗教观念,人该活在上帝的心里。依照中国思想,如叔孙穆子所启示,人该活在其他人的心里。立德、立功、立言,便使其人在后代人心里永远保存出现,这即是其人之复活,即是其人之不朽。

因此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并没有两个世界,如西方人所想象,在宗教里有上帝和天堂,在哲学中之形上学里,有精神界或抽象的价值世界之存在。

我们必须把握住中国古人相传的这一观点,我们才能了解此下中国思想史之特殊发展及其特殊成就。

叔孙穆子这一番话,正当孔子三岁的婴孩期,这对孔子思想,无疑的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摘自钱穆著《中国思想史》(新校本)九州出版社出版